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心肺交互"的无创循环监测指标评估容量反应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于"心肺交互"的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是目前指导液体复苏的金标准,但这些指标的监测往往通过有创方法且操作较复杂。近年来,随着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CNAP)、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和超声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无创手段在临床的出现,这些指标在容量治疗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文章描述了CNAP和超声测量的基于"心肺交互"的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应用。两种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争议。CNAP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是临床液体治疗的新趋势,但其应用条件有限,故目前不提倡完全采用无创的方法来指导液体治疗。但是,其可以作为有创监测的补充,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正确的液体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对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对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80例接受择期亲属活体肾移植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磷酸肌酸钠组(4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麻醉方式,磷酸肌酸钠组在肾移植手术切皮时开`始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30 mg/kg,约30 min滴注完毕).采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持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及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两组分别于切皮前即刻(T1)、移植肾血管开放前(T2)、移植肾血管开放后30 min(T3)及术毕(T4)记录各时间点MAP、HR、CVP、CO、CI、SV值.在上述时间点、术后12 h(T5)及24 h(T6)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B型尿钠肽(BNP)的水平,并记录T6时患者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T1时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2时CO、CI、SV升高(P均<0.05),对照组患者T3时MAP、CO、CI、SV下降,HR、CVP上升,T4时CO、CI、SV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3时MAP升高、HR降低(P均<0.05),T2、T3、T4时的CO、CI、SV升高(P均<0.05).与T1时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3~T6、对照组T2~T6时CK、CK-MB、cTnI、BNP浓度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2~T6时CK、CK-MB、cTnI、BNP浓度降低(P均<0.05).磷酸肌酸钠组、对照组患者T6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5%、22.5%和(12±4)d、(16±5)d,两者相比,P均<0.05.结论 肾缺血再灌注可加重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磷酸肌酸钠预处理能减轻其损伤,改善心功能,稳定循环,并可以降低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康复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腹及病人体位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CO2气腹及病人体位变化对腹腔镜胆囊切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7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男24例,女33例,平均年龄(59.42+12.97)岁,ASA分级Ⅰ~Ⅱ.采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监测病人血流动力学.记录病人人室时(T0)、气管插管后5 min(T1)、创建人工气腹时(T2)、左侧头高20°体位(rT位)(T3)、气腹建立15 min后(T4)时的心率、动脉收缩压(SAP)、动脉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外周血管阻力(SVR)、脉压变异度(PPV)的变化.结果:T1 SAP较T0明显降低,T2和T3恢复到基础值水平,T3较T1和T2明显升高(P<0.05).T2 DAP较T1明显升高,T3较T0、T1、T2和T4明显升高(P<0.05).T3 MAP较其余各时点明显升高(P<0.05).T2~T4 CO较TO和T1均明显降低(P<0.05).T2 SV较T0明显降低,T3较T0和T1明显降低(P<0.05).T2和T4 SVR较T0和T1明显升高,T3较T0~T2明显升高(P<0.05).T2和T4 PPV较T0和T1明显升高,T3较T0、T1及T4均明显升高(P<0.05).心率在5个时间点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CO2气腹可降低CO和SV、升高SVR和PPV,但对血压影响小.CO2气腹合并rT位使SVR进一步升高,从而使血压发生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采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监测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改变时血压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改变时血压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体位性低血压(OH)的相关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的患者共266例,分为直接站立位组和间接站立位组,其中直接站立位组患者102例,由平卧位直接改变为站立位,通过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测定卧位、站立位即刻以及站立位1、2和3 min时的血压;间接站立位组患者164例,由平卧位改为坐位,维持3 min,然后改为站立位,测定卧位、坐位即刻和3 min以及站立位即刻和3 min时的血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体位改变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及发生OH的比率,并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住院老年患者发生OH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收缩压最低值发生比率最高的体位均为体位变化即刻,直接站立组为站立位即刻[86.3%(88/102)],间接站立位组为坐位即刻[59.1%(97/164)];舒张压均为站立位即刻,直接站立组为87.3%(89/102),间接站立组为43.3%(71/164).直接站立位组患者收缩压下降最大幅度(卧位收缩压-体位变化中收缩压最低值)为20.5(14.0,29.3)mmHg(1 mmHg=0.133 kPa),明显大于间接站立位组的18.0(11.0,26.0)mmHg(P<0.05).直接站立位组患者卧位改为立位即刻、3 min符合OH诊断标准的比率分别为65.7% (67/102)、70.6%(72/102),明显高于间接站立位组的43.9% (72/164)、49.4%(81/164) (P均<0.05).对直接站立位组患者的试验数据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卧位改为立位发生OH呈正相关[卧位改为立位即刻、3 min,OR值分别为1.002(95 %CI 1.000~1.004)、1.003 (95%CI 1.001~1.006),P值分别为0.014、0.006].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OH常见,多数患者体位改变即刻血压变化最明显.在体位由卧位改为站立位过程中增加坐位状态可能减小血压变化幅度.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老年住院患者OH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评估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测定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一致性,评估CNAP无创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机械通气且需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症患者,在入科后立刻置入PiCCO导管,先采用热稀释法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在0 h和24 h获得平均动脉压(MAPPiCCO)、心排血指数(CIPiCCO)、脉压变异度(PPVPiCCO)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PiCCO),然后再用CNAP监测获取相同参数(MAPCNAP、CICNAP、PPVCNAP及SVRICNAP),两种方法均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比较两种方法监测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指标的一致性.