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自我管理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LM)不仅危害母亲的身心健康,且与新生儿/婴儿获得乳汁的持续与否密不可分.因多发于产褥期,LM患者遭受乳汁淤积的痛苦被放大,患者自报告其疼痛程度甚至较分娩更为强烈[1].若多次复发,患者将对哺乳产生恐惧[1],LM也被视为母乳喂养中断的第三大原因[2].患者经历的母乳喂养困难作为中介因素,可增加产后抑郁发生的风险[3].在世界范围内,LM患病率约为2.5%~40.0%[4],复发率约为8.5%[5].随着我国三胎政策的推行,LM患者或将成为一个庞大群体.自我管理是患者通过保持或促进自身健康,监管疾病症状,减少疾病对自身社会功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并坚持治疗的一种健康行为,包括疾病管理、角色管理及情感管理[6].高质量的自我管理能够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帮助乳汁淤积期的轻症患者实现自我治愈,但此过程中患者的复杂体验将影响自我管理效果[7].现有质性研究多注重LM患者的患病经历[1,8,9],忽视了自我管理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因此,本研究对LM患者进行深度半结构化访谈,旨在深入挖掘其患病期间的真实体验,分析问题所在,为完善或制订LM自我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三例临床分析及实验室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总结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毒梭菌致肉毒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毒素,同时从粪便样本中培养、分离肉毒梭菌。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3、3、8月龄。5月份发病2例,11月份发病1例。混合喂养2例,母乳喂养1例。家属从事肉制品加工1例。3例患儿既往均健康,均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排粪困难等表现,2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2例患儿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同龄儿低。经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管理、排粪和(或)导尿、鼻饲等处理,3例患儿于发病2~4个月后痊愈。1例患儿的粪便稀释液以及3例患儿粪便的TPGYT增菌液和庖肉增菌培养基样品中均检测到B型肉毒毒素,培养、分离纯化后鉴定为B型肉毒梭菌。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表现、排便困难)可临床拟诊婴儿肉毒中毒,其中粪便肉毒毒素检测和肉毒梭菌的培养及分离则有助于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辅助生殖技术与产后母乳喂养结局关系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评价辅助生殖技术(ART)对产后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1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 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自然受孕产妇相比,ART受孕产妇产后1周纯母乳喂养率( RR=0.84,95% CI:0.73~0.97)、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 RR=0.77,95% CI:0.61~0.98)、产后母乳喂养时长>6个月的发生率( RR=0.71,95% CI:0.53~0.96)均有所降低,产后12个月人工喂养率( RR=1.09,95% CI:1.02~1.17)增加,但在产后8个月人工喂养率、产后母乳喂养时长>12个月的发生率、母乳喂养困难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RT治疗降低了产妇产后1周、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产后母乳喂养时长>6个月的发生率,增加了产后12个月人工喂养率,但对母乳喂养困难发生率的影响尚不明确,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母婴分离状态下母乳喂养实施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依据《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调查国内75所医院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情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5所医院进行问卷发放;对比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的施实施现况。结果:医院在解读《指南》方面执行率较低,但综合医院对《指南》的解读学习情况较专科医院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616, P<0.05);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率较低,喂养率≥75%的单位仅占18.7%(14/75);在提供母乳采集相关支持、袋鼠式护理和专业专职人员进行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指导方面,专科医院较综合医院开展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450、10.516、6.436, P<0.05);在质量管理方面,专科医院中62.1%(18/29)有多学科合作团队促进母婴分离母乳喂养,综合医院仅34.8%(16/46)有多学科协作团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254, P<0.05)。 结论:我国《指南》多参照国外相关标准,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及政策差异较大,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为提高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成功率,我国应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标准,以利于各级医院参照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系统总结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的真实体验,为剖宫产术皮肤接触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BSCO、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使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1篇文献,提炼出49个研究结果,将相似结果归纳为12个新类别,并综合形成4个整合结果:剖宫产产妇的需求;剖宫产产妇皮肤接触后的正性体验;皮肤接触实践强化母亲角色且促进母乳喂养;剖宫产术皮肤接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结论:皮肤接触对剖宫产母婴产生积极影响,医护人员需关注