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斑马鱼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在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注释数据库(BATMAN-TCM)和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筛选决明子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检索得到与高脂血症有关的靶点,利用Venny 2.1.0平台获得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3.8.2绘制决明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将决明子-高脂血症共同靶点通过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推测橙黄决明素(AO)为决明子降血脂的有效作用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斑马鱼实验验证.以蛋黄液高脂饮食诱导斑马鱼高脂血症模型,造模后给予AO干预,验证AO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及作用机制.首先进行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的毒性实验,确定AO最大给药浓度;后续观察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心靶点mRNA在高脂血症斑马鱼中的表达.结果:共获得包括AO在内的13个决明子活性成分,决明子作用于高脂血症的潜在靶点109个,包括核心靶点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1β、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主要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作用通路等.斑马鱼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斑马鱼出现明显的脂质聚积,AO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斑马鱼组织中的TG、TC含量(P<0.05,P<0.01),减少肝脏组织内脂肪空泡和脂滴形成,并可显著下调核心靶点TNF-α、IL-1βmRNA表达(P<0.01).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获得了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通路与靶点,并通过斑马鱼实验初步揭示AO对高脂血症的改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NF-α、IL-1β等核心靶点发挥治疗作用,旨在为后期研究AO在高脂血症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木麻黄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促进木麻黄生长并解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常问题,本研究从木麻黄根瘤中筛选出具备固氮(N)、产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长素(IAA)、产铁载体、产氨气(NH3)、溶解磷酸盐等多种功能的8株菌株,其中LB08、LB 18、LB 19、LB42、LB46、LB63和LB69为类芽孢杆菌,LQ10为布鲁氏菌.菌液浸种试验显示:8株菌株均对木麻黄幼苗生长具有促进效果,其中菌株LB69显著提高了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活力,增幅分别达19.7%和28.3%;菌株LQ10显著提升了根长和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48.2%和334.4%;菌株LB18和LB42分别对初期芽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最显著的促进效果,增长率分别为22.4%和32.8%.此外,浸种后幼苗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同工酶谱条带数增多,个别条带增强,酶亚型多样性增加,抗逆能力增强.综上,本文所述8株菌株的添加对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效果,有成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4-表油菜素内酯对盐碱胁迫下芸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BR)缓解芸豆幼苗盐碱胁迫伤害的生理机制,为应用2,4-EBR缓解豆类植物盐碱胁迫提供依据.[方法]以盆栽'芸选2号'幼苗为材料,研究在100 mmol/L盐碱胁迫下,喷施0.1 mg/L 2,4-EBR和4.0 mg/L油菜素内酯抑制剂芸苔素唑(BRZ)对幼苗生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盐碱胁迫下芸豆叶片卷缩枯萎,株高、叶面积、主根长、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显著下降(P<0.05),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和胞间 CO2浓度(Ci)显著升高.喷施2,4-EBR处理能缓解盐碱胁迫造成的叶片枯萎和卷缩,植株生长状况逐渐转好,同时有效降低幼苗叶片REC、MDA和Ci,显著提高株高、叶面积、主根长、Pro、SS、Pn、Tr、Gs及SOD、POD、CAT和APX活性,但外源2,4-EBR诱导的这些芸豆抗盐碱效应在加入BRZ后受到逆转.[结论]外源2,4-EBR处理能够提高芸豆叶片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盐碱胁迫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及对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盐碱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RSF1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铁死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富含鸟嘌呤序列的结合因子1(GRSF1)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质量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GRSF1过表达组(IR+LV-GRSF1组)、脑缺血再灌注+GRSF1过表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抑制剂组(IR+LV-GRSF1+RSL3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LV-GRSF1组于造模前7 d时侧脑室注射GRSF1过表达慢病毒2 μl;IR+LV-GRSF1+ RSL3组造模前连续2 d腹腔注射GPX4抑制剂RSL3 5 mg/kg。再灌注24 h后TTC法确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Nissl染色计数缺血区存活神经元,取缺血区脑组织,RT-qPCR法检测衰老标志物p16、p21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TNF-α的mRNA表达,ELISA法检测MDA、SOD和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GRSF1、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和铁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存活神经元计数降低,缺血区脑组织p16 mRNA、p21 mRNA及TNF-α mRNA表达上调,SOD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GRSF1和GPX4表达下调,ACSL4和铁蛋白表达上调( P<0.05);与IR组相比,IR+LV-GRSF1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存活神经元计数升高,缺血区脑组织p16 mRNA、p21 mRNA及TNF-α mRNA表达下调,SOD和GSH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GRSF1和GPX4表达上调,ACSL4和铁蛋白表达下调( P<0.05);与IR+LV-GRSF1组相比,IR+LV-GRSF1+RSL3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存活神经元计数降低,缺血区脑组织p16 mRNA、p21 mRNA及TNF-α mRNA表达上调,SOD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GPX4表达下调,ACSL4和铁蛋白表达上调( P<0.05)。 