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酸镁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争议及其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导致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特发性疾病.解痉是治疗子痫前期的重要且有效手段,硫酸镁是一线解痉药物.目前硫酸镁在治疗子痫前期中仍存在着一些争议,包括:非重度子痫前期是否用硫酸镁治疗,既往研究不推荐应用硫酸镁预防子痫发作,但近年研究认为,子痫前期患者应酌情使用硫酸镁预防子痫;关于产前硫酸镁治疗子痫前期的使用疗程问题,近年研究认为硫酸镁的使用疗程应该小于24 h;产后硫酸镁预防子痫发作,现有的研究支持产后硫酸镁应用可以小于24 h,甚至不使用;硫酸镁使用后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增加母体产后出血风险,引起母体高镁血症、低钙血症,导致新生儿低钙血症、影响骨钙沉积和新生儿高钾血症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 90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分娩镇痛组和对照组。其中,分娩镇痛组产妇3 687例,根据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分娩镇痛Ⅰ组(宫口<2 cm,648例)、Ⅱ组(宫口为2~<3 cm,1 670例)、Ⅲ组(宫口为3~<4 cm,803例)、Ⅳ组(宫口≥4 cm,566例);对照组产妇3 214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回顾性分析5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的差异。结果:(1)产程:各分娩镇痛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Ⅰ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最长、第二产程时间最短,Ⅳ组的总产程时间最长。(2)分娩方式:分娩镇痛组的总中转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的Ⅰ、Ⅱ组的剖宫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3)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组Ⅰ、Ⅱ、Ⅲ、Ⅳ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口扩张≥3 cm行分娩镇痛,虽稍延长总产程时间,但并未增加剖宫产率,也不影响母儿预后,为较适宜的无痛分娩时机,同时应结合产妇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利弊选择最佳的镇痛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心脏异常162例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与遗传学异常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异常或因胎儿心脏异常转诊本院、行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心脏异常,并且行遗传学检查的孕妇162例。遗传学检查方法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于微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及致病基因检测。采用胎儿心脏出生缺陷临床预后评分系统对孤立性心脏异常且无致命性遗传学异常胎儿进行评估,并随访其预后。结果:(1)超声检查结果:162例心脏异常胎儿中,孤立性心脏异常86例(53.1%,86/162),心脏异常伴心外异常76例(46.9%,76/162);单发心脏异常84例(51.9%,84/162),多发心脏异常78例(48.1%,78/162)。(2)遗传学检查结果:共检出致病性遗传学异常39例(24.1%,39/162),包括致病性染色体核型异常35例(21.6%,35/162),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3例(1.9%,3/162),致病基因变异1例(0.6%,1/162)。孤立性心脏异常胎儿与心脏异常伴心外异常胎儿致病性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6.3%(14/86)与32.9%(25/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94, P=0.014)。单发心脏异常胎儿的致病性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28.6%(24/84),其中室间隔缺损的检出率为36.7%(11/30),房室隔缺损为8/13,法洛四联症为3/17,永存动脉干为1/1,心脏肿瘤为1/1,其余单发心脏异常类型(共22例)未检出致病性遗传学异常;主要的致病性遗传学异常类型为21三体(41.7%,10/24)和18三体(41.7%,10/24)。(3)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72例无致病性遗传学异常的孤立性心脏异常胎儿中,Ⅰ级4例,均继续妊娠;Ⅱ级39例,引产21例,继续妊娠18例;Ⅲ级26例,引产23例,继续妊娠3例;Ⅳ级3例,均引产。共引产47例,继续妊娠25例,目前24例(96.0%,24/25)均健康存活。 结论: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心脏异常时应进一步进行胎儿心脏及心外结构检查,同时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必要时行致病基因检测,从而全面发现心脏和心外异常及遗传学异常。除外致病性遗传学异常及严重心外异常的胎儿,应对心脏异常胎儿进行多学科协作管理,进行充分的预后评估,全面地咨询和孕期管理,以改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发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生率逐年升高,且所致母儿并发症明显增加,妊娠期糖尿病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妊娠期24周及以后的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而关于早发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方法及治疗的理论依据尚缺乏。随着人们对早发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不良母婴妊娠结局进一步认识,积极开展针对早发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与治疗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分数预测胎盘源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胎盘源性疾病可能影响妊娠结局以及母儿的远期健康。