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肾衰竭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增强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prague-Dawley(SD)幼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CRF组(腺嘌呤150 mg·kg -1·d -1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处死幼鼠,X线测量胫骨长度,组织学切片测量比较胫骨生长板宽度,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体外培养正常对照组和CRF组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至第3代,应用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应用荧光双染技术观测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共定位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线粒体标志蛋白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20,Tom-20)和自噬标志轻链蛋白-3(light chain-3,LC-3)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F组幼鼠胫骨长度较短[(27.32±5.81)mm比(35.43±3.61)mm, t=5.226, P<0.001],生长板相对宽度较窄(0.56±0.19比1.00±0.21, t=6.744, P<0.001),软骨细胞凋亡率较高(17.2%±4.8%比5.1%±3.4%, t=6.505, P<0.001)。CRF组体外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1.8%±6.2%比3.1%±1.2%, t=4.357, P<0.001),荧光双染技术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出现明显的共定位现象,CRF组软骨细胞LC-3蛋白( t=8.944, P<0.001)及Tom-20蛋白( t=6.708, P<0.001)表达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镜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内出现较多的自噬囊泡吞噬线粒体并降解的现象。 结论: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出现增高现象,导致线粒体减少,引起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胫骨发育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器官模型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组装性能,经体外三维培养形成的微小组织器官类似物。本文综述了介导血糖调控和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组织类器官构建过程,及其在糖尿病领域中的应用进展。类器官技术在疾病建模、个体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糖尿病领域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生物学行为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肺静脉内皮细胞(PVEC)以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的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分析3种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功能。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精分1只雄性SD大鼠肺动脉、肺静脉,肺组织取边缘剪碎,各样本分别用混合酶液消化,以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免疫磁珠法分选内皮细胞,用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种肺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差别,通过免疫荧光鉴定各组细胞纯度。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观察3组细胞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平滑肌激动蛋白抗体(α-SMA)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基质胶体外成环实验比较3组细胞1.5、2.5、3.5、4.5、5.5、6.5、7.5 h成环情况。采用SPSS 22.0和FlowJo 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统计作图。结果:3组细胞24 h后均迅速贴壁,vWF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3组细胞形态均为铺路石状,其中PAEC为典型的铺路石状,大多数呈椭圆形;而PVEC、PMVEC形态更细长。免疫荧光显示PVEC和PMVEC细胞浆内少量α-SMA蛋白弥散表达[(0.16±0.03)、(0.23±0.01)],而PAEC中几乎观察不到α-SMA蛋白表达(0.06±0.01)。随着时间推移,3种肺血管内皮细胞成环周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PVEC组成环长度最长。3组细胞成环周长在组间、时点间、时间和组间交互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结论:该方法所获得的3种肺血管内皮细胞纯度高,可在体外稳定培养。3种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有差别,其中PVEC体外成环能力最强。PAEC细胞表达α-SMA蛋白量最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泡液的拉曼光谱分析及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卵泡液中的差异性代谢物及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in vitro maturation,IVM)和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胚胎发育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获取;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第一次接受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周期的女性患者的卵泡液。根据是否为PCOS患者,分为PCOS组( n=71)和非PCOS组( n=7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深度学习的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卵泡液的代谢谱差异。后续进行实验性研究,在PCOS患者和非PCOS患者卵泡液中进行小鼠GV期卵母细胞IVM培养,收集两组成熟的鼠卵母细胞进行IVF,进一步探讨卵泡液中差异性代谢物对鼠卵成熟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结果:PCOS组患者卵母细胞成熟率[82.19%(886/1 078)]和受精第3天的有效胚胎率[51.30%(553/1 078)]显著低于非PCOS组[85.85%(625/728), P=0.038;53.30%(388/728), P=0.042],两组患者的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OS患者和非PCOS患者卵泡液之间存在差异性拉曼代谢光谱。两组间特征性拉曼位移主要集中在600~1 000 cm -1、1 168 cm -1、1 344 cm -1、1 440 cm -1、1 504 cm -1、1 632 cm -1、1 664 cm -1。拉曼特征位移数据库显示,两组卵泡液样本的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蛋白质、脂质、游离核酸、葡萄糖、胆固醇、类胡萝卜素和氨基酸等物质。利用两组卵泡液行鼠卵IVM,PCOS卵泡液组的鼠卵MⅡ率[49.04%(77/157)]较非PCOS组更低[65.07%(95/146), P=0.005],利用小鼠MⅡ卵进行IVF,PCOS卵泡液组卵裂率[46.75%(36/77)]显著低于非PCOS组[63.16%(60/95), P=0.031],而两组囊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COS患者卵泡液存在差异性拉曼代谢光谱,其差异性代谢物可能导致卵母细胞成熟障碍,并进一步影响IVF胚胎的发育,拉曼光谱为PCOS诊断和代谢组学的差异物分析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器官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仍是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类器官是一种新型的体外3 D培养模型。