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通便器在直肠粪嵌塞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通便器在直肠粪嵌塞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本通便器适用于年龄为18~80岁、符合直肠粪嵌塞的诊断标准、经CT检查发现急性直肠粪嵌塞的便秘患者。禁忌证为:(1)肛门狭窄、急性肠梗阻和肠穿孔;(2)合并有直肠恶性肿瘤;(3)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降低、消化道出血等出血风险较高疾病的患者;(4)合并有严重心、脑、肺等系统基础疾病;(5)患有精神疾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间应用新型通便器治疗的42例直肠粪嵌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通便器由头部、螺旋状杆部和柄部组成,材料为一次性使用的不锈钢丝。治疗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取左侧屈曲卧位,臀略突出于床边,以肛门为中心将透明密封袋固定于臀部。双手从密封袋手套入口处插入,取液体石蜡棉球润滑肛管,通便器头部和杆部螺旋体润滑两次,将通便器缓慢旋转伸入肛内,过程中注意阻力变化,待杆部螺旋体完全进入后,嘱患者吸气后做排便动作同时将螺旋体连同分解的粪团一并缓慢拖出肛外,置于密封袋污物兜。重复操作2~3次后,直肠内注入36℃生理盐水100 ml或液状石蜡60 ml,等待5~8 min后患者取蹲位,排出直肠内残留粪便。观察分析操作时间、单次治疗成功率、治疗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例患者应用新型通便器治疗全部获得成功,单次治疗成功率100%,操作时间11.0(9.0~13.3)min,治疗时发生肛门中重度疼痛20例(47.6%),肛裂出血1例(2.4%),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慌、冒汗等不适6例(14.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通便器用于治疗急性直肠粪嵌塞的操作简便,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森林粗木质残体主要包括倒木、枯立木、大枯枝、树桩和粗根等,它们是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成分,在全球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极端高温、干旱、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加速树木死亡,改变森林粗木质残体形成的方式和分解过程,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也会受到深刻影响,生态学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如今,生态学家通过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围绕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调控机制和分解过程中粗木质残体上的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大量研究,促进了粗木质残体生态学的快速发展.该文首先汇总了最常见的用于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过程的研究方法,并且描述了各研究方法适用的情景.其次,从形态、物理和化学性状方面探讨了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然后,围绕着影响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的控制因素,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具体来说,粗木质残体分解主要受到基质质量、分解者和环境条件的调控,其中基质质量和分解者在样点尺度上影响着分解过程,基质质量对分解者群落有自下而上的调控作用,环境条件在区域或更大研究尺度上发挥主导作用.粗木质残体在分解的同时孕育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生物,主要类群包括苔藓类附生植物、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对森林粗木质残体的利用方式最为复杂,可能将其作为栖息地、掩蔽所、繁殖地、取食场所.附生植物的演替过程与分解时间正相关,但与腐烂程度联系不紧密,其他生物类群的演替则更多地受到基质质量的影响.由于以往的综述鲜有涉及不同结构组分(树皮和木质部)分解的研究进展,该文补充和探讨了树皮和木质部的分解特征和潜在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粗木质残体分解缓慢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许多机理的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该文围绕粗木质残体分解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探讨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及可能的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CEEMDAN的脑组织氧信号处理算法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三波长的脑组织氧监测数学模型.方法 结合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自适应噪声(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和排列熵(Permutation Entropy,PE),对脑氧信号进行处理,同时用信噪比矫正PE值区间的选择,以自适应滤波提高脑血氧降噪.结果 本文采集了3例志愿者数据并将其和现有市场设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经验模态分解算法、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CEEMDAN算法与对比设备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7,3组数据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885、0.899、0.883,整体相关性较高(P<0.01);在降氧实验中,该算法可有效监测脑氧值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结论 该算法可有效去除基线漂移、低频噪声以及高频噪声,解决模态混叠和残余噪声问题,并提高滤波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重构信号的信噪比,提升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褪黑素在骨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可累及全关节的复杂疾病,可分为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表现为进行性软骨破坏、软骨下重塑和滑膜炎症,其特征是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分解代谢之间的不平衡.OA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软骨下骨硬化可能是导致OA的主要原因之一.OA致残率高,但目前尚无根治OA的方法.