结论:GRSF1可通过上调GPX4表达,减轻氧化应激,进而抑制铁死亡,参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分裂缺陷致死性脑病患儿的 DNM1L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例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分裂缺陷致死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DNM1L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分裂缺陷致死性脑病患儿,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DNM1L基因变异情况。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随即出现抽搐及进行性意识障碍;脑电图示背景波慢化,广泛性尖或棘(慢)波、多形慢波发放;头颅MRI示脑沟加深、侧脑室扩张,脑内多发斑片状信号异常;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DNM1L基因存在c.1207C>T( p.Arg403Cys)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其父母均未检测到该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207 C>T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S1+PS2+PM2+PP3)。予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线粒体鸡尾酒疗法"及抗癫痫治疗后,患儿癫痫发作较前减少,意识水平好转。结论:DNM1L基因c.1207 C>T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为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抗原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中外泌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PC-1)抗原对术前协助诊断胰腺癌(PDAC)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31例PDAC患者(实验组)和2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用超速离心机分离出外泌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外泌体GPC-1的阳性率,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糖类抗原19-9(CA19-9)含量。相关分析打用Person相关分析。结果:GPC-1+外泌体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的表达率明显升高(27.52%比4.96%, Z=-5.14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19-9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76.40 mg/L比16.07 mg/L, Z=-3.34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C-1+外泌体、CA19-9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771( t=19.44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泌体GPC-1阳性率的约登指数为0.812,其GPC-1阳性率为12.16%,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0.90%,误诊率为9.10%,漏诊率为9.70%。将CA19-9与GPC-1+外泌体联合用于PDAC的早期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可信区间为0.848~0.997,与GPC-1+外泌体独立诊断PDAC比较(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64, P>0.05)。 结论:外周血GPC-1+外泌体测定对临床上协助诊断PDAC的参考价值优于CA19-9,且不劣于两指标联合的诊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宫内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PFASs)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在河流、土壤、人体及野生动物体内均能检测到PFASs的存在。PFASs能诱导实验动物的多系统毒性,包括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内分泌毒性及免疫毒性等。PFASs与子代出生结局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PFASs主要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通路,干扰雌激素,影响甲状腺系统、糖皮质激素、炎症反应及DNA甲基化,从而危害子代健康。我们综述PFASs宫内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PFASs宫内暴露与子代出生结局及生长发育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开放TLIF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60~82(68.1±3.4)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组:微创TLIF组45例,行微创TLIF术;开放TLIF组41例,行开放TLIF术。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2)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3)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4)术前和术后24 h的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5)术前与术后16周腓总神经、胫总神经的传导速度(NCV)和潜伏期(DL)值。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获随访6个月。(1)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病变类型等基线资料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微创TLIF组较开放TLIF组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末次随访时,2组VAS、JOA、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微创TLIF组优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3)患者术后24 h、7 d凝血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PT先延长后缩短,且微创TLIF组均短于开放TLIF组;血浆FIB水平先降低后升高,且术后24 h微创TLIF组低于开放TLIF组;血浆D-D水平则逐渐升高,且微创TLIF组均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术后24 h氧化应激指标与术前比较,2组血清SOD、GSH-PX水平均降低,但微创TLIF组[(246.1±35.5)、(127.8±13.1)U/mL]高于开放TLIF组[(182.5±28.2)、(85.6±14.0)U/mL];2组血清MDA、AOPP水平均升高,但微创TLIF组[(17.9±3.7)、(71.8±6.1)μmol/L]低于开放TLIF组[(30.4±4.1)、(112.3±6.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5)术前与术后16周比较,2组患者的腓总神经、胫总神经的NCV值均升高且微创TLIF组高于开放TLIF组,DL值则降低且微创TLIF组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相对开放TLIF,微创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及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