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拟微重力环境对认知功能和情绪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太空微重力环境对航天员身体各系统造成的损伤,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分析太空微重力环境和地面模拟微重力环境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潜在机制及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发现微重力环境导致学习、记忆、空间定向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引起焦虑和抑郁情绪。微重力环境相关的认知和情绪损伤机制复杂,包括神经元损伤、大脑结构改变、神经递质失调、突触功能异常、氧化应激损伤和能量代谢紊乱等。天然提取物等药物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干预及益生菌等新疗法有望减轻微重力暴露所致的认知损伤及情绪障碍。随着我国航天医学的发展,微重力环境对认知和情绪损伤的潜在机制及干预措施仍有待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汉语普通话成人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患者人工耳蜗(CI)植入术后1年的康复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CI植入的11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成人S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4~50岁。在180°平均分布7个扬声器的声场中,测试患者术前、术后CI开机1、3、6和12个月时的声源定位角度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评估患者声源定位能力的改善情况。在声场中采用“空间言语评估系统”,测试患者在稳态噪声环境中不同信噪方位下裸耳(CI off)和助听(CI on)条件下的言语接受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RT),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和静噪效应的获益情况。采用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SSD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开机1个月、开机3个月、开机6个月和开机12个月时的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的变化情况。采用言语、空间和音质听觉量表(The 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和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jmegen Cochlear Implant Questionnaire,NCIQ)评估患者CI植入后空间言语感知和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主观获益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SSD患者佩戴CI后,患耳助听听阈较裸耳听阈有明显改善;声源定位能力明显改善,各随访时间点RMSE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反映头影效应的S SSDN NH测试条件下,患者在助听情况下的SRT较裸耳时平均降低6.5 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5, P=0.001);在反映双耳总和效应的S 0N 0和反映静噪效应的S 0N SSD测试条件下,SSD患者在裸耳和助听情况下的S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点THI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助听时VAS评分显著低于裸耳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助听下,SSQ问卷总分、言语理解和空间听觉分类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NCIQ问卷总分与裸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自信心分项得分较裸耳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497, P=0.013)。 结论:CI植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汉语普通话SSD患者重建双耳听觉,改善声源定位能力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同时有助于减轻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提高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本文从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医学影像学》学科特点,对此技术在国内外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放射诊断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助力学生分析与诊断。在介入放射学中,能够体验接近真实的医疗环境,模拟并指导手术过程,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新技术的综合利用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将给未来的医学教育带来全新的变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软组织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腔软组织工程涉及口腔颌面功能和美学的修复重建。三维生物打印作为21世纪初的新兴技术,包裹细胞的生物墨水可通过模拟发育过程中组织的自组装促进再生,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巨大。口腔软组织既包括口腔特有的牙髓、牙周膜、牙龈、口腔黏膜和唾液腺,也包括颌面部涉及的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等组织。目前,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特有软组织修复中主要应用于牙髓再生领域,利用不同的生物墨水荷载牙髓细胞在牙本质基质中修复牙髓组织;三维生物打印在牙周膜重建和类唾液腺培养方面仅有少量体外研究;且尚未检索到三维生物打印在牙龈和口腔黏膜再生方面的应用。这应与牙周膜复杂精细有序结构、口腔的湿润环境、有限的操作空间以及持续的咀嚼压力相关。对于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的三维生物打印,虽研究较多,但大多无口腔针对性。本文简要介绍目前以细胞相容水凝胶为生物墨水的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舟十二号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医疗救护新特点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我国空间站任务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经验,分析神舟十二号医疗保障任务新特点,采取相应对策,确保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有力。方法:查阅国内外航天员返回搜救和急救医学相关资料,总结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医疗保障经验,结合神舟十二号乘组人员在轨时间长、着陆场位置调整以及周边地形相对复杂的新特点,提出相应救护策略。结果:本次医疗保障任务航天员在轨飞行90 d。主着陆场和发射场处于同一区域,医疗保障包括了发射段、运行段和返回段三部分。增加了沙漠救援模式、模拟了十种伤情并将每种伤情急救程序标准化。