体外培养的患者肿瘤来源类器官与其体内来源组织或器官高度相似,并可以稳定维持肿瘤细胞的体内异质性。目前已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建立了可靠的体外类器官培养模型。乳腺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为探究乳腺癌生物学特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乳腺癌特异性药物筛选、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等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乳腺癌类器官进行介绍,并综述该技术在乳腺癌研究及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甲基腺嘌呤在尿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在尿酸(uric acid)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1)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3-MA干预组、高尿酸血症肾病(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HN)模型组、HN+3-MA干预组,每组6只。根据大鼠体重,用蒸馏水将腺嘌呤(100 mg/kg)和氧嗪酸钾(1 500 mg/kg)混合制成混悬液,每天灌胃制备HN大鼠模型,对照组及3-MA干预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3-MA干预组及HN+3-MA干预组在造模同时每天予3-MA(15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及HN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21 d。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观察肾脏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活化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组织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定位情况。(2)用高尿酸(800 μmol/L)刺激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别用不同浓度的3-MA或转染Beclin-1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 RNA,siRNA)干预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N模型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上调( P<0.01),凋亡相关标志物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均 P<0.05)。与HN模型组相比,HN+3-MA干预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下调( P<0.01)。此外,高尿酸可诱导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 P<0.05),而使用不同浓度的3-MA或转染Beclin-1小干扰RNA可明显降低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均 P<0.05)。 结论:自噬在尿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自噬过度激活可能是防治HN进展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流控芯片在眼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流控芯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其中,微流控器官芯片技术飞速发展通过在微米量级对细胞和微环境进行精确调控,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克服传统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不足。在眼科领域,微流控器官芯片模型主要集中在仿生角膜、视网膜和眼后房等以进行干眼、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模型的研究。另外,控芯片实现对泪液、眼内液标志物的连续监测和即时诊断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微流控芯片在药物分析、药物研发与筛选领域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在眼科体外模型构建、即时检测和药物分析等应用方面的进展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富含生物活性的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富含生物活性的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对外科级医用硫酸钙的影响,观察不同含量DBM对硫酸钙理化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制备含有成骨性能的、可注射性的硫酸钙骨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DBM在硫酸钙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组、5%组、10%组、20%组、30%组、40%组共6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DBM与外科级硫酸钙制备骨水泥的粉剂。将0.3 g甲基纤维素溶于10 ml的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作为骨水泥的液剂。按液固比0.4∶1,混合上述骨水泥的粉剂和液剂,搅拌均匀,形成浆体。根据不同的模具,测量并记录DBM/硫酸钙复合物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体外降解率及pH值变化。结果:单纯硫酸钙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4.96±0.20)、(5.83±0.12)min。随着DBM的含量的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增长趋势明显( F=49.275, P<0.05; F=124.859, P<0.05)。单纯硫酸钙(0组)的抗压强度为(23.33±6.35)MPa,40%组抗压强度仅为3.33 MPa。随DBM的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强后降低;5%组、10%组、20%组的DBM对抗压强度影响不大( P>0.05);而30%组、40%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 t=3.259, P<0.05)。不同含量的DBM能够明显改变硫酸钙复合物的降解速率,30%组和40%组体内完全降解时间仅为10 d;0组30 d的降解速率为63%。在体外降解的任何时间点内,DBM对硫酸钙复合物培养液的pH值均无明显影响,且与单纯硫酸钙的pH变化规律一致。 结论:随着DBM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抗压强降低、凝固时间延长,这些不利于可注射型硫酸钙骨水泥的制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肝癌类器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肝癌类器官技术为肝癌研究提供了新的体外模型,能够模拟肝癌的组织结构和遗传特征,适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机制研究。尽管存在培养成功率低和模拟微环境不足等,肝癌类器官的发展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研究的关键工具。本文就原发性肝癌类器官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筛选、肝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预定位免疫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 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 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 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成功制备 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 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 F=15.50, P=0.002]。 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 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