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机融合 11C-蛋氨酸PET/MRI在原发性、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异机融合 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1C-MET PET)/MRI 对疑似原发性、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9年6月—2022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ET中心行异机融合 11C-MET PET/MRI的65例疑似原发性或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3~71(40.6±15.2)岁。疑似原发性脑胶质瘤的初诊患者41例纳入初诊组,脑胶质瘤手术/放射治疗后疑似肿瘤残留/复发患者24例纳入复诊组。初诊组于治疗前、复诊组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接受 11C-MET PET/CT与MR扫描,两种检查均于同日内完成,并进行PET/CT与MRI的异机融合。评估PET与MRI各序列及PET/MRI融合图像特征,于AW 4.6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并计算病灶的标准化最大摄取值(SUVmax)、靶与非靶比值(T/N)、肿瘤代谢体积(MTV)等PET半定量参数,以及脑血流量(CBF)、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胆碱/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比值(Cho/NAA)等MRI半定量参数。以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或经长期临床或影像学随访所获的临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评估并比较异机融合 11C-MET PET/MRI、 11C-MET PET/CT或MRI诊断原发性脑胶质瘤和术后残留/复发性胶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对比分析初诊组内良性与恶性病变患者间、恶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间,以及复诊组内肿瘤残留/复发与治疗后改变患者间MR图像特征、PET和MRI半定量参数。 结果:(1)初诊组: 11C-MET PET/MRI对原发性胶质瘤诊断的灵敏度(91.7%)高于MRI(66.7%),特异度(94.1%)高于 11C-MET PET/CT(64.7%),准确度(92.7%)高于 11C-MET PET/CT(75.6%)与MRI(73.2%)。7例良性病变患者与34例恶性病变患者间,瘤周水肿、强化特征与占位效应分级等MR图像特征比较,SUVmax、T/N、CBF、Cho/NAA等半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病变患者间瘤周水肿、占位效应与强化特征等MR图像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2)复诊组: 11C-MET PET/MRI对残留/复发性胶质瘤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100%、95.8%)均高于 11C-MET PET/CT(86.7%、79.2%)和MRI(66.7%、70.8%)。15例肿瘤残留/复发患者与9例治疗后改变患者间SUVmax、MTV、T/N、CBF、Cho/NAA等半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异机融合 11C-MET PET/MRI在发现与勾勒原发性或残留/复发性脑胶质瘤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诊断效能优于 11C-MET PET/CT或MRI单独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脐带干细胞外泌体对抑郁模型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s,hucMSC-Exo)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构建的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及海马小胶质细胞极化动态转换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ucMSC,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第5代hucMSC-Exo并进行鉴定。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ucMSC-Exo的生物标志物CD9和CD63。选取12只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采用CUMS法建立抑郁模型,采用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CUMS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变化。造模完成后12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泌体治疗组(CUMS+Exo组)和模型组(CUMS组),每组6只,CUMS+Exo组小鼠海马区脑立体定位注射hucMSC-Exo。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micro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 PET/CT)扫描技术检测两组小鼠海马炎性反应信号的表达情况。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海马区M2型小胶质细胞和M1型小胶质细胞的比例。以微管蛋白β3(β3-tubulin)作为标志物,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构建的抑郁细胞模型中神经元轴突的长度变化。EdU染色检测神经元增殖情况。使用TUNE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GraphPad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电镜下,hucMSC-Exo呈现典型的"双层杯状"小囊泡样改变,粒径约为100 nm,Western blot证实有CD9及CD63标志性蛋白表达。micro PET/CT扫描成像实验中,CUMS+Exo组小鼠[18F]DPA-714摄取较CUMS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1±0.02)g/mL,(0.81±0.05)g/mL, t=4.54, P=0.001 1]。旷场实验中,CUMS+Exo组小鼠中心路径长度百分比[(3.40±0.44)%,(5.17±0.90)%, t=4.33, P=0.001 5]及中心路径花费时间[(7.04±0.60) s,(10.22±1.41) s, t=6.02, P=0.000 1]均高于CUMS组,而两组间运动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8, P>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CUMS+Exo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较CUMS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33±7.28) s,(133.50±4.32) s, t=5.45, P=0.000 3]。组织免疫荧光实验中,CUMS+Exo组海马区M2型小胶质细胞比例高于CUMS组[(0.33±0.04),(0.59±0.12), t=5.11, P=0.000 5],M1型小胶质细胞比例低于CUMS组[(0.56±0.06),(0.41±0.03), t=5.15, P=0.000 4]。