结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经过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保证了全新任务环境和复杂地形下航天员意外伤害全流程、全天候、全地形的急救和后送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仿真头颅模型口内和手持牙颌模型条件下四种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扫描时间和精度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仿真头颅模型口内和手持牙颌模型条件下4种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扫描的扫描时间及扫描精度,评估不同扫描条件对数字化扫描的影响。方法:选择1个可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口内的上颌牙颌模型,使用光学扫描仪(ATOS Core)扫描全牙弓,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口内,3名研究者均使用4种口内扫描仪[A(TRIOS 3)、 B(CS 3600)、C(CEREC Omnicam)、D(iTero)]分别扫描6次,获得“.stl”格式数据(头模组);采用手持牙颌模型的方式,3名研究者再使用上述4种口内扫描仪分别扫描6次,获得“.stl”格式数据(手持组);记录扫描时间。通过Geomagic Wrap软件修剪数字化模型,仅保留牙列数据,通过最佳拟合功能配准和三维偏差分析比较各组扫描数据与参考数据,获得扫描正确度;通过最佳拟合功能配准和三维偏差分析对每名研究者使用同一扫描仪获得的6次扫描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获得扫描精密度。结果数据均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的形式表达。使用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同一扫描仪扫描时间、正确度和精密度的组间差异。 结果:对于带有手柄的口内扫描仪A和D,头模组扫描时间[分别为142(82)和119(52) s]均显著大于手持组[分别为98(28)和85(22) s]( P<0.01);口内扫描仪B和C的两组扫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A和B,两组扫描正确度和精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C,头模组正确度[112(38) μm]显著优于手持组[135(47) μm]( P<0.05),两组精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口内扫描仪D,头模组精密度[43(13) μm]显著优于手持组[53(18) μm]( P<0.01),两组正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口内扫描仪全牙弓数字化扫描的扫描时间和扫描精度可受扫描条件影响。口内扫描仪体外研究时仿真头颅模型口内环境可模拟临床扫描中医师和患者的体位及患者有限的口内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培养肿瘤模型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传统的肿瘤培养模型包括二维肿瘤细胞培养和异种移植物模型,前者存在缺乏肿瘤异质性、模型失真等问题,后者存在建模成功率偏低、耗时长、价格贵等缺点。近年出现的体外三维(3D)培养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的空间结构与生长环境,保留肿瘤细胞的病理与遗传学特征,并反映肿瘤细胞间、肿瘤与微环境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逐渐成为肿瘤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有力工具。球状体、类器官、微流控装置等3D肿瘤模型技术日渐成熟,共培养、3D生物打印、气液界面等新技术的应用使模型的仿真性进一步提高,一些模型可重建肿瘤微环境,一些模型甚至具有内源性免疫成分与微脉管系统。近年来,有学者将异种移植物模型与类器官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体内/体外配对的生物模型库,发挥出两种技术的优势,并可针对具有特定分子学特征的肿瘤进行个体化精准疗法研发。至今,上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研究领域。作者团队目前研究采用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3D微肿瘤模型指导术后化疗药物选择,建模成功率高、药物筛选实验结果理想。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3D肿瘤模型将在结直肠癌研究、药物研发与转化、疗法筛选及个体化治疗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训练场景下体验黑洞错觉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2种模拟器训练场景下体验黑洞错觉的效果。方法:16名飞行员按进场训练顺序分为完全无参照组和有限参照组,每组8人,在空间定向障碍模拟器上进行暗光条件下进场飞行,体验黑洞错觉。完全无参照组飞行员进入黑暗环境前看不见跑道灯,有限参照组飞行员对正跑道后再进入黑暗环境飞行。对比分析两组飞行员在着陆过程中的着陆成功率、飞机偏离跑道角度及偏离下滑线角度。结果:完全无参照组着陆成功2人,有限参照组着陆成功6人,两组着陆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完全无参照组飞机偏离跑道角度大于有限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 P=0.005)。完全无参照组飞机偏离下滑线角度大于有限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4, P=0.008)。 结论:参照物在黑洞错觉训练中起到关键作用。完全无参照的模拟器训练场景下,进场飞行使飞行员体验到的黑洞错觉更强,对飞行操作的影响更大。借助仪表飞行对于克服黑洞错觉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在慢性病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慢性病致病因素的研究从专注行为生活方式等非空间因素逐渐向地理环境等空间因素延伸。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是健康地理学的分支方向。作为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和空间流行病学的融合,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测绘遥感、移动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个体的全生命周期暴露史(暴露组)进行精准回溯、测量及模拟,采用累积风险模型和关键期/敏感期风险模型等全生命周期模型研究暴露史在个体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健康的影响。本文对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在慢性病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策略及重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旨在促进其在慢性病领域的致病因素研究中的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健康地理学的发展,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精准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急救技能培训领域应用的范围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虚拟的三维空间,用户直观体验模拟环境,获得听觉、触觉及视觉等多感官反馈 [1],目前已用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气管切开、除颤等急救技能培训 [2,3]。在医学急救技能培训中,除了单纯急救技术培训外,评判性思维、情景意识、领导和协作能力等非技术技能也逐渐成为培训重点。研究证明 [4,5,6],VR技术可以模拟各种急救场景和病情变化,不仅能提高受训者技术技能水平,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共情和决策等能力,但在设备类型、研究设计、结局指标及干预效果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本研究采用Arksey等 [7]提出并由Levac等 [8]细化的范围综述方法,汇总国内外文献,以厘清本领域研究的现况和未来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