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差异,探索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来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为痉挛型脑瘫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选取年龄6~12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为Ⅰ、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90例,GMFCS分级为Ⅰ级(Ⅰ级组)、Ⅱ级(Ⅱ级组)、Ⅲ级(Ⅲ级组)各30例。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90例脑瘫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步态分析中的时-空与运动学参数,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分析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跨步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脑瘫患儿步态周期和双支撑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延长(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延长。运动学参数中,脑瘫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明显增大( P<0.05);随GMFCS分级的升高,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减小,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逐渐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仅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在不同GMFCS分级患儿中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可以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GMFCS分级越高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下肢的运动功能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外骨骼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康复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步态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症状波动的PD患者,共10例。术前Hoehn-Yahr分级为2.5级2例,3.0级5例,4.0级3例。采用外骨骼系统进行力反馈训练和步态姿势矫正训练,通过监测步态数据来进行程控。采用配对 t检验对比分析首次训练前与末次训练后患者的双下肢摆动相占比、双下肢步幅、步速和步频,以评估疗效。 结果:10例患者均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训练下调整程控参数,每个周期训练4次,共2~4个周期。与首次训练前比较,PD患者末次训练后双下肢的摆动相占比增加[左侧为(27.57±2.39)%对比(24.30±2.75)%;右侧为(27.38±2.96)%对比(23.15±2.77)%]、双下肢步幅均增加[左侧为(0.83±0.16)m对比(0.55±0.18)m;右侧为(0.83±0.16)m对比(0.55±0.17)m]、步速增加[(0.73±0.18)m/s对比(0.46±0.14)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步频较训练前无明显改善[(106.80±15.50)步/min对比(103.84±10.53)步/min, P=0.559]。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步态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步态周期下胫距关节旋转轴变化的在体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双平面透视技术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评估胫距关节旋转轴的位置与方向的动态变化。方法:使用两个垂直放置的"C"型臂X线机对15位健康受试者步态周期中7个关键时相的进行透视摄片,其中男7位,女8位;年龄(26.2±5.4)岁(范围19~39岁);身高(170.4±6.9)cm(范围160~183 cm);体重(65.6±14.0)kg(范围50~100 kg)。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确定步态中的不同时相胫骨、距骨空间位置,分别对距骨滑车面内外侧进行球形拟合,其几何旋转轴定义为拟合球体的球心连线。分别计算内外侧拟合球体半径,并比较7个时相的6次空间变化旋转轴的空间位置与成角。结果:双球拟合的内侧球半径为(19.52±1.47)mm,外侧半径为(20.62±1.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81, P<0.05)。胫距关节几何旋转中心与原点的前后方向距离分别为(1.54±1.84)、(1.71±1.69)、(1.70±1.57)、(1.72± 1.62)、(1.80±1.75)和(1.96±1.86)mm;内外侧方向距离分别为(0.06±1.84)、(-0.03±1.83)、(0.08±1.83)、(0.10±1.73)、(0.10±1.47)和(0.09±1.46)mm;上下方向距离分别为(-21.92 ±1.46)、(-22.10 ±1.32)、(-22.10±1.50)、(-22.06±1.64)、(-21.93 ±1.62)和(-21.98±1.50)mm;其几何旋转轴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3.31°±2.48°、3.10°±2.67°、3.64°±2.71°、3.96°±3.19°、4.28°±2.82°、4.16°±3.11°;与矢状面成角分别为84.11°±2.42°、83.77°±3.19°、83.77°±3.45°、83.81°±3.69°、83.99°±2.97°、84.23°±3.01°;与水平面成角分别为4.40°±2.93°、4.54°±3.74°、3.97°±3.34°、3.73°±2.49°、3.78°±2.76°、4.48°±2.49°。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该旋转轴与水平面平均成角3.74°,与冠状面平均成角4.15°,从踝关节外下指向内上。 结论:胫距关节在步态周期下可能是沿着单一固定的旋转轴运动,使用拟合球体半径内侧小于外侧的单旋转轴的双球模型拟合距骨滑车面,可能更加符合胫距关节的运动学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起病侧对睡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不同起病侧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分析帕金森病运动症起病侧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658例,按运动症状的起病侧分为左侧组(313例)和右侧组(3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评估其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采用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并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2(PDSS-2)、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分析其睡眠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侧起病组帕金森病患者在NMSS评估中白天疲劳[2.00(0,4.00)分]、难以解释的肢体疼痛[4.00(0,4.00)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右侧起病组[分别为1.00(0,3.00)分, Z=-2.545, P=0.001和2.00(0,4.00)分, Z=-2.797, P=0.005]。