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两点两线"法)与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手术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对照研究,探讨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两点两线"法)在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手术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根据《2013 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植入指征入选接受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患者(年龄≥18岁),分为腋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分别采用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法("两点两线"法)和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建立血管通路并置入起搏导线.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盲法腋静脉穿刺法首先确定沿肌间沟走行的A线,再确定与之平行的B线,最后在B线上确定穿刺点,在操作过程中记录腋静脉穿刺进针角度α、β.结果 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年龄(74.61±12.29)岁,其中腋静脉组45例,锁骨下静脉组45例.两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3%和95.6%;两组穿刺成功所需次数分别为(1.35±0.66)次和(1.30±0.64)次,两组穿刺成功所需时间分别为(44.5±15.8)s和(46.1±15.3)s,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和6.7%,两组间成功率、穿刺成功所需次数、穿刺成功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腋静脉穿刺进针角度α为(25.79±3.95)°,进针角度β为(65.02±9.14)°.结论 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法("两点两线"法)在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治疗老年肩关节感染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一阶段手术中,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对老年肩关节骨关节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3例肩关节感染患者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平均65.3岁;其中1例为肩关节穿刺后感染,1例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1例为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感染。3例患者均一期彻底清创,行含抗生素的肩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植入,均未进行二期手术。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肩关节活动范围以评定疗效。结果:3例患者术后获18~28个月(平均22.7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复发,间隔体位置良好。患者培养检出微生物分别为1例短双歧杆菌和2例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平均为54.4分(46.3~60.0分),Quick-DASH评分平均为45.1分(40.8~50.0分),VAS评分平均为2.3分(2~3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抬高角度平均为65.7°,外展角度平均为43.8°,外旋角度平均为21.7°。结论:对于老年肩关节感染患者,彻底清创后留置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可良好控制感染,同时在功能和疼痛方面有较大改善,避免了二期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现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平面在基底平面上5.0~6.5 cm,穿刺角度为10~14°,穿刺深度为9.0~11.5 cm。出血后6 h以内手术患者1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5%;出血后6~24 h手术患者40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0%;出血后1~3 d手术患者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高达30%。术后首次CT复查显示引流管位置理想51例、过深2例、过浅1例、位置偏下2例、位置偏上2例、位置偏内1例、位置偏外1例。术后第3天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880±3.998)分]较术前[(6.240±3.159)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显示痊愈良好20例(33.3%)、轻残28例(46.7%)、重残7例(11.7%)、植物生存3例(5.0%)、死亡2例(3.3%)。 结论: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设计合理,定位准确,在其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法行多部位注射治疗冻结肩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注射法与传统多点穿刺注射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接受注射治疗的100例冻结肩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点穿刺组(S组)和多点穿刺组(M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联合肩峰下滑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肩关节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评价结果以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总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注射治疗操作时长、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恢复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和SRSS总分均明显降低( 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AROM中前屈、后伸、外展和体侧外旋的角度以及后伸内旋评分均明显升高( P<0.05)。S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SRSS总分、AROM、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患者恢复满意度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S组注射治疗平均操作时长为(3.5±0.8)min,明显短于M组(5.6±1.1)min( P<0.05);S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更高(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法行多部位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非劣效于传统多点注射法,临床操作时长更短,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格定位器在腰椎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网格优化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传统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196例腰椎单节段行PV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网格优化组(102例)和传统PVP组(94例)。网格优化组:男38例、女64例,年龄(67.3±8.5)岁,病程(2.3±1.2)d,L 1椎体59例、L 2椎体31例、L 3椎体8例、L 4椎体3例、L 5椎体1例。传统PVP组:男26例、女68例,年龄(71.5±5.6)岁,病程(2.1±1.1)d,L 1椎体52例、L 2椎体33例、L 3椎体7例、L 4椎体2例。术前按两组不同方法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完成穿刺后置入导丝及工作通道,推入骨水泥,术毕。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缘和伤椎中缘高度。