褪黑素作为主要来源于松果体的分泌产物,参与骨骼和软骨的健康管理,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褪黑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能力、调节自噬、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肥胖等多种生理功能,多项研究表明,褪黑素在包括OA在内的多种疾病中发挥有益作用,本文综述了褪黑素在OA的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OA带来治疗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奇异值分解滤波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围术期超声造影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探讨奇异值分解(SVD)在优化超声造影(CEUS)图像质量以及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MWA)围术期CEUS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3年4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2例行甲状腺结节MWA患者其围术期的二维超声、CEUS图像数据集,根据归一化互相关算法获取基于CEUS图像进行SVD滤波处理后的造影图像,比较原始CEUS图像和SVD滤波处理后的造影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结果:与甲状腺结节MWA术前和术后的原始CEUS图像相比,经SVD滤波处理后的造影图像能够更清晰显示结节内血管结构且检测出更多的血流信号.术后原始CEUS图像的平均SNR为(1.07±0.66)dB,术后经SVD滤波处理后的造影图像平均SNR为(6.21±1.01)dB(t=-6.015,P=0.038).术后原始CEUS图像的平均MVD为(0.60±0.33)%,术后经SVD滤波处理后的造影图像平均MVD为(5.42±0.67)%(t=-9.076,P=0.029).术后经SVD滤波处理后的造影图像SNR、MVD,显著高于术后原始CEUS图像的SNR、MVD,其研究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VD滤波可有效抑制噪声并增强微血流信号,通过提升造影图像质量以用于甲状腺结节MWA围术期的精准诊断,灵敏地检测出术后残留的消融不完全区域,以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更彻底地消融治疗,为精准消融疗效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不同含铬废水对薏苡人工湿地残根分解及铬化学形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探讨生活污水与营养液两种不同的水源对六价铬[Cr(Ⅵ)]污染人工湿地残根分解及铬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构建微型薏苡人工湿地处理含铬废水[分别以生活污水(DWS)和1/2 Hoagland营养液(HNS)配制含0、20、40 mg·L-1Cr(Ⅵ)的配制液作为模拟含铬废水],采用埋根分解法,研究残根的分解动态,以及铬化学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1)20、40 mg·L-1 Cr(Ⅵ)胁迫下,薏苡的生长均受到抑制,HNS处理株高和茎径均大于DWS处理,但HNS处理的株高和茎径受Cr(Ⅵ)抑制程度大于DWS处理.(2)薏苡残根分解速率随Cr(Ⅵ)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HNS处理残根分解速率大于DWS处理.分解60 d后,DWS处理条件下,20、40 mg·L-1 Cr(Ⅵ)处理残根铬含量比埋根初期分别降低了 11.70%、8.09%,HNS处理下分别下降了 15.80%、18.42%.20、40 mg·L-1 Cr(Ⅵ)处理薏苡残根的残渣态铬占比均随埋根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乙醇提取态铬和去离子水提取态铬占比增大,醋酸结合态铬占比则显著增大.(3)残根分解初期,HNS和DWS处理出水中的COD、TN、NH4-N以及总铬含量均有提高,而后降低,变化趋势与残根分解进程一致,HNS处理人工湿地对废水中铬的去除效率更高.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植物收割后,根系分解可短时间内提高出水中铬含量,适当改善污水中营养状况,可以促进残根分解和湿地对铬的去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一种基于双分支注意力神经网络的皮肤癌检测框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皮肤癌是一种主要的癌症,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增长,早期发现可以极大提高治愈率.近年来,基于皮肤镜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各种卷积神经网络)对皮肤癌进行识别和分类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与传统的图像识别分类不同,皮肤病检测任务存在数据不平衡、类间差异性小以及皮损面积占比少等方面的挑战.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双分支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DACNN)皮肤癌分类框架.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根据更细粒度的皮肤病类别,对数据集进行分解,降低数据不平衡程度.从网络结构上,上分支网络利用注意力残差学习(ARL)模块有效提取潜在的病变区域特征,接着利用损伤定位网络(LLN)模块定位病变区域.对其裁剪放大输入由ARL构成的下分支网络,进行局部细节的特征提取,然后结合上下分支网络的特征,进行有效的识别.最后,为了进一步缓解数据不平衡问题,在训练阶段中采用加权损失函数.在包含10 015张皮肤镜图像数据集上,对所提出的DACNN模型与几种典型的皮肤病变检测框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比较.结果表明,DACNN皮肤癌变检测框架的Sensitivity、Accuracy和F1_score等性能指标分别达到了 0.922、0.942和0.933,与已有的递归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模型RACNN相比,以上3个指标分别提升了 3.48%、2.95%和3.44%.