两组患者在PDSS-2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肢体不宁状态、周期性肢体活动、肌肉痉挛、早期困倦等方面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RBDSQ的评估中,左侧起病RBDSQ总分[2.00(0,4.00)分]显著高于右侧起病组[1.00(0,3.00)分, Z=-4.363, P<0.001],左侧起病组在梦境内容、夜间行为、夜间运动、梦中自伤与伤害床伴、部分夜间异常行为、夜间觉醒、醒后梦境记忆以及睡梦紊乱等方面的发生率也高于右侧起病组。此外,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与高龄起病( OR=1.037,95% CI 1.018~1.057, P<0.001)、病程( OR=1.014,95% CI 1.010~1.018, P<0.001)、以姿势步态异常起病( OR=1.505,95% CI 1.058~2.141, P=0.023)相关。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与左侧起病( OR=2.215,95% CI 1.395~3.515, P=0.001)、高龄起病( OR=1.045,95% CI 1.019~1.072, P=0.001)、病程( OR=1.014,95% CI 1.009~1.019, P<0.001)相关。 结论:左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肢体不宁状态、周期性肢体活动、肌肉痉挛、早期困倦等睡眠障碍的表现。同时,左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右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起病侧是影响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左侧起病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的一个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精神症状为首次发病的脑腱黄瘤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CTX)是线粒体酶固醇27-羟化酶缺乏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较为罕见且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平均诊断周期长达23年。本例患者为32岁男性,以精神障碍为首次发病症状就诊,治疗过程中步态不稳逐渐明显,经多轮换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幼年有慢性腹泻病史,体格检查可见双侧足跟腱结节,神经系统检查示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脑磁共振成像、左侧踝关节磁共振成像平扫呈异常信号,基因检测提示CYP27A1序列突变,诊断为CTX,予以鹅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本文通过报道此例患者旨在帮助提高精神科临床医师对CTX的甄别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障碍康复监测辅助装置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一款运动障碍康复监测辅助装置,对没有或很难独立行走的患者进行运动损伤评估。方法:设计了辅具车,配备加速度计和六维力传感器。设置正常行走(NW)组和异常行走组,其中异常行走组包括中度异常行走(MA)组、借助辅具车行走的中度异常行走(MA-V)组、重度异常行走(SA)组和借助辅具车行走的重度异常行走(SA-V)组。NW组不穿戴膝关节固定装置行走,异常行走组受试者的右腿用膝关节固定装置固定,MA-V组膝关节活动角度范围调节为0~30°,SA组膝关节完全无法弯曲,每组包含50个样本量。通过加速度计评估受试者步态周期、左右腿峰值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值,并通过六维力传感器评估受试者上肢力的变化。结果:对于中度损伤组,MA组和MA-V组的步态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V组的步态周期略大于MA组。对于严重损伤组,SA-V组的步态周期低于S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于所有异常组,左腿的平均加速度和峰值加速度均大于右腿,左腿与右腿的峰值加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异常行走模式中,左手力的平均值(绝对值)大于右手,尤其是 Z轴。NW、MA-V和SA-V组左侧合力的标准差分别为2.759、8.297、13.118 N。SA-V组的力散点图离散度最高,NW组则有较好的集中度。 结论:设计了一款配备了加速度计和六维力传感器的辅助车,有助于医生对运动障碍康复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CT图像马拉松运动员步态周期中髋关节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马拉松运动员与正常志愿者髋关节周围应力在步态周期中的基本分布情况。方法:于2022年11月采集1名男性马拉松运动员和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髋关节CT图像数据,选取日常步态周期中7个时相(足跟着地、单足支撑早期、单足支撑中期、单足支撑晚期、足尖蹬伸期、摆动初期及摆动末期),基于CT灰度值按个体化材料属性赋值方案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步态周期中髋关节接触力的动态变化施加载荷,通过等效应力结果进行模型生物力学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分别提取模型髋臼前部、中部、后部和股骨头前部、后部、股骨颈部表面相同的10个节点作为等效应力参考点,进行模型生物力学定量分析。结果:在步态周期中,从髋关节等效应力分布图看,2名受试者关节面上的接触主要发生在髋臼后上部和股骨头后部,且在步行过程中随关节合力逐渐向外向后移动。从髋关节周围应力分布节点看,2名受试者各部位节点的应力变化与各时相髋关节内部的载荷情况均具有双峰性,从足跟着地开始髋关节内部应力值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单脚支撑中期达到最大应力,随后降低,在足尖蹬伸期略微上升,而后在摆动初期与末期应力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直至进入下个步态周期。马拉松运动员在髋臼后部与股骨头后部的应力值均小于志愿者。结论:马拉松运动员与正常志愿者在步态运动中髋关节周围应力大小存在差异,但都呈现一致的应力分布及传递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膝骨关节炎患者30例步态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步态变化,为通过步态学分析所获量化性指标诊断KOA提供理论基础,对KOA的临床诊疗、康复、预防及疗效评价提供步态学参考。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1年5月至10月住院的双膝KOA患者30例(KOA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名(健康对照组),予以量表评分、足底压力参数、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检测,对比研究KOA患者步态学变化。