-
植物基除臭剂的配方设计及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植物基除臭剂的配方,探讨其净化效果。方法:采用市售植物复配精油为基底,三甘醇为溶剂,加入一定比例的乳化剂、助剂和去离子水配制植物基除臭剂。乳化剂选用比较常见的10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冷储和热储对比试验,助剂选用β-环糊精,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配方中植物精油、乳化剂和助剂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除臭剂的活性成分。净化试验采用静态染毒和自动喷雾系统测试除臭剂的净化效果,并和自然沉降、去离子水和3M异味抑制剂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植物基除臭剂检出活性有效成分33种,大部分为含氧化合物。精油质量浓度0.6%、β-环糊精质量浓度1.0%,吐温-80质量浓度3.0%为最佳配比,该植物基除臭剂的平均除臭效率高于去离子水和化学除臭剂,10 min后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率达到100%,30 min后氨气净化效率达到95%。结论:植物基除臭剂含有反应活性很高的功能团,能与恶臭物质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抑制恶臭气味的目的,该除臭剂对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果强于对氨气的净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QuPPe-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3种根茎类药材中矮壮素和甲哌鎓残留量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 3 种根茎类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和甲哌鎓残留的方法.方法 以 1%甲酸甲醇-水(1 ∶ 1)为提取溶剂、以分散固相萃取粉末PXA为净化材料的改良QuPPe方法,对药材中矮壮素和甲哌鎓进行充分提取并对提取液进行净化;采用正离子的质谱扫描模式对待测物实现单次进样的同时监测,并引入同位素内标辅助定量.结果 新建方法按照欧盟标准SANTE 11312/2021 进行方法学验证,2 种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定量限 20 μg/kg,检出限 10 μg/kg;加样回收率在 76.7%~105.0%之间,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 10%,满足欧盟方法学考察相关要求.结论 新建方法可用于 3 种根茎类药材中矮壮素和甲哌鎓残留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产胞外多糖多功能促生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究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菌株在促进盐碱土中植物生长,改善土壤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为研制适用于盐碱土壤修复的微生物菌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新疆喀什地区盐碱草地根际土壤中筛选产胞外多糖菌株,基于 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对产胞外多糖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最高产菌株的培养基组分,通过接种试验评估其对盐碱土栽培植物的促生效果及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共筛选出 19 株具有产胞外多糖能力的菌株,隶属于7 个菌属,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绝对优势.菌株产糖量介于 236-1 544 mg/L,尤以泛菌属Pantoea MQ A0 产糖量最高,且兼具固氮、产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解磷等功能.MQ A0 的最适产糖发酵培养基为甘油 12.5 mL/L,蛋白胨 9.0 g/L,酵母粉 5.5 g/L,CaCO3 5.1 g/L,在此条件下菌株产糖量达 2 436 mg/L,较优化前增加 57.8%.接种MQ A0 发酵液使盐碱土栽培的玉米株高、鲜重、茎粗、须根数和总根长分别提高 41.2%、203.0%、42.7%、30.4%和 99.7%;粗多糖提取液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也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结论]高产胞外多糖菌株MQ A0 兼具多种促生特性,在促进盐碱土中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方面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黄瓜内果皮汁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明确黄瓜内果皮汁液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化学成分及机制,为基于黄瓜来源的种子萌发抑制剂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易胎萌黄瓜(C-L)种子为供试材料,研究难胎萌黄瓜(M-H)内果皮汁液(质量分数为 100%、50%)及其不同提取液(质量分数为 3%)对C-L种子萌发的影响,并分析汁液化学成分.针对质量分数为 100%的M-H汁液和蒸馏水(对照)处理的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质量分数为 100%、50%的M-H黄瓜内果皮汁液对C-L种子萌发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20 h抑制率分别为 100%和 73%.乙醇相、正丁醇相在种子整个萌发过程中均发挥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26 h其抑制率分别提高 12.22%和 47.77%.在汁液中鉴定到影响种子萌发的化合物:肉豆蔻酸、棕榈酸、柠檬酸和组氨酸.质量分数为 100%汁液处理的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大.植物激素ABA含量一直高于对照,ABA/GA3 0-20 h显著高于对照.ABA合成酶基因CsNCED1 10-15 h表达量增加,CsNCED2 15-25 h表达量显著增加;ABA信号转导基因CsPYL2、CsPP2C2、CsSnRK2和代谢基因CsCYP707A1 10 h后表达量均显著增加,20 h时表达量均最高.黄瓜内果皮汁液中的肉豆蔻酸、棕榈酸、柠檬酸、组氨酸可能通过促使ABA合成基因CsNCED2 及信号转导基因CsPYL2、CsPP2C2、CsSnRK2 表达量增加,从而使得ABA含量提高,同时阻碍可溶性糖代谢,进而有效抑制种子萌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一种大量提取红豆杉中总RNA的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旨在确定高质量红豆杉中总RNA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条件.以湖南长沙红豆杉叶为材料,以Trizol和CATB两种植物RNA通用提取方法为基础,以RNA的浓度、OD260/OD瑚及OD260/OD230的比值为标准,考察提取方法、提取试剂、提取时间等因素对RNA提取率的影响,优化了红豆杉叶中总RNA的提取方法;通过对比PVP法、p-巯基乙醇法、高盐沉淀法、低浓度乙醇沉淀法、凝胶柱层析法五种不同纯化方法来探讨对红豆杉RNA的影响.考虑到成本的问题,选择使用Trizol法提取红豆杉总RNA,确定了较优的提取条件:红豆杉叶与Trizol提取液的作用体积确定为3:40;裂解时间确定为5 min;氯仿与水液的作用体积确定为1:5.