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编码RNA在结直肠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治疗耐药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结直肠癌(CR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二位。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等)的应用,仅可以改善部分RAS原癌基因(RAS)野生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野生型CRC患者的预后。并且几乎所有开始对抗EGFR治疗敏感的CRC患者,也会在用药后的3~12个月内发展为继发性耐药。非编码RNA(ncRNA)主要包括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既往研究表明,ncRNA可影响多种生物学进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多种药物的耐药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研究结果显示ncRNA在对抗EGFR治疗耐药的CRC细胞中和CRC患者体内存在表达异常的现象。本文将针对miRNA和lncRNA在CRC抗EGFR治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miRNA的表达量在预测CRC患者对抗EGFR治疗敏感性中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新鲜癌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C-STAM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芯片中DC-STAMP蛋白、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蛋白和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t检验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表达量差异,采用 χ2检验分析DC-STAMP mRNA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采用 χ2检验分析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 结果:DC-STAMP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升高(3.354±2.938)倍, t=5.886, P<0.05],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 χ2=4.396, P<0.05)。DC-STAMP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 χ2=3.962, P<0.05)。 结论: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明显过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检测结合超声评分对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术前筛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如何结合超声评分体系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检测提高术前精准筛选伴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方法: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5例行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及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PTMC患者。分析术前超声表征(有无钙化、肿瘤边界的清晰度、肿瘤位置、肿瘤与甲状腺被膜之间的关联)并予以评分,同时结合术前穿刺标本BRAF突变检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超声评分体系、术前BRAF基因检测、以及结合两种方法的预测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筛选模型,并根据三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对高侵袭性PTMC的术前筛选价值。结果:术前超声评分体系及术前穿刺标本BRAF检测均能作为高侵袭性PTMC的独立预测因子,超声评分体系在≥2.5分作为临界点,其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7.3%。术前穿刺标本的BRAF突变检测也可以提高侵袭性PTMC确诊率,其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77.8%。两种方法的联合诊断模型:Logit( P)=1.523×超声评分+2.555×BRAF突变结果(1突变,0未突变)-5.189。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730,选取截断值0.48。诊断效能92.5%,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7.3%。 结论:超声评分体系以及细针穿刺标本的BRAF基因突变检测对高侵袭性PTMC均有提高部分术前筛选价值,结合两者能提高诊断效能,为进一步指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最高,约占甲状腺癌的85%~90%。有关PTC的肿瘤标志物很多,如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端粒酶逆转录酶、Ki-67、微小RNA146b、PDLIM5等,其中BRAF基因在PTC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BRAF基因及其信号通路、BRAF基因在PT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BRAF基因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BRAF基因在PTC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等,以供读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液基细胞学标本的分子检测评估和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标本基因检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子分型及指导临床靶向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12例晚期NSCLC患者的液基细胞学标本和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有手术后组织病理切片或组织活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和鼠类肉瘤过滤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BRAF)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对液基细胞学标本与组织学标本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对142例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412例液基细胞学标本中,216例(52.4%)发生EGFR突变,36例(8.7%)发生KRAS基因突变,3例(0.7%)发生BRAF基因突变。EGFR突变与性别、病理类型、标本来源有关,其中女性患者EGFR突变率(63.0%)高于男性患者(40.8%, P<0.001),腺癌EGFR突变率(54.3%)高于非腺癌(0.0%, P<0.001)。KRAS突变与性别有关,男性突变率(12.2%)高于女性(5.6%, P=0.016)。3例多基因共突变均为Ⅳ期男性腺癌患者。32例同时有液基细胞学标本与组织学标本的患者中,30例患者的液基细胞学标本与组织学标本基因检测结果一致( Kappa=0.91)。12例组织学与液基细胞学标本均来自转移灶,基因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Kappa=1.00);19例组织学标本来自肺部原发灶、液基细胞学标本来自转移灶,18例基因检测结果一致( Kappa=0.92)。EGFR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临床应用EGFR-TKI治疗的疾病控制率(DCR)为89.0%(89/100),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3.8个月,均高于EGFR基因突变阴性患者[DCR为30.8%(4/13),中位PFS为1.4个月,均 P<0.01]。 结论:液基细胞学标本与组织学标本的基因检测结果有高度一致性,液基细胞学标本是晚期NSCLC基因检测的重要标本来源。根据液基细胞学标本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晚期NSCLC分子分型,并指导EGFR-TKI药物靶向治疗能获得很高的DCR和PFS,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PDCD4、Rac1水平联合CT扫描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联合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Ras相关C3肉毒菌素底物1(Rac1)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例膀胱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中PDCD4、Rac1 mRNA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DCD4、Rac1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CT扫描联合血清PDCD4、Rac1水平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的血清PDCD4 mRNA低于对照组,而Rac1 mRNA高于对照组(均 P<0.05)。CT联合PDCD4、Rac1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准确率为93.48%,灵敏度为93.04%,特异度性为94.00%,高于CT检测或血清PDCD4、Rac1联合检测。