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X10基因突变导致Zellweger谱系疾病一家系研究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 PEX10基因突变所致Zellweger谱系疾病一家系,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 方法:收集2022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确诊为 PEX10基因突变所致Zellweger谱系疾病一姐弟共患病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该家系先证者为24岁女性,因“行走不稳8年,加重伴蹲起费力1年”就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小脑萎缩,肌电图提示运动、感觉均受累的周围神经病,纯音听阈测定示神经性耳聋。先证者弟弟15岁,表现为“行走不稳及蹲起费力2年”,头颅MRI及肌电图与先证者类似,二者均伴有肝功能异常。先证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 PEX10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突变位点为c. 992G>A(p. R331Q)和c. 988T>C(p.C330R),均为疑似致病性变异,且分别来自父母。先证者弟弟亦携带上述两处变异。从国内外主要数据库共检索到 PEX10基因突变导致Zellweger谱系疾病病例报道英文文献9篇(其中1篇为国内学者发表),累计15例患者,大多数患者为儿童及青少年期起病,首发症状多为共济失调且进展缓慢,绝大多数患者颅脑MRI显示小脑萎缩,多数进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发现周围神经病变。对姐弟二人给予限制植酸饮食及服用精氨酸和熊脱氧胆酸,3个月后行走不稳症状及肝功能均有所好转。 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共济失调,如合并周围神经病及肝功能异常,应当考虑Zellweger谱系疾病的可能。限制植酸饮食,同时口服左旋精氨酸及熊脱氧胆酸可能会使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五汁饮褐变抑制工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优化五汁饮褐变抑制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基础上,以植酸、柠檬酸、D-异抗坏血酸钠用量为影响因素,褐变抑制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复合褐变抑制剂配比.以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果胶酶用量为影响因素,多酚含量、澄清度、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AHP-CRITIC复合加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澄清工艺.结果 最优条件为添加0.015%植酸、0.75%柠檬酸、0.34%D-异抗坏血酸钠至提取液中,搅拌至充分溶解,再加入 0.23%果胶酶,在 54℃下酶解 135 min,取上清液,褐变抑制率为89.54%,综合评分为 91.42 分.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为后续五汁饮相关产品开发及其质量标准建立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固态发酵改善棉籽粕品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通过固态发酵对棉籽粕进行品质改善,并探究其发酵后感官评价、抗营养因子含量及粗蛋白、总酸、酸溶蛋白的变化,为棉籽粕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首先探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菌发酵棉籽粕降解其抗营养因子含量的最佳接种量、水料比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达到11%为最佳,水料比在(0.6-0.8∶1)最佳,当发酵时间达到60h后,各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达到最高.随后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配合枯草芽孢杆菌,同时在底物中添加植酸酶及纤维素酶溶液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并对最佳混菌比例以及酶液添加比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的混菌比例为1∶1∶2时综合效果最佳,纤维素酶添加比例为1.25%,植酸酶添加比例为0.10%,降解抗营养因子的效果最佳.随后,以此条件进行混菌发酵,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棉籽粕在感官评定上要优于单菌发酵,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40.13%,植酸降解率达到34.92%,单宁降解率达到40.24%,粗蛋白提升了 10.26%,酸溶蛋白提升了59.2%,总酸提升了79.49%.因此,研究为提高棉籽粕的饲用价值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棉籽粕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玉米赤霉烯酮脱毒菌PA26-7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广泛污染粮谷类作物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不仅给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还能通过食物链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目的]从微生态制剂中筛选获得能够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菌株,优化其脱毒条件,测定其在饲料中的实际脱毒效果及对饲料中植酸、维生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从微生态制剂中分离出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菌株降解玉米赤霉烯酮产物的细胞毒性和雌激素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离株在培养基和饲料中的解毒效果,以及分离株在霉变的豆粕、麸皮和成品饲料中固态发酵前后维生素的含量变化,通过三氯化铁比色法测定饲料脱毒前后植酸的含量变化.