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健康青年人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吸气量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的相关性,探讨吸气努力对液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健康青年受试者进行筛查。利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平静呼吸、中等力量呼吸和深呼吸3种状态下的吸气量Vt1、Vt2、Vt3,用于评估吸气努力程度;同时超声多普勒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 峰值),用于判断液体反应性。比较3种呼吸状态下的ΔV 峰值差异,对吸气量和ΔV 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预测吸气努力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67名受试者完成全部筛查,其中医学生67.16%(45/67)、医务人员17.91%(12/67)、护理员14.94%(10/67)。年龄(29.24±7.77)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1名,女性组46名。男女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7, P=0.638)。男性组身高、实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和理想体质量均高于女性( t值分别为9.64、7.03、2.86、13.71,均 P<0.05)。男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 峰值分别为(9.17±3.04)%、(14.80±8.17)%、(30.10±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17, P<0.001)。女性组Vt1、Vt2、Vt3对应的ΔV 峰值分别为(9.89±3.51)%、(16.39±9.16)%和(31.06±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13, P<0.001)。2组Vt1-ΔV 峰值、Vt2-ΔV 峰值和Vt3-ΔV 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81、0.68、0.25,均 P>0.05)。吸气量与ΔV 峰值呈明显正相关( r=0.63,95% CI=0.54~0.71, P<0.001);二者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ΔV 峰值=5.36+0.57×吸气量[ml/kg(理想体质量)]。以ΔV 峰值=10%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吸气努力诱发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77(95% CI:0.71~0.83, 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17.49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69.72%,特异度为76.27%。以ΔV 峰值=15%为液体反应性判断标准,预测出现液体反应性的AUC为0.87(95% CI:0.81~0.91, P<0.001),吸气量最佳阈值为25.43 ml/kg(理想体质量),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4.68%。 结论:健康青年人吸气努力程度与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明显正相关,且强烈自主呼吸会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心肺交互"的无创循环监测指标评估容量反应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心肺交互"的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是目前指导液体复苏的金标准,但这些指标的监测往往通过有创方法且操作较复杂。近年来,随着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CNAP)、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和超声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无创手段在临床的出现,这些指标在容量治疗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文章描述了CNAP和超声测量的基于"心肺交互"的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应用。两种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争议。CNAP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是临床液体治疗的新趋势,但其应用条件有限,故目前不提倡完全采用无创的方法来指导液体治疗。但是,其可以作为有创监测的补充,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正确的液体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时机和疗程对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脑复苏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接诊的89例CPR术后行脑复苏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常规药物治疗,并于不同介入时机予以HBO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3个疗程的HBO治疗。收集患者HBO治疗不同介入时机(CPR成功后<12 h、12~72 h、4~7 d和8~21 d)、不同疗程(1、2和3个疗程)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HBO治疗介入时机或疗程对GCS评分和aEEG评分是否存在影响,然后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进一步验证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得结论,评估HBO疗程或介入时机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共入选89例患者,CPR成功后<12 h、12~72 h、4~7 d和8~21 d开始HBO治疗的患者分别有8、20、33及28例。① GCS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法)显示,HBO治疗疗程对GCS评分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 F= 71.735, P=0.000)。HBO治疗疗程与介入时机的交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55, P=0.817)。配对样本 t检验显示,HBO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GCS评分均数分别为3.56、4.80、5.55和6.49分,两两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②aEEG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法)显示,HBO治疗疗程对aEEG评分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 F=96.965, P=0.000)。HBO治疗疗程与介入时机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735, P=0.112)。配对样本 t检验显示,HBO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aEEG评分均数分别为1.71、2.21、2.52和3.03分,两两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HBO治疗对CPR成功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明显,HBO疗程越长,脑复苏效果越显著。CPR成功后21 d内,HBO治疗介入时机对患者脑复苏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肺康复在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简易器材进行系统的心肺康复在重度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和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呼吸科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 n=58)和心肺康复组( n=67)。应用简易器材为患者实施系统的心肺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6分钟步行测试(6MWT)、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 1/FVC)%、BSI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分(CAT)、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变化。 结果: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心肺康复组6MWT逐渐延长、FEV 1%pred、FVC%pred、CD3%、CD4%,CD4/CD8均逐渐升高,BSI评分、CAT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均逐渐降低,常规治疗组6MWT逐渐下降。2组6MWT、FEV 1%pred、FVC%pred、BSI、CAT、SAS、CD4%、CD8%、CD4/CD8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V 1/FVC和SDS在时点间和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只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MWT( F组间=59.20, P<0.01, F时点间=895.88, P<0.01, F组间·时点间=1553.81, P<0.001)、FEV 1%pred( F组间=3.90, P=0.05, F时点间=173.23, P<0.001, F组间·时点间=124.61, P<0.001)、FVC%Pred( F组间=15.53, P<0.001, F时点间=114.23, P<0.01, F组间·时点间=105.37, P<0.01)、BSI评分( F组间=61.62, P<0.001, F时点间=259.79, P<0.01, F组间·时点间=428.18, P<0.01)、CAT评分( F组间=13.11, P<0.001, F时点间=321.60, P<0.01, F组间·时点间=110.98, P<0.01)、SAS评分( F组间=13.13, P<0.001, F时点间=336.26, P<0.01, F组间·时点间=140.11, P<0.01)、CD4%( F组间=8.68, P<0.01, F时点间=10.43, P<0.01, F组间·时点间=6.39, P<0.01)、CD8%( F组间=18.31, P<0.01, F时点间=13.11, P<0.01, F组间·时点间=4.12, P<0.05)、CD4/CD8( F组间=39.20, P<0.01, F时点间=24.59, P<0.01, F组间·时点间=41.59, P<0.01)、SDS( F时点间=338.29, P<0.01, F组间·时点间=395.51, P<0.01)、CD3%( F组间=14.37, P<0.01)。 