实验表明凝胶柱层析法能显著的提高红豆杉总RNA的纯度并能得到富含miRNA的小分子RNA.最终可得到浓度约为1 000 μg/mL,OD260/OD280在2.00-2.20之间及OD26/OD230大于1.7的高质量RNA样品.与现有的提取方法相比,本方法提取的红豆杉总RNA具有很高的质量和纯度,且大大降低了提取成本,并首次实现了植物总RNA的大量提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生长期入侵植物刺苍耳的化感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明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L.)各时期(幼苗期、花蕾前期、成熟期)的化感作用,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刺苍耳各时期水提液对小白菜(BrassicachinensisL.)、莴苣(Lactuca sativaL.)、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L.)、金狗尾草(Setaria glaucaL.)4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苍耳成熟期全株水提取液对小白菜根长、苗高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当水提液浓度为10 mg·mL-1时,对小白菜、莴苣、黑麦草、金狗尾草的根长和苗高生长抑制率分别在39.25%—69.43%和13.17%—58.02%之间.(2)刺苍耳花蕾前期全株水提液在同样浓度10 mg·mL-1时,对白菜、莴苣、黑麦草、金狗尾草的根长和苗高生长表现出完全的抑制作用,并且在浓度5 mg·mL-1时对4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分别在36.48%—72.71%之间,远高于刺苍耳成熟期在同浓度下的抑制作用.(3)刺苍耳幼苗期全株水提液在浓度为5 mg·mL-1、10 mg·mL-1时对4种植物表现出了完全的抑制作用.在浓度2.5 mg·mL-1时,对4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分别在52.96%—65.67%之间,抑制率也远高于同浓度下的刺苍耳成熟期和花蕾前期.刺苍耳各时期的化感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在同样浓度下,刺苍耳幼苗期水提液对植物的抑制作用强于另两个时期,可能是由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较多的化感物质,以便尽早排挤其它伴生植物,占据生态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红色素真菌Monascus sanguineus的分离及其色素提取条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首次从药用植物地黄中分离出一株产红色素内生真菌RJL03,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1-5.8S-ITS2序列分析的手段鉴定为Monascus sanguineus.采用响应面法(RSM)对菌株RJL03中红色素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液OD值为指标,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BBD)优化菌株中红色素的有机溶剂超声波辅助浸提(UAE)工艺.结果显示,该色素提取液在515 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70℃、提取时间34 min、乙醇浓度50%.在此条件下提取菌株中的红色素,得到的提取液OD值为2.587,可比优化前提高约1.5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叶杜香中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细叶杜香Ledum palustr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细叶杜香醋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清除DPPH实验探讨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细叶杜香全草无水乙醇提取液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藜芦醇(1)、桑辛素M(2)、儿茶素(3)、表儿茶素(4)、莨菪亭(5)、七叶内酯(6)、秦皮素(7)、5-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8)、秦皮啶(9)、2αt,3α-epoxy-5,7,3',4'-tetrahydroxyflavan-(4β-8)-epicatechin (10)、2α,3α-epoxy-5,7,3',4'-tetrahydroxyflavan-(4β-8-catechin)(11)、臭矢菜素A(12)、臭矢菜素C (13)、异秦皮苷(14).结论 化合物1、2、8~13为首次从杜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7、10、11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刺齿凤尾蕨中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刺齿凤尾蕨中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将刺齿凤尾蕨用95%乙醇提取后,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提取液过聚酰胺树脂,中、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NMR、ESI-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研究各单体化合物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该植物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ent-kaurane-16β, 17,19-triol-3-one(1),broussonetone A(2),broussonetone B(3),3α-angeloyloxy-17-hydroxyent-kaur-15-en-19-oic acid(4),3α-tigloyloxy-17-hydroxy-ent-kaur-15-en-19-oic acid(5),tricalysiolide C(6),tricalysiolide D(7),12α-(β-D-glucopyranosyloxy)-7β-hydroxykaurenolide(8),7β-(β-D-glucopyranosyloxy)-12α-hydroxykaurenolide (9)和acantrifoside D(10).化合物8、9和10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结论 化合物1~10,均首次从刺齿凤尾蕨中分离获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万寿菊杀虫、抑菌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寻求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是当今新型农药的发展方向,从植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万寿菊不同部位的提取液对虫卵、菜青虫、斜纹夜蛾幼虫,以及对霉菌的致死致畸及抑制生长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体内含有毒杀害虫的物质,根部提取液毒性最大,具毒物质主要分布在根部,毒性大小为根>花>茎.万寿菊根提取液对斜纹夜蛾幼虫、蚜虫、菜青虫等农业害虫毒杀作用最强,对引起霉病的霉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能够抑制霉菌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