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KOA组客观步态学指标中步长时间[(642±81)ms和(548±62)ms, t=-5.01, P<0.001]、步行周期[(1 284±168)ms和(1 076±114)ms, t=-5.61, P<0.001]、双支撑时间[(531±125)ms和(331±51)ms, t=-8.10, P<0.001]、双支撑时间周期占比(0.417±0.063和0.309±0.023, t=-8.50, P<0.001)、总支撑时间[(914±135)ms和(678±107)ms, t=-7.52, P<0.001]、总支撑时间周期占比(0.711±0.027和0.627±0.044, t=-8.87, P<0.001)、左静态站立(55.7±8.4和51.5±2.3, t=-2.65, P=0.012)均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OA组单支撑时间周期占比(0.287±0.030和0.334±0.013, t=7.80, P<0.001)、右静态站立(44.3±8.4和48.5±2.3, t=2.65, P=0.012)、步长[(36±8)cm和(52±5)cm, t=9.97, P<0.001]、跨步长[(70±16)cm和(103±8)cm, t=10.00, P<0.001]、步速[(0.60±0.18)m/s和(1.05±0.19), t=9.54, P<0.001]、左膝关节矢状位活动范围[(42±17)°和(63±4)°, t=6.49, P<0.001]、右膝关节矢状位活动范围[(37±18)°和(62±3)°, t=7.54, P<0.001]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步态分析可对KOA患者进行量化评价,使KOA的诊断方法从定性到客观的定量指标诊断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跟腱损伤小鼠疼痛步态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跟腱损伤小鼠疼痛步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手术法全层离断右侧跟腱,建立跟腱损伤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跟腱损伤组和跟腱损伤+LIPUS组,每组7只。术后14 d使用Catwalk步态系统分析足印面积、站立时间、步行周期、脚爪最大强度及步幅5个参数评价小鼠步态功能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同时在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跟腱细胞,使用100 ng/ml脂多糖(LPS)诱导细胞12 h建立体外细胞模型(LPS组);并对细胞行LIPUS处理(LPS+LIPUS组);同时设置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NF-κB)p65核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NOS和磷酸化(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组患肢足印面积[(0.28±0.13)cm 2]大于跟腱损伤组[(0.14±0.10)cm 2]( P<0.05),患肢站立时间[(0.21±0.03)s]长于跟腱损伤组[(0.11±0.04)s]( P<0.05),步行周期[(0.40±0.05)s]较跟腱损伤组[(0.25±0.05)s]显著延长( P<0.05),患肢脚爪最大强度和步幅与跟腱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跟腱损伤组跟腱组织增生明显,纤维结构排列疏松且无序,并伴有新生血管生成和炎细胞浸润;跟腱损伤+LIPUS组跟腱组织纤维结构排列较整齐,且新生血管和炎细胞浸润程度均有所减轻。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组iNOS表达量[(2.84±0.94)%]低于跟腱损伤组[(5.70±0.81)%]( P<0.05)。小鼠跟腱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内NF-κB p65蛋白转位入核,经LIPUS处理后可抑制NF-κB p65蛋白的核转位。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照组跟腱细胞不表达iNOS,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为(0.63±0.16);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iNOS(0.99±0.22)和p-NF-κB p65(1.02±0.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LPS+LIPUS组iNOS(0.62±0.10)和p-NF-κB p65(0.65±0.21)蛋白表达水平较LPS组显著降低( P<0.05)。 结论:LIPUS治疗可改善跟腱损伤小鼠步态功能并抑制体内和体外iNOS的表达,该作用可能与LIPUS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蒜素抑制硬膜外纤维化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大蒜素(allicin)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ra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s)增殖、凋亡、迁移、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探究大蒜素抑制硬膜外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将生长状态良好的RVECs分为对照组(0 mg/L)、25 mg/L组、50 mg/L组和100 mg/L组。根据组别加入含相应大蒜素浓度的细胞培养基培养24 h,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PI/RNase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百分比,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管腔形成法察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JAK2、STAT3、p-STAT3、PCNA、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随机数字法将36只成年雄性的SD大鼠均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大蒜素组,术后第28天察看各组大鼠硬膜外瘢痕产生状况,并使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组大鼠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目、胶原密度、血管数量、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细胞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大蒜素各组中G1期和S期细胞百分比随大蒜素浓度逐步下降( P<0.05),G2期细胞百分比和细胞凋亡率则随大蒜素浓度逐步上升( P<0.05),细胞被阻滞在G2/M期。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升高,细胞内JAK2、STAT3、p-STAT3、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逐步下调( 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逐步上调( P<0.05),p-STAT3/STAT3比例下降( P<0.05),Bax/Bcl-2比例上升( P<0.05)。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感染或步态异常。假手术组椎板外区域和生理盐水组硬膜外区域可观察到致密的瘢痕组织,而大蒜素组中硬膜外瘢痕与硬脑膜之间有明显的间隙,胶原密度、血管数量、p-STAT3蛋白密度以及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 P<0.05)。 结论:大蒜素抑制椎板切除术后血管生成及硬膜外瘢痕严重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