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细胞心内膜作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去细胞心内膜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离新鲜猪心内膜,用包含DNase Ⅰ、RNaseA的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细胞液进行消化,获得去细胞心内膜材料,并检测其形态学和力学特征。将去细胞心内膜内表面接种CD34 +骨髓干细胞构建小口径血管,连接脉冲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在模拟动态状态下对细胞的黏附力。 结果:去细胞液可完全去除材料中的细胞成分,去细胞心内膜与新鲜心内膜弹性模量分别为(2.35±0.41) MPa和(2.13±0.36) MPa( n=3, 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良好的力学顺应性。对CD34 +骨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在脉冲生物反应器下培养,当灌注压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时脱落细胞数为(15.84±4.22)×10 2( n=3, P>0.05),对比10、20 mmHg时无显著增加,细胞在去细胞心内膜表面存留较好,并形成完整、融合的细胞单层。 结论:去细胞心内膜具有独特表面形态结构和良好的力学顺应性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在动态血流下对CD34 +细胞黏附和存留,可作为有用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与脊柱术后化脓性脊柱炎的对比研究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nativ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NVO)与脊柱术后化脓性脊柱炎(postoperativ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PVO)的微生物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化脓性脊柱炎4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发生原因分为NVO组和PVO组。NVO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47±20.45)岁(范围15~73岁);病变位于腰椎23例(76.7%)、胸椎5例(16.7%)、颈椎2例(6.7%)。PVO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52.13±18.80)岁(范围14~73岁);病变位于腰椎11例(68.8%)、胸椎5例(31.2%)。术前28例患者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25例(NVO组16例,PVO组9例),C级3例(NVO组1例,PVO组2例)。所有患者先予卧床、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加重者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评价感染控制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ASIA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NVO组2例患者行抗感染保守治疗,余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化脓性脊柱炎。所有患者均获12~24个月随访,均采用静脉注射与口服抗生素治疗,PVO组抗生素治疗总时间较NVO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4, P=0.088)。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两组间术后相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NVO组16例患者ASIA分级由D级恢复至E级、1例自C级恢复至D级;PVO组9例由D级恢复至E级,2例自C级恢复至D级。至末次随访NVO组3例复发,复发率为10%;PVO组7例复发,复发率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4, P=0.023)。存在脊柱内植物的39例患者中5例(12.8%)患者(NVO组1例,PVO组4例)在内固定术后反复出现感染,故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以控制感染,术后经制动、全身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个椎体受累( OR=11.00, P=0.006)、脓肿形成( OR=9.00, P=0.047)与化脓性脊柱炎复发明显相关;微生物感染( OR=1.867, P=0.416)、脊柱假体( OR=7.20, P=0.074)、异体骨( OR=1.78, P=0.478)有相关趋势,但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椎体受累( OR=10.49,95% CI:1.133,97.05, P=0.038)是影响化脓性脊柱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对PVO的治疗比NVO更具挑战性,特别是在脊柱内植物感染的情况下,虽然PVO的抗生素治疗时间比NVO延长,但PVO复发率较高。更长的抗生素治疗及必要时手术清创或去除内植物是成功治疗PVO的重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覆盆子与其相似品种鉴别的分子标记筛选与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ITS2和 matK分子标记对覆盆子及其相似品种进行鉴别,规范覆盆子的基源。 方法:收集覆盆子及其相似品山莓、蓬蘽、茅莓、寒莓、高粱泡的ITS和 matK序列,经隐马尔可夫模型去除两端的5.8S和28S序列,共得到ITS2序列25条,经Clustal校对共获得 matK序列22条。运用MEGA软件分析各分类群的ITS2和 matK序列,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构建邻接系统进化树(NJ);通过ITS2 database预测各分类群的ITS2二级结构,采用4Sale软件比对二级结构,通过ProfDistS软件构建基于联合ITS2一级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的剖面邻接(PNJ)系统发育树。 