细胞免疫荧光实验中,CORT+Exo组神经元轴突长度长于CORT组[(3.99±0.99) μm,(6.76±1.11) μm, t=6.10, P=0.000 1]。细胞增殖实验中,CORT+Exo组细胞增殖率高于CORT组[(0.74±0.07),(0.64±0.03), t=3.32, P=0.001 8]。TUNEL染色实验中,CUMS+Exo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率低于CUMS组[(0.24±0.04),(0.39±0.04), t=6.11, P=0.000 1] 。 结论:hucMSC-Exo可以改善CUMS小鼠抑郁样行为,促进其海马区M1型极化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换,减少神经元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赤道部巨大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3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遮挡1个月余,于2022年1月17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3、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5.9、13.4 mm Hg(1 mm Hg=0.133 kPa)。眼底检查,右眼鼻上方周边视网膜下一直径约5个视盘直径的棕黑色半球形脉络膜肿物(图1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侧视网膜下少量积液(图1B)。眼部B型超声检查,右眼上方脉络膜球形中等大小回声实性肿物(图1C)。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右眼眼球壁内一结节样突起,T1短信号、T2稍短信号,大小约0.7 cm×0.9 cm(图1D)。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右侧眼环内侧壁稍高密度结节影伴糖代谢轻度增高(图1E)。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右眼脉络膜占位性质?因患者有强烈保眼意愿,经与患者充分沟通后,于2022年2月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经巩膜肿瘤切除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硅油填充手术。手术中摘取右眼实性肿物,离心、涂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核浆比不高,部分细胞见细胞核仁,难觅细胞核分裂,增殖活性低(图1F)。修正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68Ga-FAPI-04 PET/CT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对肿瘤分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68Ga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hibitor,FAPI)-04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对初诊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对肿瘤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 2021年 8月至 2023年 8月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 134例因怀疑胰腺占位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68Ga-FAPI-04 PET/CT 对胰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诊断价值;并与传统CT比较,分析68Ga-FAPI-04 PET/CT对胰腺癌肿瘤分期的影响.结果:共计纳入 134例患者,其中胰腺癌 127例,良性病变 7例.68Ga-FAPI-04 PET/CT对胰腺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检出率分别为 100%(127/127)、68.63%(35/51),95.35%(41/43).胰腺癌中位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maxium,SUVmax)为 14.92,高于胰腺良性病变中位SUVmax(6.1)(Z=-2.921,P=0.003).与传统CT比较,68Ga-FAPI PET/CT检查后共有 32.28%(41/127)胰腺癌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3.94%(5/127)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结论:68Ga-FAPI-04 PET/CT对胰腺癌原发灶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较传统CT可发现更多远处转移病灶,改善患者M分期,有助于全面评估全身肿瘤负荷、制定治疗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癌(Xp11.2/TFE3 RCC)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等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20~75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Xp11.2肾癌患者的影像表现,15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2例行PET检查.12例因体检偶然发现,4例因血尿发现,3例因腰痛发现.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内部特征,强化或摄取,侵犯或转移、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等.结果 所有肿瘤均为单发,13例位于左肾,6例位于右肾,最大长径在1.7~11.7 cm.类圆形15例,不规则形4例;68%出现假包膜,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可见囊变(31.6%)、出血(52.6%)、钙化(15.8%),中度至明显强化6例(35%),轻度强化11例(65%),乳头状结节强化13例(76%),2例PET-CT均为低摄取.肾周淋巴结转移3例,肾静脉癌栓2例,远处转移2例.结论 成人Xp11.2/TFE3 RCC女性稍多见,常见假包膜,信号或密度不均匀,出血常见,强化低或低摄取,常表现为乳头状强化特点,术前影像为Xp11.2/TFE3 RCC诊断提供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及PET/CT表现与病理对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和PET/CT表现及其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27例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12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其中117例行CT增强扫描;38例行PET/CT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127例LELC中,中央型45例(45/127,35%),周围型82例(82/127,65%).病灶最大径1.0~12.3 cm,平均(5.00±2.41)cm.结节或团块型118例,其中单发112例,多发6例;叶或段实变型9例.99例(99/127,78%)边界清晰,100例(100/127,79%)边缘分叶,毛刺征49例(49/127,39%).88例(88/127,69%)平扫密度均匀,空洞17例(17/127,13%)、钙化14例(14/127,11%)、坏死8例(8/127,6%).