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输注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输注中位时间为23(11~53) h;输注浓度为60 mg/L者2例,输注浓度为120 mg/L者4例;输注速率为0.5~1.0 μg·kg -1·min -1,平均(0.75±0.04) μg·kg -1·min -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 OR)=3.11,95%可信区间(95% CI)为3.09~3.12, P=0.001〕、水肿( OR=1.79,95% CI为1.32~2.99, P=0.032)。②输注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输注( OR=2.91,95% CI为1.04~5.96, P=0.040)、输注浓度>60 mg/L( OR=1.88,95% CI为1.32~3.99, P=0.024)、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 OR=2.43,95% CI为2.38~2.51, P=0.029)、留置针直径<20 G( OR=3.11,95% CI为3.09~3.22, 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 OR=1.09,95% CI为1.03~6.77, 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 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 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 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浓度>60 mg/L、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输注N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分级的简易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动静脉内瘘分级的简易模型,实现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分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的内瘘患者304例,根据内瘘是否功能障碍,分为内瘘失功组64例和内瘘通畅组24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内瘘失功的独立影响因素及其回归系数,以回归系数为基础建立风险评分公式,形成内瘘分级的简易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并确定内瘘分级的评分标准。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血压、年龄≥60岁、压迫时间≥30 min、血磷>1.78 mmol/L、三酰甘油>1.71 mmol/L和纤维蛋白原>4 g/L是内瘘失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 CI 0.789~0.928, P<0.01),内瘘分级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7.5时,该模型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84.8%。 结论:通过获得内瘘失功的预测因子,进行风险评分,构建内瘘分级的简易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内瘘失功风险。有利于实施内瘘分级管理和能级对应穿刺,保障患者的通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横突上缘和椎弓根外进入椎体侧壁入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验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穿刺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42例存储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的腹部和胸部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学数据,利用3D slicer软件重建T6~L3椎体及其节段动脉,利用3D slicer软件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A-1、与横断面夹角A-2、进针点距离节段动脉最近距离Le~a及可安全穿刺区域的面积的数据A,并将每节椎体左右两侧数据进行配对资料 t检验分析。 结果: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A-1在T6~T12为(31.2±1.4)°~(33.0±1.1)°之间,在L1~3为(27.3±1.7)°~(28.3±1.5)°之间;穿刺针与横断面夹角A-2在T6~T12为(31.5±1.0)°~(31.5±1.0)°之间,在L1~3为(38.8±1.2)°~(39.9±1.2)°之间;进针点距离节段动脉Le~a在T6~T12为(9.2±0.7) mm~(12.0±1.4) mm之间,在L1~3为(12.0±1.1) mm~(12.4±1.3) mm之间;穿刺安全区域面积A在T6~T12为(21.40±0.61) mm 2~(69.00±6.48) mm 2之间,在L1~3为(108.23±5.80) mm 2~(123.86±8.53) mm 2之间;T6~L3各节椎体左右两侧各参数 t检验, 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时,经横突上缘和椎弓根外进入椎体侧壁穿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TAVR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跨瓣压差、瓣口面积、活动耐力,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30 d~6年的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50例,女26例,年龄(71.3±7.6)岁。风湿性瓣膜病16例,老年退化病变60例;二叶瓣46例,三叶瓣30例。手术成功率为96.1%(73/76)。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8.5±2.8)mmHg比(68.5±19.2)mmHg(1 mmHg=0.133 kPa), P<0.001],瓣口面积增加[(1.91±0.31)cm 2比(0.65±0.21)cm 2, P<0.001],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430±13)m比(201±28)m, P<0.001]。术后腹膜后血肿1例,股动脉缝合后狭窄球囊扩张并术后穿刺处感染1例,股动脉外科切开1例,瓣中瓣2例,瓣周漏5例(4例轻度,1例中度);术中急性左主干闭塞1例,术中发生心室破裂转外科手术并死亡1例,迟发性冠状动脉闭塞并死亡1例,上述3例均为手术失败。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5例,肺栓塞1例,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1例,消化道出血1例,尿道出血1例。术后随访时间(1.0±0.1)年(30 d~6年),死亡2例,其中1例患者在家中猝死,死因不详;1例患者术后8个月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6例;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TAVR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Memoclip经心尖介入二尖瓣夹合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Memoclip经心尖导管二尖瓣夹合系统治疗二尖瓣中重度和重度反流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15例二尖瓣中重度或重度反流患者经心尖植入Memoclip系统。植入前采用TEE详细评估二尖瓣形态、瓣叶长度、反流程度、左室射血分数、肺静脉频谱形态等;术中TEE全程引导穿刺部位、夹合系统入路、调节过程及植入路径;植入后评估夹合器位置、夹合长度、残余反流、瓣口形态及平均压差。且手术全程监测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各植入1枚夹合器,3例各植入2枚夹合器,术后即刻TEE和出院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复查均为轻度残余反流,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TTE 13例反流维持在轻度,2例在中度范围。术后3个月,13例患者保持轻度,2例患者仍为中度。五个观察时间点二尖瓣最大反流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即刻至术后3个月二尖瓣最大反流面积、二尖瓣最大跨瓣压差、二尖瓣口面积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均 P<0.001),瓣口无明显狭窄。 