胎儿分数是无创产前检测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胎儿分数与孕周、体质量指数、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等相关。多项研究发现胎儿分数与胎盘源性疾病相关,有可能成为该类疾病新的预测因子。本文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以期为胎盘源性疾病的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干燥综合征合并妊娠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女性发病率高(女男比例约为9∶1~20∶1),妊娠不可避免,并与妊娠相互影响,影响母儿结局。本研究就SS与妊娠的相互影响、妊娠管理和妊娠结局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妊娠期使用二甲双胍对母儿都较为安全。除降糖作用外,流行病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均表明,二甲双胍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滋养细胞保护作用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多采用降压、解痉等对症治疗和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简要综述二甲双胍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母儿结局。结果:(1)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8岁(范围:26~33岁);主诉为腹痛3例(其中2例伴有盆腹腔巨大肿块并多发转移),咳嗽2例(其中1例伴上腔静脉闭塞综合征),面部肿痛1例,食欲差并发现上腹部肿物1例;自出现症状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30 d(范围:15~188 d)。(2)孕期仅3例明确诊断,分别为右鼻前庭区肿块活检1例、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1例、肺穿刺活检1例,活检后病理检查诊断为NHL;1例为孕期行骨髓穿刺,疑为脾边缘区淋巴瘤,于剖宫产术后37 d因脾脏明显肿大伴腹胀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余3例均为剖宫产术中同时行病灶活检或部分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NHL。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脾边缘区淋巴瘤1例,鼻腔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分期:Ⅱ期1例,Ⅳ期6例。6例晚孕期终止妊娠患者中,4例分娩后胎盘送病理检查,其中1例肿瘤转移至胎盘。(3)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中,中期引产1例;晚孕期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5例,均为早产;足月产钳助产1例。6例新生儿均健康存活。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中,终止妊娠后5例接受化疗(其中1例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治疗),1例接受化疗+鼻咽部放疗,这6例患者随访期内(随访至2022年10月)均无复发;另1例为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于剖宫产术后18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妊娠合并NHL孕期诊断困难,需重视孕妇主诉,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当病变累及多器官时,需考虑淋巴瘤可能。妊娠合并NHL对化疗敏感,即使为晚期患者,经规范化治疗仍能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晚发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对IVF-ET活产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妊娠的重度晚发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与活产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IVF-ET治疗后妊娠,其后因重度晚发型OHSS就诊且需住院治疗的3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活产组( n=287)和非活产组( n=43),进一步根据分娩孕周将活产组分为足月产组( n=222)和早产组( n=65)两个亚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活产和早产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同期重度OHSS的总发生率为0.67%(673/100 758)。330例重度晚发型OHSS患者中,42.4%(140/330)表现为胸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69.4%(229/330),活产率为87.0%(287/330)。287例活产组患者中无胸水者占55.4%(159/287)、少量胸水者占18.5%(53/287)、中大量胸水者占26.1%(75/287),非活产组中无胸水者多于活产组、而少量胸水者少于活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13, P=0.045);活产组的减胎率为16.0%(46/287),明显高于非活产组的2.3%(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49, 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肝功能中度异常( OR=3.15,95% CI为1.60~6.19)是活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减胎( OR=0.13,95% CI为0.02~0.96)是活产的独立保护因素,亚组分析提示双胎分娩( OR=8.54,95% CI为4.31~16.91)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度肝功能异常可能预示着重度晚发型OHSS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在给予积极保肝对症治疗的同时,对于合并多胎妊娠者,建议积极减胎,尽量做到单胎妊娠,以提高活产率和足月分娩率、改善母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