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82例 胸痛—主动脉瘤周围占位—胸椎破坏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患者男,79岁,以双侧肋缘下持续疼痛起病、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提示胸主动脉瘤伴周围软组织密度占位。初步诊断为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壁间血肿可能,但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症状未改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提示主动脉瘤周围占位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炎症指标升高,患者进一步被诊断为血管炎可能;但加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治疗后,患者主动脉瘤周围占位却逐渐扩大、包绕胸椎。胸椎骨质破坏的发现带来新的线索,经过胸椎穿刺活检标本的病原学高通量测序,最终确诊患者为慢性Q热感染(累及主动脉瘤和胸椎)。多西环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有效控制炎症,但未能逆转慢性Q热血管感染这一凶险疾病的不良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应用阿比特龙新型内分泌治疗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探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临床特征及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2019年4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诉的患者,69岁。直肠指检:前列腺增生、质硬表面不光滑。CT检查示膀胱内占位,肿瘤可能;右肺转移可能。行诊断性TURBT,病理检查示前列腺腺泡腺癌。PET-CT检查示前列腺恶性病变伴膀胱受侵,盆腔多发淋巴结转移,双肺转移。诊断为mHSPC合并淋巴结转移、双肺转移。先予比卡鲁胺抗雄治疗,后改行戈舍瑞林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泼尼松治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醋酸阿比特龙治疗1个月后,血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降至0.705 ng/ml;4个月后降至0.007 ng/ml,其后长期维持于0.003 ng/ml水平。ADT+醋酸阿比特龙治疗1个月后血清睾酮降至去势水平(0 ng/dl)并长期维持;治疗3个月后肺部转移病灶已不明显。治疗21个月后,患者自诉生活质量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ADT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合并肺转移的mHSPC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肝癌伴下腔静脉全程癌栓综合治疗完全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患者 男性,38岁。因“双下肢水肿1个月,发现肝脏占位1周”于2021年4月20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患者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进行性加重。1周前外院腹部超声检查、腹部增强CT检查和PET-CT检查结果提示肝脏6段占位伴下腔静脉癌栓,左侧腹内斜肌转移。既往慢性乙肝病史10年余,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手术史、输血史、冶游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右叶见低回声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性病变,考虑原发性肝癌;(2)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及双侧肾静脉近段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考虑癌栓形成;(3)腹水(图1)。PET-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代谢明显升高,考虑原发性肝癌;(2)下腔静脉全程充盈缺损伴代谢升高,考虑癌栓形成;(3)左侧腹内斜肌(L3层面)见结节状异常高代谢,考虑转移。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乙肝病毒DNA为1.12×10 4 U/ml;AST为376.5 U/L,ALT为106.3 U/L;甲胎蛋白为87.43 μg/L。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Ⅲb期;(2)慢性乙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评价 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DLBCL且治疗前接受 18F-FDG PET-CT检查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SUV max最佳界值(10),将患者分为高SUV max(≥10)组和低SUV max(<10)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SUV max与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SUV max对DLBCL预后评估的意义。 结果:86例DLBCL患者中位OS时间53.3个月,3年OS率57.0%,3年PFS率53.5%。高SUV max组3年OS率44.4%,3年PFS率42.2%;低SUV max组3年OS率70.7%,3年PFS率65.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SUV max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OS: HR=0.454,95% CI 0.251~0.823, P=0.009;PFS: HR=0.521,95% CI 0.292~0.930, P=0.027)。 结论:PET-CT SUV max与DLBCL患者OS和PFS相关,可以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18F-FDG PET/CT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对大动脉炎(TA)疾病活动性定性评估的价值以及PET血管活性评分(PETVAS)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TA患者84例[男12例、女72例,年龄(30.0±7.3)岁],根据Kerr评分将患者分为临床活动性组(68例)和非活动性组(16例)。患者均行 18F-FDG PET/CT显像,依据视觉评分对PET/CT图像进行定性判读(活动/非活动性)并获得PETVAS。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PETVAS及炎性反应指标[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价PETVAS、Kerr评分、ESR、CRP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PETVAS与ESR、CRP对TA疾病活动性的评估效能。 结果:以PET/CT图像视觉评分(≥2分)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8%(59/68)、15/16、88.1%(74/84);临床活动性组PETVAS(分)、ESR(mm/1 h)、CRP(mg/L)均明显高于临床非活动性组[11.0(6.0,18.0)与0.0(0.0,3.0)、67.0(25.3,104.0)与10.1(7.1,20.8)和32.3(7.1,72.1)与1.8(1.0,5.3); z值:4.53~5.23,均 P<0.001];PETVAS与Kerr评分、ESR和CRP均呈正相关( rs值:0.65、0.57和0.56,均 P<0.001),Kerr评分与PETVAS的相关性高于其与CRP和ESR的相关性( rs值:0.55和0.55,均 P<0.001);PETVAS的ROC AUC和约登指数(YI)分别为0.92和0.77,高于CRP(AUC=0.87,YI=0.65)和ESR(AUC=0.87,YI=0.66)。 结论:18F-FDG PET/CT是定性评估TA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有效工具,PETVAS有助于判断TA疾病活动性,其效能优于炎性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纹状体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密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s)和纹状体部位的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前瞻性招募29名健康受试者[男16名,女13名,年龄(48.8±14.2)岁]和67例PD患者,PD患者包括31例改良Hoehn-Yahr(mH-Y)Ⅱ期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53.4±8.5岁)]、36例mH-Y Ⅲ期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63.1±8.2岁)]。