结论:Memoclip经心尖导管二尖瓣夹系统治疗二尖瓣中重度和重度反流患者,是安全、有效、易操作,TEE在围术期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检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URL结合可视穿刺式MPCN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疗效及术后结石残余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结合可视穿刺式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临床效果,并对术后结石残余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118例肾盏憩室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可视穿刺式MPCNL治疗,研究组采用可视穿刺式MPCNL结合FURL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留置肾造瘘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石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留置肾造瘘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86%(7/59) vs. 32.20%(19/59),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最大截面积、结石累计盏数、既往结石手术治疗史、先天解剖结构异常、肾功能不全、术中出血均为影响肾盏憩室结石术后结石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相较于单一可视穿刺式MPCNL,FURL结合可视穿刺式MPCN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结石最大截面积、结石累计盏数、既往结石手术治疗史、先天解剖结构异常、肾功能不全以及术中出血均是影响肾盏憩室结石术后结石残余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6例,年龄22~58岁。采用可视穿刺器建腔四步法联合加长Trocar建腔技术35例为观察组;采用分离棒钝性分离法建腔技术3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全乳晕入路建腔完成时间、皮下分离面积及不良事件(Trocar通道出血,以及术后皮肤感觉异常、皮脂腺囊肿形成、脂肪液化、局部淤血瘀斑等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建腔,术后均获随访3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甲状腺全切术、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组建腔完成时间为(10.5±2.2)min,短于对照组的(30.5±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7, P<0.001);观察组皮下分离面积(65.05±5.04)cm 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0.06±8.08)c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2, P<0.001)。观察组患者发生Trocar通道出血1例(2.86%,1/3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11例(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6, P=0.002)。 结论: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应用于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可以帮助术者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地建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阻滞在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TLIP)阻滞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全麻下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n=30):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组(A组)、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组(B组)。A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阻滞20 min后以温度觉测定阻滞范围、满意度评分。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止痛泵(PCIA),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分,静注帕瑞昔布40 mg补救并记录。记录患者术后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与B组比较,A组操作时间[(10.3±2.3) min比(16.7±3.2) min]更短、穿刺次数[(2.4±0.6)次比(3.5±1.0)次]更少、满意度评分[(3.4±0.5)分比(2.8±0.7)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4、-6.086、3.850, P<0.05),A组和B组阻滞面积[(282.9±61.1) cm 2比(279.5±62.8) cm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8, P>0.05)。A组和B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5.55±1.27)次比(5.17±2.09)次]、PCIA药物用量[(59.10±2.54) μg比(58.34±4.18) μg]、帕瑞昔布补救量比[(52.4±35.6) mg比(51.0±42.6) 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7、0.737、0.118, P>0.05)。A组和B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6、1.052、0.983,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操作更加便捷快速,患者满意度更高;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和TLIP阻滞的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用于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肾镜治疗婴幼儿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治疗婴幼儿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114例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通道型号不同分为组1(F12~14,61例)及组2(F16,53例),组间性别、并发症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年龄、身长、体重、结石表面积、术后48 h净石率、手术无管化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降低情况对比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组1患儿术后48 h净石率为91.8%,组2患儿术后48 h净石率为98.1%, P=0.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完全无管化的患儿均来自组1。组1中位手术时间为41.5 min,组2中位手术时间为90 min, P=0.4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术后住院时间为4 d,组2为6 d, P=0.3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值中位数为5 g/L,组2为4.5 g/L, P=0.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共发生19例(31.1%)并发症,组2发生22例(41.6%), P=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皮肾镜手术治疗婴幼儿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较小的穿刺通道更利于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68Ga-PSMA-11 PET/CT和mpMRI构建临床模型预测前列腺单独靶向穿刺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1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和多参数核磁共振(mpMRI)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帮助临床实现对需行前列腺穿刺的可疑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患者进行合理分层以避免不必要的系统穿刺.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在前列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前接受了68Ga-PSMA-11 PET/CT和mpMRI扫描的96例可疑csPCa患者,纳入68 Ga-PSMA-11 PET/CT中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mpMRI中的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以及其他临床参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单独靶向穿刺有效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根据这些参数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OR=0.878,95%CI:0.804~0.959,P=0.004)和 ADCmin(OR=1.005,95%CI:1.001~1.010,P=0.027)是单独靶向穿刺有效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以SUVmax和ADCmin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0、0.80、0.83、0.84.结论 基于68Ga-PSMA-11 PET/CT和mpMRI参数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单独靶向穿刺的有效诊断,根据该模型对可疑csPCa患者进行合理分层,安全避免系统穿刺,有效平衡获益和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