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的感受和需求,优化信息、环境、人文支持,改善剖宫产术皮肤接触实践;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产科资源,解决剖宫产术皮肤接触实践中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刺激或按摩乳房促进泌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妊娠期高血糖孕妇产后母乳喂养困难可导致母乳喂养率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产前挤奶是指在孕期刺激或按摩乳房进行泌乳并收集和存储初乳,有利于泌乳启动,减少新生儿配方奶的使用,缩短产后过渡到纯母乳喂养的时间,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本文旨在综述妊娠期高血糖孕妇产前挤奶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为妊娠期高血糖孕妇母乳喂养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母乳喂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通过分析早产儿自身、早产儿母亲以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早产儿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建议建立以泌乳顾问为核心的专业团队,在早产儿出生前、住院过程中、出院后给予专业的理论与技能指导,为解决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母乳喂养困难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西安市婴儿排便困难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基于罗马Ⅳ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调查西安市婴儿排便困难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对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儿童保健科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0~12月龄婴儿,由监护人面对面填写电子问卷。根据罗马Ⅳ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调查0~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同时探究>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样症状的患病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调查婴儿1 446例,其中男婴735例(50.8%),女婴711例(49.2%);月龄(5.94±3.27)个月。西安市0~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患病率为3.46%(42/1 215),排便困难患病率随月龄增加而减少。排便困难的婴儿既可每日排便2~3次,也可数日排便1次。有排便障碍家族史( OR=3.785,95% CI:1.912~7.494)是婴儿排便困难的危险因素;添加辅食( OR=0.193,95% CI:0.075~0.495)是婴儿排便困难的保护因素;母乳喂养( OR=8.126,95% CI:2.258~29.236)是排便次数较少的婴儿发生排便困难的影响因素( P<0.05)。仅2例10月龄婴儿出现排便困难样症状(表现为排便前哭闹时间较长)。 结论:西安市0~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的患病率为3.46%,排便困难婴儿亦可出现较低的排便频率,适时添加辅食可缓解婴儿排便困难,排便次数较少的婴儿在母乳喂养时更易发生排便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欧洲儿童胃肠肝病营养学会中晚期早产儿喂养意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中晚期早产儿(late or moderately preterm,LMPT)占早产儿的绝大多数,但缺乏相关营养支持指南。欧洲儿童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营养委员会通过系统性文献回顾,为提出LMPT喂养建议提供依据。LMPT发育尚不成熟,易被忽视,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均低于足月儿,营养相关性并发症如低血糖、喂养困难等发病率均较高,母乳喂养不足还可能对神经系统远期预后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推荐对LMPT进行母乳喂养并给予积极营养支持,强调对LMPT母亲给予专业的、长期的泌乳支持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保健母乳喂养指导门诊首次就诊母婴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分析儿童保健母乳喂养指导门诊首次就诊母婴的现状,为促进婴儿期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母乳喂养指导门诊首次就诊的581对母婴的相关资料,包括母婴的一般情况、就诊的主观原因和实际原因。根据婴儿就诊时日龄分为小日龄组(60 d及以下, n=316)、中日龄组(61~120 d, n=178)、大日龄组(121 d及以上, n=87)。分析各组间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就诊主观原因和实际原因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81例婴儿的就诊日龄集中在生后30~34、41~45、90~94 d,分别占9.3%(54例)、25.3%(147例)和9.0%(52例)。就诊时总纯母乳喂养率为71.8%(417例),小、中、大日龄组婴儿就诊时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7.7%(214/316)、79.8%(142/178)、70.1%(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49, P=0.006),两两比较中日龄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小日龄组( P<0.05)。就诊的主观原因前3位依次是体重增长缓慢249例(42.9%)、担心乳汁不足142例(24.4%)和喂哺困难132例(22.7%);但实际就诊原因前3位是婴儿含接或吸吮问题165例(28.4%)、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不足149例(25.6%)和母亲喂哺技能问题140例(24.1%)。小日龄组婴儿有较明显的含接或吸吮问题和母亲喂哺技能问题[分别为39.6%(125/316)和25.9%(82/316)],大日龄组婴儿主要为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不足问题[48.3%(42/87)]。主观原因与实际原因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符合率较低,主观原因前3位体重增长缓慢、担心乳汁不足、喂哺困难与实际原因符合率仅1.2%(3例)、6.3%(11例)和21.2%(28例)。 结论:1岁以下不同日龄婴儿均存在母乳喂养相关问题,首次就诊主观原因与实际干扰母乳喂养的问题差异大,针对不同日龄婴儿给予个性化的母乳喂养指导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