所有受试者均行 18F-氟丙基-(+)-二氢丁苯那嗪[ 18F-FP-(+)-DTBZ , 18F-AV133]PET/CT检查,以枕叶皮质为参照区,测定纹状体各亚区的特异性摄取比值(SURs)。PD患者的NMSs通过临床量表进行评估。组间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评估纹状体SURs与临床NMSs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NMSs统计结果发现,改良mH-Y Ⅱ、Ⅲ期PD患者之间抑郁[(3.51±1.34)与(11.36±3.87)分]、焦虑[(2.35±1.45)与(6.00±3.32)分]、睡眠障碍(132.90±12.26)与(110.34±19.69)分]及生活质量[(7.58±3.37)与(24.01±10.15)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10.573~5.439,均 P<0.05),但2组间认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67, P>0.05)。健康受试者纹状体SURs为1.28±0.22,mH-Y Ⅱ期与Ⅲ期患者纹状体SURs分别为0.65±0.16和0.31±0.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11, P<0.05),mH-Y Ⅱ期与Ⅲ期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t=9.116, P<0.05)。除认知评分外,PD患者NMSs其余评分均与纹状体SURs相关( r值:-0.647~-0.426,均 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纹状体SURs是预测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及PD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分的最佳变量( R2值:0.234、0.378,均 P<0.001),对侧尾状核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评分( R2=0.402, P<0.001)的最佳变量,对侧壳核的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评分( R2=0.204, P<0.001)的最佳变量。 结论:PD患者纹状体VMAT2减少与NMSs之间具有相关性,提示多巴胺供应减少可能在PD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多原发肺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多原发肺癌(MPLC)在肺癌中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体检的重视以及影像学特别是高分辨率CT和PET/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多发性肺癌,而区分多发性肺癌究竟是MPLC还是肺内转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肿瘤的分期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分子生物学检测在MPLC诊断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加深对MPLC的认识,提高MPLC的诊断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68Ga-FAPI PET/CT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恶性肿瘤间质中高表达。近年来, 68Ga标记的FAP抑制剂(FAPI)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特别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远处转移的评估、辅助勾画肿瘤放疗靶区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笔者就 68Ga-FAPI PET/CT在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目前对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开展本研究,旨在为临床上科学防范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胃镜病理、超声内镜、腹部CT或PET-CT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临床分期为Ⅱ~Ⅲ期);(2)术前经多学科讨论评估适合行新辅助化疗;(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新辅助化疗完成后行全胃切除+D 2淋巴结清扫术。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基础疾病较多,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3)残胃癌,既往行胃部手术者;(4)临床病理资料缺失。根据以上标准,共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新辅助化疗后全胃切除术的1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109例(77.9%),女性31例(22.1%),年龄(56.9±11.4)岁,体质指数(23.3±3.1)kg/m 2。新辅助化疗方案分别为SOX(替吉奥+奥沙利铂)、XELOX(希罗达+奥沙利铂)、SP(顺铂+替吉奥)、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及口服单药替吉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及新辅助化疗相关因素的关系,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总体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全组有35例(25.0%)术后30 d内出现Clavien-Dindo分级≥Ⅱ级术后并发症,4例(2.9%)出现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分别为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腔静脉血栓,1例胸腔积液;还有1例围手术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 P=0.011)、新辅助化疗次数( P=0.027)、肿瘤长径( P=0.021)及术后病理有无血管侵犯( P=0.033)与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有关(均 P<0.05),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方式与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无关( P=0.9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25 kg/m 2(OR=3.294,95% CI:1.343~8.079, P=0.009)与新辅助化疗次数<4次(OR=2.922,95% CI:1.217~7.016, P=0.016)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4%与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7.4%与52.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587)。 结论:对于体质指数高以及新辅助化疗次数较少的拟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需注意权衡手术风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与术后并发症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10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较为隐匿且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主要是Aβ沉积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研究tau蛋白的脑内分布很有意义,但现有的tau蛋白示踪剂(如 18F-AV-1451、 18F-APN-1607)有较多脱靶结合的报道。本期报道的新一代tau蛋白示踪剂 18F-MK6240,具有较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靶区结合较强,能显示AD患者脑内tau蛋白分布特征,且tau蛋白的沉积与认知功能相关(王惟一等)。 99Tc m-MIBI是传统的心肌灌注显像剂,本期有研究将其用于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诊断,较 18F-FDG PET/CT显像更为经济实用,充分体现了核医学功能显像的优势(王全鹏等)。更多内容欢迎登录本刊网站(https://www.cjnmmi.org)查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