结果 共有38例患者入选,排除24 h内死亡1例和自动出院2例、心房颤动2例、数据采集丢失1例,最终纳入32例患者.32例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20例;年龄26~84岁,平均(66.8±19.1)岁;体重指数(23.7±3.9)kg/m2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19.5±5.3)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为(9.7±4.1)分.两种方法监测结果显示, CICNAP与CIPiCCO、PPVCNAP与PPVPiC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mL·s-1·m-2):59.8±12.6比58.5±14.2,PPV :(14.7±6.8)%比(14.0±6.8)%,均P>0.05〕;MAPCNAP、SVRICNAP均明显高于MAPPiCCO、SVRIPiCCO〔MAP(mmHg, 1 mmHg=0.133 kPa):65.6±9.4比60.1±9.2,SVRI(kPa·s·L-1·m-2):206.2±53.9比179.5±57.8,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得的MAP、CI、PPV及SVRI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4、0.864、0.835及0.655,均P<0.05).一致性分析显示,CICNAP与CIPiCCO、PPVCNAP与PPVPiCCO的一致性较好,平均差值分别为1.2 mL·s-1·m-2、0.5%,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2.8~15.3 mL·s-1·m-2、-7.1%~8.2% ;MAPCNAP与MAPPiCCO、SVRICNAP与SVRIPiCCO的一致性较差,平均差值分别为5.5 mmHg、26.8 kPa·s·L-1·m-2,95%CI分别为-10.4~21.3 mmHg、-64.5~118.0 kPa·s·L-1·m-2.结论 监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CI和PPV时,CNAP与PiCCO可以相互替代;而两种方法监测的MAP、SVRI可能存在差异,需正确谨慎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率、血压、左室排血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心脏前负荷、后负荷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利用无创心输出量检测系统,监测3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和20例正常受试者在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不同体位改变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收缩力指数(CTI)、左心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率(EDFR)、外周血管阻力(SVR).每个体位连续监测2min,取以上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观察结果.结果:①平卧位时脑卒中卧床患者的SV、CTI较正常受试者显著下降(P<0.01),HR显著上升(P<0.01);②脑卒中卧床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比较:HR、SV、CI、CTI、LCWI均呈现平卧位<站立位(P<0.01),且站立位HR升高最大幅度10次/分左右(76.36±8.54 VS 86.12±12.57);SVR比较结果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③正常受试者不同体位间的比较:HR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SV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CTI、LCWI、SVR比较无差别;④在平卧位→站立位变化时:HR在两组间均出现持续上升趋势;SV在正常受试者中呈下降趋势而脑卒中卧床患者却呈上升趋势.结论:脑卒中卧床患者心排量较正常人群下降,从平卧位到站立位的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血管反应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体位改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训练心功能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结合被动抬腿试验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结合被动抬腿试验(P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置入锁骨下静脉导管后,先进行PLR,再行容量负荷试验(VE).研究过程采用CNAP监测,每个试验前后均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CO)及脉压变异度(PPV),记录PLR前后CO的变化率(ΔCOPLR)及VE前后CO的变化率(ΔCOVE).将ΔCOVE≥15%定义为有容量反应性并纳入有反应组,ΔCOVE<15%者纳入无反应组.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ΔCOPLR、VE前PPV与ΔCOVE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ΔCOPLR、VE前PPV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3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共进行40例次VE,其中有反应组18例次,无反应组22例次.两组患者PLR及VE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R及VE后HR、MA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PLR后CVP无明显变化(P>0.05),VE后CVP均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R及VE后CO均明显增加(P<0.05),有反应组PLR及VE后CO明显高于无反应组[(6.01±1.28)L/min vs.(5.16±1.22)L/min、(6.31±1.33)L/min vs.(5.15±1.39)L/min,P<0.05].有反应组ΔCOPLR、ΔCOVE明显高于无反应组(21.21%±8.54%vs.10.76%±4.94%、26.32%±8.64%vs.9.44%±3.45%,P<0.05].ΔCOPLR与ΔCOVE呈正相关(r=0.820,P<0.05),而VE前PPV与ΔCOVE无相关性(r=0.194,P>0.05).ΔCOPLR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95%CI 0.707~0.946,P<0.05),最佳截断值为13.9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1.8%;VE前PPV预测容量反应性的AUC仅为0.525(95%CI 0.362~0.685,P>0.05).结论 CNAP监测ΔCOPLR可用于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临床液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监测脉压变异度指导外科术后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CNAP)监测的脉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bility,PPV)在指导外科术后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外科术后低血容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PV组和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组,分别以CNAP监测PPV(<10%)和CVP(8~12 mmHg)为目标导向来指导液体复苏.主要观察指标为复苏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复苏达标累计液体平衡量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复苏达标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VP、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PPV]和组织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Lac)、氧供指数(oxygen delivery index,DO2I)、氧耗指数(oxygen consumption index,VO2I)、氧摄取率(oxygen uptake rate,ERO2)].结果 共纳入78例患者,其中 PPV组38例CVP组40例.两组患者入组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复苏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指标均有所改善,MAP、CI及PPV无统计学差异,但PPV组的CVP明显低于CVP组(P<0.05).PPV组的ScvO2、DO2I、VO2I及ERO2均明显高于CVP组(P<0.05),且Lac明显低于CVP组(P<0.05).PPV组的复苏达标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累计液体平衡量明显减少,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监测脉压变异度可以指导术后低血容量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有助于尽快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机体组织灌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