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rTMS)治疗丘脑痛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41例接受hrTMS治疗的丘脑梗死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刺激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健侧次级感觉皮层(S2)治疗组(S2组, n=21)与干预健侧初级运动皮层(M1)治疗组(M1组, n=20)。分别于治疗前、伪刺激治疗后第1周末及有效刺激治疗后第1、2、3周末时,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McGill问卷评分,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诱发电位N100波幅,同时观察治疗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第3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5.35±0.54)分 vs.(4.86±0.74)分、(3.55±0.69)分 vs.(3.14±0.57)分、(5.50±0.69)分 vs.(5.00±0.78)分、(2.20±0.42)分 vs.(1.81±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M1组患者的N100波幅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N100波幅明显升高(3.00±0.65 vs. 3.4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2组患者治疗周期内均无癫痫发作、头皮烧灼等不良反应发生,且头痛、耳鸣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rTMS刺激健侧S2区或M1区均可有效改善丘脑痛患者的短期疼痛程度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中刺激S2区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神经元钙活动增强参与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阐明微波辐射对焦虑样情绪行为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结构和神经元钙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N小鼠36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波辐射组,其中单纯行为学检测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组各3只。采用中心频率9.875 GHz,平均功率密度12 mW/cm 2的X波段高功率微波模拟源,辐射15 min,建立微波辐射动物模型。利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微波辐射后小鼠焦虑样情绪行为改变。采用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微波辐射对次级视觉皮层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基于遗传编码钙成像技术,通过光纤记录结合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范式,检测次级视觉皮层V2M区神经元钙活动变化。 结果:微波辐射后,辐射组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次数及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次数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4、3.10, P<0.05);辐射组小鼠次级视觉皮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凋亡,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深染,胞体皱缩,血管周间隙略增宽。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后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5, P<0.05);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时辐射组对照组和辐射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77、-3.41, P<0.05)。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均显著增强。 结论:微波辐射可导致焦虑样行为发生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增强是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改变的重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月龄C57BL/6小鼠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微血管形态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观察不同月龄C57BL/6 小鼠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的微血管构筑,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染色C57BL/6 小鼠大脑皮质运动皮质区(初级运动皮层、次级运动皮层)、感觉皮质区(初级体感皮层、次级体感皮层)、视觉皮质区(初级视觉皮层、次级视觉皮层)、听觉皮质区(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嗅觉皮质区(外嗅皮层、内嗅皮层)的微血管形态,OLMPUS BX51 显微镜结合Image-Pro Plus 5.1 进行图像捕获,采用Image-Pro Plus 5.1 软件进行微血管长度密度(mlcrovascular length density,Lv)、微血管表面积密度(microvascular surface area density,Sv)、微血管体积密度(microvascular volume density,Vv)的定量分析.结果 碱性磷酸酶在成年组和老年组的大脑皮质微血管内表达丰富,在幼年组略有表达,而在乳鼠组无表达;软脑膜血管进入皮质的方式分T字形、Y字形、大弧形和小弧形四种;相同年龄不同部位的Lv、Sv和Vv显示运动皮质区、感觉皮质区、视觉皮质区、听觉皮质区、嗅觉皮质区呈现下降趋势,且运动皮质区和感觉皮质区与嗅觉皮质区比较Lv、Sv、Vv微血管密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各功能区血管密度均较成年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57BL/6 小鼠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微血管内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成年时达到峰值,其脑内微血管构筑为脑血管疾病及模型制备提供形态学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PET脑功能成像研究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中枢调节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技术,探究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只SHR大鼠(BP≥140 mmHg)测量血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人迎组、非穴针灸组,每组10只;以10只同等体质量的WKY大鼠作为对照组.人迎组和非穴针灸组针刺30 min,模型组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然后使用PET-CT扫描采集大鼠脑功能图像,得到的图像用SPM8处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人迎组大鼠被灭活的脑区有小脑、初级视觉皮层、次级视觉皮质和穹窿下器官等部位;被激活的脑区有嗅球、小脑、第Ⅳ脑室、蓝斑核、前庭内侧核、下丘脑外侧核.针刺人迎穴对于提升大脑葡萄糖代谢的作用比非穴针灸更明显.结论:针刺人迎穴能显著降低SHR的血压,针刺人迎穴并不是特异性的激活特定脑区,而是对SHR病理状态下正负激活的多个脑区发挥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听视觉刺激对长期听力损失患者语言处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听视觉刺激对听力损失患者大脑中与语言处理相关脑区神经活动的影响,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募集12个听力损失患者和12个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首先构建每个参与者个体化虚拟数字脑,然后将虚拟视觉刺激信号施加到已构建虚拟数字脑的次级视觉皮层;将虚拟听觉刺激信号施加到已构建虚拟数字脑的初级听觉皮层.最后,观察这些刺激信号在听力损失患者脑皮层中所诱发的神经活动变化.结果:同正常受试者相比,虚拟视觉刺激信号抑制了听力损失患者听觉皮层和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并通过最短因果路径削弱了布洛卡区的激活.相反,虚拟听觉刺激信号抑制了听力损失患者视觉皮层的激活,但通过最短因果路径增强了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此外,听力损失患者也呈现了减弱的视觉诱发的威尼克区的激活.结论:目前的研究表明,视觉刺激通过削弱听觉皮层和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抑制了听力损失患者的语言处理.相反,听觉刺激通过抑制视觉皮层的活动,增强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从而改善了听力损失患者的语言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儿童与成人视皮层区功能活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讨儿童与成人视皮层区功能活动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了46位健康志愿者.将志愿者分为两组,其中儿童组28人,年龄为(9±3)岁;成人组18人,年龄为(23±4)岁.fNIRS设备采用日立ETG-4000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通过端口将fNIRS设备与呈现视觉任务的控制电脑进行连接并保证在受试者接受视觉刺激时fNIRS可以同步地检测到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实时变化.视觉刺激任务为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将氧合血红蛋白的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分析得出β值,每个通道均包括基线期β值和刺激期β值,利用SPSS 21.0分析软件分别对儿童组以及成人组内受试者单通道的基线期与刺激期β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Δβ=β值刺激期-β值基线期.结果 除了儿童组中的通道12外,01至11通道两组受试者刺激期β值均显著高于基线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组受试者与视觉刺激同步的双侧初级视皮层的Δβ值均显著高于成人组(均为P<0.05);儿童组受试者与视觉刺激同步的双侧次级视皮层的Δβ值也均显著高于成人组(均为P<0.05).结论 在同样的视觉刺激下,儿童的视皮层功能活动反应程度要明显高于成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