膀胱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血清PDCD4 mRNA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而Rac1 mRNA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均 P<0.05)。CT联合PDCD4、Rac1检测诊断膀胱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5.65%,灵敏度为89.65%,特异度为97.67%,高于CT检测或PDCD4、Rac1联合检测。 结论:血清PDCD4、Rac1水平联合CT扫描检测可提高诊断膀胱癌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因素对成釉细胞瘤治疗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成釉细胞瘤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至2019年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88例成釉细胞瘤病历资料,对其发病年龄、部位、组织结构、手术方式以及复发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31例成釉细胞瘤组织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测序并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手术治疗的288例成釉细胞瘤病例中,58例开窗减压后刮治(磨除骨壁),复发36例(62.1%),71例采用刮治术(术中磨除骨壁),复发29例(40.8%),101例采取单纯摘除术,复发84例(83.2%),58例截骨术,复发10例(17.2%)。在31例成釉细胞瘤样本中检测BRAF-V600E突变率64.5%,其中性别、年龄、部位和肿瘤结构分别经组内卡方检验比较,与BRAF-V600E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RAF-V600E的阳性率与成釉细胞瘤复发呈正相关( χ2=8.952, P<0.01),且经单侧Fisher精确检验, P<0.01,可认为复发病例的BRAF-V600E突变率高于无复发病例。 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对成釉细胞瘤疗效差异明显,BRAF-V600E突变与成釉细胞瘤的复发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通督启神电针法对慢性不可预知的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PKC/NADPH氧化应激途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通督启神电针法的抗抑郁作用,探讨其调控抑郁模型大鼠蛋白激酶C(PKC)/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应激途径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通督启神电针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模型组、通督启神电针组及艾司西酞普兰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应激建立抑郁模型。开始造模后,通督启神电针组每日施以电针治疗,15 min/次;艾司西酞普兰组灌胃艾司西酞普兰30 mg/kg。实验开始前1天和实验第28天称重,观察体重增长情况,并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及旷场实验。采用Western blot免染总蛋白归一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Cα(PKCα)、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p47(p47phox)、Ras相关C3肉毒菌素物底物1(RAC1)蛋白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ADPH氧化酶2(NOX2)阳性面积比率;使用DCFH-DA荧光探针技术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通督启神电针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大鼠体重增长量升高( P<0.01),糖水偏好指数升高( P<0.01),旷场实验总移动距离和中心区停留时间延长( P<0.01或 P<0.05);下丘脑区PKCα、p47phox、RAC1蛋白表达降低( P<0.05或 P<0.01),NOX2蛋白阳性面积比率降低( P<0.05),ROS水平降低( P<0.01)。 结论:通督启神电针法可改善抑郁大鼠行为方式,减少PKC/NADPH途径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ROS生成,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缓解抑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的情况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19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患者的血清TSH、BRAF基因突变、颈淋巴结转移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采用单因素 χ2检验,探讨血清TSH水平、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单因素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患者的临床分期、T分期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对TSH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性别[ χ2=7.662, P<0.05,比值比( OR)=0.269,95%可信区间( CI):0.106~0.681]、多灶病变、TSH高水平( χ2=4.091, P<0.05, OR=2.543,95% CI:1.029~6.282)均是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性别( χ2=3.976, P<0.05, OR=0.369,95% CI:0.139~0.983)、肿瘤直径( χ2=20.769, P<0.001, OR=52.778,95% CI:9.587~290.553)、TSH高水平( χ2=4.147, P<0.05, OR=2.666,95% CI:1.038~6.852)是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诊断治疗中,联合应用TSH和BRAF基因的检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将助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微小肿瘤病毒-322、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与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V600E突变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微小肿瘤病毒-322(miR-32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与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黑龙江省医院收治PTC患者病理样本120例(PTC组)及结节性甲状腺肿(NG)患者病理样本40例(NG组)、正常甲状腺样本40例(NC组),分别检测样本中BRAF(V600E)突变率、miR-322表达、Cyclin D1表达,再分析比较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BRAF(V600E)突变率与miR-322表达相关性;应用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分析,BRAF(V600E)突变率与Cyclin D1表达相关性。结果:PTC、NG、NC组中miR-32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65±0.45、1.00±0.02、1.00±0.01,PTC组明显高于NG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33.731, P<0.05);PTC组的Cyclin D1表达阳性率(85.00%)明显高于NG组(42.50%)、NC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432, P<0.05),PTC组BRAF突变率(73.33%)明显高于NG、NC组(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185, P<0.05);miR-322、Cyclin D1、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χ2=1.477、0.148、0.253, P>0.05)、( t/ χ2=0.787、0.493、1.659, P>0.05)、( t/ χ2=0.727、0.215、0.070, P>0.05),与PTC肿瘤结节、包膜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 t/ χ2=6.306、19.596、18.828, P<0.01)、( t/ χ2=4.773、9.944、12.328, P<0.01)、( t/ χ2=8.617、16.752、21.420, P<0.01)、( t/ χ2=15.766、5.629、5.539, P<0.05);BRAF(V600E)阳性突变率(73.33%)与miR-322表达(2.77±0.42)、Cyclin D1阳性表达(92.05%)呈正相关( r=0.249、 P<0.01, r=0.192、 P<0.05),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中的Cyclin D1表达阳性率(92.05%)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3, P<0.05),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miR-32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46, P<0.01)。 结论:PTC患者存在miR-322与Cyclin D1的高表达,且与BRAF(V600E)突变正相关,预示着肿瘤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与PTC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联,两者联合检测对于PTC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