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证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肺栓塞、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网格优化组患者手术时间(34.8±6.5)min、透视次数(29.5±5.5)次、骨水泥注入量(5.3±2.1)ml、骨水泥渗透率3.9%(4/98)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网格优化组术后第3天、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1±0.6)分、(1.0±0.3)分和(0.9±0.2)分,均优于传统PVP组( 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伤椎前缘及中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网格优化组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和中缘高度分别为(1.8±0.4)mm、(1.8±0.3)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0.3)mm、(1.7±0.3)mm,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相比传统PVP手术,术前应用网格定位器进行网格优化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更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评价采用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8例,其中采用TRA 51例,采用TFA 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关疾病史、动脉瘤特征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时间、工作入路角度、指引导管到位时间、手术时间、即刻栓塞效果、患者手术时舒适度评分、手术相关并发症(穿刺点假性动脉瘤、术中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症状性脑梗死)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一例术中更换入路。TRA组与TFA组的工作入路角度[ M( Q1, Q3)]分别为45(33,62)°、59(50,68)°,指引导管到位时间[ M( Q1, Q3)]分别为12(8,20)min、9(7,10)min,患者舒适度评分[ M( Q1, Q3)]分别为93(89,98)分、73(68,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穿刺时间、动脉瘤栓塞效果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TFA相比,采用TRA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行,在患者舒适度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调ALT正常值上限有利于识别国内存在肝组织学显著改变的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肝组织病理角度初步探讨下调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上限对国内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并完成肝活检的123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以2018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指南建议的ALT正常值上限(男35 U/L,女25 U/L)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值高位组(HNALT,ALT处于AASLD与国内标准之间)和正常值低位组(LNALT,ALT低于AASLD指南设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肝组织学显著改变(G/S≥2)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存在G/S≥2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68例(55.3%)存在肝组织学显著病变。LNALT组83例患者,G≥2、S≥2以及G/S≥2的患者分别为35(42.2%)、26(31.3%)和39例(47.0%),HNALT组40例患分别为27 (67.5%)、21 (52.5%)和29例(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28、5.126和7.107, 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 χ2=7.107)、白蛋白水平( t=2.248)、谷氨酰基转移酶( Z=-2.885)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 t=-3.152)是影响患者肝组织学发生显著改变的危险因素(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 OR=3.492,95% CI 1.369~8.907)和国际标准化比值( OR=1.529,95% CI 1.054~2.218)是患者发生肝组织学显著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下调ALT正常值上限将有利于识别潜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对ALT处于正常值高位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查,以评估肝组织学病变情况,必要时予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超声引导下肺周围型病变同轴穿刺活检联合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活检联合超声造影在肺周围型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在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活检,同时行超声造影的110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同时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同轴套管针对肺周围型肿物进行精确定位、穿刺活检。记录穿刺次数、取材情况、病理诊断及穿刺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10例肺周围型病变共110个病灶,病灶最大径(3.4±1.2)cm。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一次进针可多次、多角度、多层深度取样活检。平均取样次数为1~3次,穿刺成功率100%(110/110)。病理确诊率为95.5%(105/110),其中恶性83例(79.0%):腺癌42例,鳞癌19例,转移性腺癌7例,淋巴上皮瘤样癌4例,小细胞癌4例,非小细胞癌2例,鼻咽非角化未分化癌转移2例,低分化癌2例,横纹肌肉瘤1例;良性22例(21.0%):炎性病变10例,肺炎4例,坏死组织3例,结核2例,肺泡上皮不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肺隐球菌病1例,炎性假瘤1例。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气胸2.7%(3/110);活检中咯血0.9%(1/110)。结论:经皮超声引导下肺周围型病变同轴穿刺活检联合超声造影成功率高,取材快速,造影清晰显示病灶、辨认肿块活性及坏死区域,能精确定位穿刺目标,能一次穿刺情况下,多点取材,减少穿刺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的建立与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种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接受头颅薄层CT扫描患者(虚拟成像组,90例)的影像学资料,基于头颅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卵圆孔模拟成像。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真实穿刺组,12例),术中进行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患者取平卧位,标记鼻小柱下缘点(A点)及两侧眶外侧缘与颧弓上缘延长线的交点(B、C点)。沿水平轴旋转C型臂,确定B、A、C三点共线后,再于X线下确定A点重合于双侧眶下缘最外端连线,沿滑轨向穿刺侧偏斜球管20~25°,获取卵圆孔投影。将卵圆孔成像效果分为Ⅰ(完整、清晰显像)、Ⅱ(部分显像)、Ⅲ(裂隙样显像)3类。比较虚拟成像组模拟X线透视下与CT图像上卵圆孔Ⅰ类成像的一致性。观察真实穿刺组患者术中卵圆孔的成像效果。结果:90例虚拟成像组患者中,Ⅰ类成像75例,Ⅱ类成像8例,Ⅲ类成像7例。与CT三维重建图像比较,模拟X线透视卵圆孔Ⅰ类成像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100%,一致性检验显示一致性好(Kappa=0.92, P<0.001)。在12例患者经皮卵圆孔穿刺过程中,卵圆孔全部完整显像,顺利完成卵圆孔穿刺。 结论:通过X线面部解剖标志的特定投影确定C型臂的倾斜角度,从而建立的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使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卵圆孔成像效果,在卵圆孔穿刺术中可辅助卵圆孔显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足位透视角度下腋静脉穿刺术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足位透视角度指导腋静脉穿刺,探索1种减少并发症、降低穿刺难度、提高成功率的改良的穿刺方法。方法:本文为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经静脉植入或升级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患者。根据采用腋静脉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腋静脉组(97例)和常规组(1 515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配比法对两组进行匹配,获得常规组(97例)。腋静脉组采用足位透视角度观察第1肋骨及胸廓外缘,指导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常规组采用盲法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导线。观察和对比两组穿刺相关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技术参数。结果:腋静脉组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男64例(66%,64/97),年龄(60.42±15.23)岁,体重指数(24.57±4.71)kg/m 2。常规组纳入97例,其中男66例(68%,66/97),年龄(59.92±10.92)岁,体重指数(24.70±2.66)kg/m 2。腋静脉组96例单侧(左侧)穿刺成功,单侧成功率98.97%,总成功率100%。穿刺时平均足位透视角度(35.66±6.84)°,与体重指数无统计学相关性( r=-0.181, P=0.077)。未发生血气胸、穿刺点血肿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0对5.15%(5/97), P=0.059]。 结论:足位透视角度观察第1肋骨及胸廓外缘指导的腋静脉穿刺法是1种安全、有效、易行的穿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