结果:分别基于ITS2和 matK标记的不同物种种间具有显著的遗传间隔。NJ树和PNJ树拓扑关系一致,各分类群表现出单系性。覆盆子ITS2二级结构与其相似品种均具有显著差异。 结论:建议ITS2和 matK序列均可作为鉴别覆盆子与其相似品种的DNA条形码,ITS2二级结构信息可丰富鉴定结果,可为覆盆子及悬钩子属植物的资源研究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茂名油页岩废弃尾矿生态修复年限和树种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以不同修复年限的 2 块油页岩尾矿废弃地上生长的优势树种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及其根区土壤为对象,探讨树种和年限对废弃地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 31 a修复的南排尾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系数为8,显著低于修复18 a北排尾矿地的12.33,表明当前南排尾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更轻.同时,南排尾矿地的大叶相思和尾叶桉叶片中重金属含量和富集系数显著高于北排尾矿地,且南排尾矿地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修复效果好于北排尾矿地.除尾叶桉叶片富集更多的锰外,大叶相思有更高的叶片碳含量以及锌、镉含量,表明在多种污染元素并存的油页岩尾矿修复中种植大叶相思比尾叶桉能收获更好的生态效果.大叶相思和尾叶桉都具有较强的去除油页岩尾矿中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和改善土壤质量的能力,特别是在土壤贫瘠和多元素污染共存的胁迫下,大叶相思比尾叶桉表现出更强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雌雄异株植物髭脉槭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元素计量特征与性二态间的相互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雌雄异株植物由于繁殖成本不同,其不同性别植株对资源的需求也不同,这种性别差异通常会使其在生活史过程中出现性二态现象.该研究试图通过研究雌雄异株植物性二态在不同繁殖成本和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规律和特征,深入了解植物对环境资源需求具有性别差异性的现象.以吉林蛟河天然针阔混交林样地内雌雄异株植物髭脉槭(Acer barbinerve)为研究对象,以叶片的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作为衡量髭脉槭不同性别植株叶片元素的性二态量化指标,探究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繁殖成本变化下雌雄异株植物髭脉槭的性二态现象.在研究样地内选取髭脉槭雌雄个体各60株,将其分为3组,Ⅰ组的所有植株不进行任何处理,Ⅱ组的所有植株在花蕾初期去除整株的所有花蕾,Ⅲ组的所有植株在开花末期去除整株的所有花朵.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分别采集不同处理组中髭脉槭的叶片作为样本,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繁殖成本下雌雄髭脉槭植株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差异显著性.主要结果:性别对开花期叶片的碳(C)、磷(P)、钾(K)、镁(Mg)、硫(S)含量和结果期叶片的C、氮(N)、P、K、钙(Ca)、Mg、S含量以及叶片C∶N、C∶P、N∶P均有显著影响.开花期,Ⅱ、Ⅲ组的雄株叶片C含量及C∶N、C∶P、N∶P显著高于雌株,雌株叶片P、K、Mg、S含量显著高于雄株;结果期,Ⅰ组中雌株叶片C含量及C∶N、C∶P、N∶P显著高于雄株,雄株叶片N、P、K、Ca、Mg、S含量显著高于雌株.研究结果表明髭脉槭雌雄植株叶片元素化学计量具有性二态现象.繁殖成本和生长阶段的变化均会影响雌雄异株植物性二态现象的发生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毛鸡骨草中1个新的二氢查耳酮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毛相思子Abrusmollis去除荚果后的干燥全草(毛鸡骨草)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ODS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数据以及与文献对比进行结构鉴定,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1和2的绝对构型.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毛鸡骨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R)-α,4,2',4'-四羟基-3-甲氧基二氢查耳酮(1)、(αR)-α,4,2',4'-tetrahydroxydihydrochalcone(2)、(+)-甘草素(3)、mucunoneC(4)、(+)-medicarpin(5)、abrusprecatin A(6)、7,4'-dihydroxy-8-methoxyisoflavone(7)、7,3'-dihydroxy-6,4'-dimethoxyisoflavone(8)、7,3'-dihydroxy-8,4'-dimethoxyisoflavone(9)、alopecuroides A(10)、hypaphorine(11)、7,8-二甲苯基蝶碇-2,4-(1 H,3H)-二酮(12).