增强后病灶多呈渐进性强化,57例(57/96,59%)动脉期瘤内可见血管影.89例(89/127,70%)可见气管或支气管受累、包埋,74例(74/127,58%)合并阻塞性炎症/肺不张.89例(89/127,70%)合并肺门及/或纵隔淋巴结肿大.38例PET/CT检查病灶内标准摄取值(SUV)最大值范围为2.1~28.5,平均13.00±6.65.镜下病理分型Regaud型82例,Schmincke型35例,所有病例EBER均阳性.结论 原发性肺LELC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边缘分叶的结节或团块,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多可见瘤内新生血管影,支气管多受累、包埋,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呈明显高摄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观察PET/CT用于初诊宫颈癌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18F-FDG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初诊宫颈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榆林市第一医院诊治的45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18F-FDG PET/CT检查,明确其诊断分期及病理类型,并与治疗前10d内实施增强CT扫描的诊断结果予以比较,观察其初诊宫颈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PET/CT诊断宫颈癌原发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21%、73.24%、91.1%,显著高于增强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5例宫颈癌患者中有1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5.6%(16/45);将淋巴结分区作为单位计时,其与增强TC扫描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ET/CT影像资料,有22例患者更改临床治疗方案,占48.9%,有3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灶,占6.7%.结论 18F-FDG PET/CT初诊宫颈癌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与准确率,能够明确原发灶侵犯范围,检出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ET/CT在舌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舌癌诊断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20例舌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均PET/CT与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确诊,分析癌变病灶CT、PET/CT表现,并评估PET/CT在诊断舌癌及其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病理诊断提示20例舌癌患者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7例,Ⅳ期7例,55%的源发癌灶多位于舌中后部,手术证实6个淋巴结转移;CT阳性7例,病变全部局限于舌轮廓内,呈溃疡型肿块,病灶平扫呈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或环形强化表现;PET/CT阳性19例,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平均值(3.54±0.87)cm,病灶SUVmax平均值(7.68±1.53),PET/CT提示21个淋巴结转移,大小介于0.8~1.5cm,SUV介于2.5~3.6之间,其中6个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转移淋巴结;中分化、中高分化与高分化原发病灶SUVmax值差异显著(P<0.05);原发病灶不同分期SUVmax值差异显著(P<0.05);PET/CT原发病灶分期与病理诊断一致性为95%.结论 PET/CT诊断舌癌及其术前分期中具有良好应用性,但其检查费用较高,临床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盆核磁共振在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骨盆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03-2019-09于我院确诊的DLBCL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骨髓穿刺活检、骨盆MRI及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骨髓侵犯检出率.以骨髓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骨盆MRI对DLBCL骨髓侵犯的诊断效能,并分析骨盆MRI、18F-FDG PET/CT骨髓侵犯病灶分布的影像学特征.结果:85例DLBCL患者中,骨髓穿刺活检、18F-FDGPET/CT、骨盆MRI的骨髓侵犯检出率分别为11.8%(10/85)、25.9%(22/85)、24.7%(21/85),骨盆MRI的检出率高于骨髓穿刺活检(x2 =0.477,P=0.029);骨盆MRI与18F-FDG PET/C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1,P=0.860).18F-FDG PET/CT诊断骨髓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0%,96.8%,94.1%,90.9%和95.2%.骨盆MRI诊断骨髓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96.8%,92.9%,90.5%和93.8%.18F-FDG PET/CT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0.839~0.967),骨盆MRI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0.812~0.95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39,P=0.660).18F-FDG PET/CT显示骨髓侵犯病灶多呈多灶性分布,其中95.5%(21/22)分布于骨盆.骨盆MRI骨髓异常信号影与18F-FDG PET/CT骨髓FDG摄取增高影分布的部位大致相同.结论:骨盆MRI和18F-FDG PET/CT对DLBCL骨髓侵犯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骨盆MRI对DLBCL骨髓侵犯的检出率较骨髓穿刺活检高,而与18F-FDG PET/CT的检出率相当,可作为检测骨髓侵犯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自小脑皮层、缓慢进展的占位性病变,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中将本病归属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属偏良性肿瘤Ⅰ级[1].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由Lhermitte和Duclos于1920年首次报道,故又称Lhermitte-Duclos病(Lhermitteduclos disease,LDD)[2].目前对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在LDD中的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PET/CT显像对LDD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