总之,对于各类图像数不平衡,类间图像差异性小以及皮损面积占比少的皮肤镜图像而言,采用适当的类分解,以及双分支注意力神经网络结构首先对潜在的病变区域进行定位放大,然后进行局部细节的特征提取,能够极大的提高皮肤癌的检测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为探明旱区山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明确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以及影响因素.以 2021 年 8 月在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1848-2940 m)采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氨基糖含量、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贡献变化特征以及引起该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沿海拔梯度上升,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显著差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表现为升高趋势,pH和容重表现为降低趋势,全磷无明显变化规律.沿海拔梯度上升,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以及丛枝菌根真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中海拔区域(2110-2360 m)微生物PLFAs含量更高.沿海拔梯度上升,总氨基糖含量和氨基糖单体(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和氨基甘露糖)分别表现为持续增加和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总氨基糖和氨基糖单体含量均在最高海拔达到峰值,中海拔区域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均小于高海拔(2707-2940 m)和低海拔(1848-1910 m),且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PLFAs含量共同解释了土壤氨基糖含量及对有机碳贡献率的 55.2%,其中土壤理化性质解释变异的 52.9%,微生物PLFAs含量解释变异的 26.9%,冗余分析同步验证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氨基糖及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贺兰山西坡微生物驱动土壤有机碳存储与转化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旱区山地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海拔地带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由植物根系分泌物、微生物和动植物残体释放到土壤中,参与了土壤中所有的生物化学过程,其活性的大小可以灵敏地反应土壤中生化反应的方向和强度.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和气候寒冷,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使土壤酶活性受到强烈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使土壤的质量发生改变,进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产生一定影响.土壤酶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格局、功能和转换过程已被广泛的研究,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海拔地带性特征还需深入探讨.因此,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将土壤酶活性海拔梯度研究从站点尺度拓展到样带尺度,分析了与土壤碳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G)、与土壤氮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土壤亮氨酸肌肽酶(LAP)以及与土壤磷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碱性磷酸酶(ALP)的海拔地带性,进一步明晰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ALP和βG活性在海拔梯度上,展现出显著分异,在约为3546 m和3364 m出现拐点,且低海拔显著高于高海拔(P<0.01).而NAG和LAP的活性与海拔无显著关系.(2)高低海拔模式下,ALP活性均与年平均降水量显著相关(P<0.01),而不受年平均温度的影响.高海拔模式下,βG活性受降水的影响;低海拔模式下,气候影响不明显.综合而言,海拔变化引起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降水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之一,这种适应性的改变使土壤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并发挥其功能,从而影响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研究结果可以评估不同海拔地带土壤的养分转化、有机质分解和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理解高寒草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细菌对五大连池火山森林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了解火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和营养循环中的作用,以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台地森林优势树种落叶松、白桦、山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野外原位分解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响应.结果表明:经过18个月的分解,3种植物叶片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为63.9%~68.1%,白桦叶片凋落物分解最快,分解前后的N含量、C∶N、N∶P存在显著差异.3种植物叶片凋落物的细菌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根瘤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且在3种凋落物间存在显著差异.分解18个月后,凋落物中优势细菌类群与火山熔岩台地土壤趋向一致,火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受到凋落物中P含量、C∶N和N∶P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