结论:应用简易器材进行心肺康复能提高重度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运动耐力和肺通气功能,提升免疫功能,缓解焦虑与抑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影响脉压变异率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因素与校正措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脉压变异率(PPV)作为心肺交互的产物,是预测容量反应性的动态指标,但PPV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容量反应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小潮气量通气、自主呼吸、腹内高压,此时可通过改变PPV阈值、潮气量挑战、叹息试验等方法提高其预测准确性;当PPV预测容量反应性准确性受到呼吸系统顺应性降低或右心功能不全影响时,则需要通过被动抬腿试验和呼气末阻断试验才能准确预测容量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电话指导公众实施心肺复苏行为动机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索公众关于电话指导下实施心肺复苏的动机及需求,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于2023年5-6月对14名市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微观系统-积极动机与自身能力困扰并存;中观系统-"电话指导公众实施心肺复苏"事件相关群体的影响;宏观系统-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结论 公众内心具有"电话指导下实施心肺复苏"的积极行为动机,但同时受其自身能力以及事件相关群体的影响而产生消极行为动机,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公众"电话指导下实施心肺复苏"的重要需求.心肺复苏的教育普及工作需结合公众具体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同时完善救助相关法律条款,统一调度员资质、尽快构建中国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标准流程等,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电话指导心肺复苏,以期提升早期心肺复苏实施率及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心肺复苏仪按压过程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及对潮气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仪按压过程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及对潮气量的影响,找出自动机械复苏时最佳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 选取 2022 年 10 月—2023 年 6 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 60 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模式将患者分为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组(30 例)与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组(30例),PCV组设置通气压力 12~23 cmH2O;VCV组设置VT=300~750 mL.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未成功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水平、心肌功能损伤指标、两组按压前后潮气量(VT)、不同呼吸频率下两组VT.结果 VCV组的复苏成功率为 73.33%,高于PCV组 46.67%(P<0.05);整体分析,两组患者的PETCO2水平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V组在复苏 1h、复苏 2h的PETCO2 水平均高于PCV组(P<0.05);复苏后 2 h,VCV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血乳酸水平均低于PCV组(P<0.05);按压后PCV组患者的VT降低幅度大于VCV组;不同呼吸频率下PCV组实测VT低于VCV组.结论 与PCV模式相比,VCV模式下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更能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心肌损伤,同时能更好地控制潮气量,提高通气效果,更好满足患者的通气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分析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 9月—2022年 3月于本院行急诊 PCI的 AMI病人 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0 例)和研究组(6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与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心肺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PCI术后 6个月,两组最大摄氧量(VO2 max)、无氧阈、氧脉搏均高于 PCI术后 1 周,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 1 周、3 个月、6 个月,研究组 LVEF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两组 LVEF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一氧化氮(NO)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研究组NO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 1d、1周、3个月、6个月,两组 NO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内皮素-1(ET-1)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研究组的ET-1均小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 1d、1周、3个月、6个月,两组ET-1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与 25.00%,P<0.05).结论: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能促进 AMI病人 PCI术后心肺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准时制交互培训模式在快速提升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能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准时制交互培训模式在快速提升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抽取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8名急诊科低年资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准时制交互培训.培训前及完成交互培训后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急诊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并于完成交互培训后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准时制交互培训认可度评价.结果:培训后,低年资护士的理论考核成绩由(88.96±5.79)分上升为(94.00±3.41)分,电除颤、心肺复苏、血液灌流、穿脱隔离衣的操作考核成绩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急诊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总分由(153.98±18.72)分上升为(190.58±16.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资护士对准时制交互培训总体认可度较高,为96.55%.结论:采用准时制交互培训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快速、高效的短期培训,有利于在短期内打破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参差不齐的壁垒,在人力资源短缺情况下确保急诊工作正常运行,实现服务水平的稳定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线上线下居家康复方案在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改变轮(BCW)理论的线上线下居家康复方案在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接受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常规康复运动指导以及运动安全教育,并且开展院内示教形式的培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CW理论的线上线下居家康复方案,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心肺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摄氧量(VO2 peak)、无氧阈(AT)]、6分钟步行距离(6MWD),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中文版心脏疾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TSK-Heart)评分、中文版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LVEF、VO2 peak、AT高于对照组,6MWD长于对照组(P<0.05).时间与治疗方法在中文版TSK-Heart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中文版TSK-Heart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中文版TSK-Hear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中文版PAM13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BCW理论的线上线下居家康复方案可改善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延长6MWD,降低运动恐惧程度,提高自我管理积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