[结果]从微生态制剂中筛选出一株通过分泌胞外酶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PA26-7,该菌株在培养基起始pH 4.0-8.0、培养温度 25-60℃条件下均可降解玉米赤霉烯酮,产物的细胞毒性和雌激素活性均较ZEN弱.PA26-7经固态发酵 72 h 后,饲料原料(豆粕和麸皮)及霉变的成品鸡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下降66.2%-96.8%,植酸含量下降 8.40%-32.26%,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叶酸的含量显著提高.[结论]B.velezensis PA26-7 可作为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脱毒菌株,其固态发酵有效清除了饲料中的植酸,并产生了多种维生素,有利于改善饲料的营养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土壤中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及其提高方法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磷是有限不可再生资源,土壤缺磷是植物生长和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无机磷肥施入土壤后,极易被土壤固相吸附或与金属阳离子形成难溶性络合物或转化为有机磷,导致其生物可利用性降低.土壤磷主要以有机磷形式存在,占比 20%-80%.有机磷又以植酸(盐)为主要成分,占比约 50%.植酸不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需在专一性酶植酸酶作用下经脱磷酸化水解释放磷供植物吸收.土壤植酸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易受温度、pH、土壤吸附、钙含量及钙磷比、底物含量和有效性等影响,导致酶活降低甚至失活.如何保持或提高土壤中植酸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内源植酸磷的利用率,对降低外源磷肥施加和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微生物植酸酶的来源、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土壤中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保持或提高其活性的方法及实际应用效率.针对土壤植酸酶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对通过调控最适pH范围、提高热稳定性、将植酸酶负载于纳米材料和基因工程改造等改善植酸酶性质的方法进行展望.综述内容可为理解土壤中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而提高土壤内源植酸磷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减少外源磷肥施用、降低磷流失和土壤面源/水体污染风险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分子靶向治疗对直肠癌大鼠巨噬细胞极化及PPIA/GRP78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研究分子靶向治疗对直肠癌大鼠巨噬细胞极化及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PI)A/理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 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健康组(健康大鼠)、肠癌组(建立直肠癌模型)、治疗组(模型+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模型+植酸治疗)各12 只.检测各组瘤重、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检测CD86、CD20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表型.反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与Western印迹检测PPIA、GRP78、VEGF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健康组直肠组织正常;肠癌组直肠黏膜上皮大量坏死并有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血管增生.与肠癌组相比,对照组与治疗组病理形态显著改善.与健康组相比,肠癌组CD206 水平及其阳性率、PPIA、GRP78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增加,CD86 水平及其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与肠癌组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瘤重、CD206 水平及其阳性率、PPIA、GRP78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CD86 水平及其阳性率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血管生成因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通过靶向抑制VEGF水平,促进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抑制肿瘤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GRP78、PPIA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肠杆菌FYP1101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促生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中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及滨海地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生物治理方式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可提高植物对盐胁迫的抗性,从而加速盐碱地治理.[目的]初步揭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 FYP1101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促生效应和机理,以期为该菌株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涂布划线技术,以植酸磷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分别以Ashby培养基、无机磷培养基进行具有固氮、解无机磷能力细菌的初筛,之后对纯化所得细菌进行固氮、解植酸磷、解无机磷、产铁载体、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的分析;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FYP1101做初步分类鉴定;设置3种处理(施加含FYP1101的颗粒菌肥,FP;施加不含菌的空载体颗粒,NK;颗粒菌肥和空载体颗粒都不施加的空白处理,CK),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盐胁迫小麦生长性状及其根际土理化性质变化.