化合物 3、4、7 和 10 对 LPS 诱导的RAW264.7 细胞 NO 生成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 7.39~20.09 μmol/L,其中化合物7对NO生成的抑制活性相对较好,IC50值为7.39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二氢查耳酮,命名为毛鸡骨草素;化合物2和10为首次从相思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7和10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上植物功能群去除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土壤线虫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植物功能群丧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设置对照、保留豆科、保留禾状草、保留非豆科杂类草和去除所有植物功能群5个处理的地上部植物功能群去除实验,以探究植物功能群损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1)去除植物功能群地上部对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线虫总密度影响不显著.(2)去除植物功能群地上部对线虫不同营养类群相对丰度影响显著.保留豆科处理下,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整体最高,而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最低;保留杂类草处理下,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整体最高,而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最低.(3)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去除不同植物功能群会导致土壤线虫类群产生差异,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不同含铬废水对薏苡人工湿地残根分解及铬化学形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探讨生活污水与营养液两种不同的水源对六价铬[Cr(Ⅵ)]污染人工湿地残根分解及铬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构建微型薏苡人工湿地处理含铬废水[分别以生活污水(DWS)和1/2 Hoagland营养液(HNS)配制含0、20、40 mg·L-1Cr(Ⅵ)的配制液作为模拟含铬废水],采用埋根分解法,研究残根的分解动态,以及铬化学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1)20、40 mg·L-1 Cr(Ⅵ)胁迫下,薏苡的生长均受到抑制,HNS处理株高和茎径均大于DWS处理,但HNS处理的株高和茎径受Cr(Ⅵ)抑制程度大于DWS处理.(2)薏苡残根分解速率随Cr(Ⅵ)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HNS处理残根分解速率大于DWS处理.分解60 d后,DWS处理条件下,20、40 mg·L-1 Cr(Ⅵ)处理残根铬含量比埋根初期分别降低了 11.70%、8.09%,HNS处理下分别下降了 15.80%、18.42%.20、40 mg·L-1 Cr(Ⅵ)处理薏苡残根的残渣态铬占比均随埋根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乙醇提取态铬和去离子水提取态铬占比增大,醋酸结合态铬占比则显著增大.(3)残根分解初期,HNS和DWS处理出水中的COD、TN、NH4-N以及总铬含量均有提高,而后降低,变化趋势与残根分解进程一致,HNS处理人工湿地对废水中铬的去除效率更高.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植物收割后,根系分解可短时间内提高出水中铬含量,适当改善污水中营养状况,可以促进残根分解和湿地对铬的去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枳壳本草基原考证和现代基原梳理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枳壳为多基原药材,历史存在基原持续变迁,现代地方品种极为混杂.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从枳壳古代本草基原考证和现代基原梳理2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本草考证表明,其基原经历多次变迁.唐以前,枳壳基原为枳Citrus trifoliata L..唐代,酸橙C.aurantium逐渐兴起,与枳C.trifoliata同为枳壳基原.宋代,酸橙C.aurantium开始逐渐取代枳C.trifoliata.明清时期,酸橙C.aurantium已取代枳C.trifoliata并延续至今.现代文献梳理表明,枳壳基原记载混杂,主要涉及柑橘属(Citrus)酸橙及其变种、柑橘属其他类群和枳属(Poncirus)植物,共33种(含栽培变种和杂交类群).主要商品基原应用现状与中国药典收载基原存在诸多矛盾.建议中国药典增加臭橙C.aurantium'Xiucheng'和香橙 C.aurantium'Xiangcheng'(C.× junos Sieb.ex Tanaka)两种道地产区基原,去除朱栾C.aurantium'Chuluan'和塘橙 C.aurantium'Tangcheng'两种淘汰基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降雨可以有效清除植物叶片滞纳的大气颗粒物,但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植物叶面滞尘量的影响研究较缺乏.以九龙山不同海拔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测定不同强度降雨前后植物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的量,进而研究降水强度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雨(17.5 mm)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强于小雨(3.2 mm);中雨后,侧柏叶片滞纳颗粒物的阈值为(0.4248±0.0104)g·m-2,且与海拔、降雨前叶面滞纳颗粒物的量无关;小雨后,不同海拔侧柏叶面非水溶性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小粒径聚集为大粒径现象;在低、中海拔地区,中雨主要影响侧柏叶面大粒径颗粒物的量,而高海拔地区主要影响小粒径颗粒物的量;降雨对非水溶性大粒径颗粒物的影响大于水溶性颗粒物;小雨会增加不同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中雨会使低、高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性颗粒物和高海拔大粒径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增加,而其他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