[结果]共分离得到96株菌,其中一株编号为FYP1101的菌株耐盐性达8%,且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固氮酶活性为2.59 nmol C2H4/(h·mg蛋白)]、解植酸磷能力(2.70 μg/mL)、解无机磷能力(4.29 μg/mL)、产铁载体能力(D/d为2.88)、ACC脱氨酶活性[7.32 μtmol 6c-丁酮酸/(h·mg蛋白)]、产IAA能力(24.93 mg/L);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将FYP1101鉴定为Enterobacter属的菌株;FP相比NK和CK处理,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及地上和地下的生物量(提高约19%-54%),显著增加了根长(增幅约46%);根际土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也显著提高,提高约52%-98%,根际土pH略降低(0.12和0.17),盐度升高约40%.[结论]Enterobacter sp.FYP1101具有多种植物促生特性,可显著影响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根形态的建成,提高根际土营养、降低小麦对盐的吸收,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在促进植物适应逆境胁迫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和植酸酶对建鲤生长及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中性植酸酶,考察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沉积率、血浆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配制含鱼粉5%和磷酸二氢钙1.5%的正对照饲料、无鱼粉饲料、无鱼粉低磷饲料(磷酸二氢钙1.0%)和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300 mg/kg植酸酶的5组等蛋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2.5±2.0)g的建鲤10周.结果表明:对照组具有最高增重率和最低饲料系数(P<0.05),无鱼粉饲料和无鱼粉低磷饲料组的增重率、蛋白质和磷沉积率、蛋白质和钙消化率均显著下降(JP<0.05);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后,提高了建鲤增重率13.1%(P<0.05),达到和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水平;显著提高了蛋白质、钙消化率和肠绒毛高度,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后,显著提高了脂肪、蛋白质、磷沉积率和蛋白质、钙、磷消化率(P<0.05),增加了前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P<0.05),提高了血浆磷浓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全植物性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在全植物蛋白的低磷饲料中同时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可以促进建鲤生长,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沉积率,促进肠道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高原湖泊抚仙湖和星云湖的酵母菌胞外酶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高原湖泊因其海拔高、气压低、辐射强、氧气含量低,是一类特殊环境,而其中的微生物是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其胞外酶活性的表现决定其适应这一特殊环境的方式与能力.[目的]对分离自云南高原湖泊抚仙湖和星云湖湖水的酵母菌进行产胞外酶活性的筛选,以期获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活性菌株.[方法]在5℃和25℃培养温度下,采用平板筛选法对两个湖泊酵母菌进行产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几丁质酶、木聚糖酶、植酸酶、菊粉酶、漆酶、锰依赖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筛选.[结果]抚仙湖和星云湖的所有测试酵母菌菌株至少都能产1种胞外酶,且主要产植酸酶、菊粉酶和淀粉酶;其次为脂肪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锰依赖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产几丁质酶、蛋白酶和漆酶的酵母菌很少,星云湖酵母菌都不产漆酶.培养温度为5℃时,抚仙湖和星云湖的酵母菌产5种及5种以上胞外酶的活性菌株数均多于25℃.[结论]抚仙湖和星云湖的酵母菌产胞外酶菌株多样性丰富,胞外酶种类多样,产酶酵母菌可能参与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筛选得到的产胞外酶菌株为开发与利用高原湖泊酶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酸酶YiAPPA与生淀粉结合域SBD融合酶的构建及酶学性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旨在获得酶学性质改良的植酸酶YiAPPA与生淀粉结合域SBD的融合酶.通过在植酸酶YiAPPA的C末端融合嗜热酸性α-淀粉酶GTamy的生淀粉结合域SBD,获得融合酶YiAPPA-SBD.酶学性质分析表明,YiAPPA-SBD的高温活性和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并获得了对生玉米淀粉的结合能力.其中YiAPPA-SBD于55-90℃范围内的相对酶活均高于YiAPPA的相对酶活;于80℃的半衰期提高约2倍;在生玉米淀粉浓度大于8%的条件下,YiAPPA-SBD对其结合率达到80%以上.并且YiAPPA-SBD保留有YiAPPA的其它优良酶学性质,最适反应pH为4.5,37℃的绝对酶活高达3 900 U/mg,具有优良的pH稳定性和蛋白酶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