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论》对《灵枢·官能》治法的拓展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相当重视"升降",为更好地理解"升降"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文中以《脾胃论》为基,从"脾胃之气"演化为人身万物与"脾胃病"发生机理的探讨入手,认为《脾胃论》针对"脾胃不足"所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的治疗,是《灵枢·官能》"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与"从上下者,推而扬之"这两种治法的临证运用,并通过药物的气味配伍以实践其治法.这些治法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之制方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从《内经》气味学说探"咸"味之功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中对咸味的相关论述,结合气味学说,探析咸味功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咸的条文,在查阅古籍的基础上对咸之内涵、功效、应用、配伍、禁忌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名家医案加以论证.[结果]咸味属水,位北色黑.从功效而言,咸味具有涌上泄下、软坚散结、软心补心、利胃关行脾气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消积除滞、潜阳镇惊、平喘止呕及扶阳滋阴.当咸味药与其他气味药物配伍时,其临证应用更为广泛灵活,包括咸苦合用软坚泄下,咸辛合用散邪通络,咸甘合用降逆补虚,而咸苦甘寒更是温病热入营血证之用药大法.而过食咸味,则可引致泄津凝血、损肾凌心之害.[结论]现代临床应遵循《内经》气味学说,对咸味作用、配伍及禁忌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认识,方可有效指导临床并拓宽其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数据挖掘的矮小症用药规律及文献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可视化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矮小症的用药规律和文献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拓宽矮小症中医辨证论治思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4月收录的中医治疗矮小症医案,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后使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矮小症患者舌苔、脉象、疾病证型与证素及治疗所用中药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并对核心中药进行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此外,以矮小症为关键词检索1993-2023年发表在上述数据库的文献,运用CiteSpace对发文量与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对58篇文献中58位矮小症患者的58则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患者多见舌淡苔薄白,脉细.矮小症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病位在肾、脾、肝,病性多虚.共纳入58个方剂158味中药,累积用药频次831次,使用频率前5的核心中药为茯苓、山药、陈皮、太子参、熟地黄,共奏生津益肺、补益肝肾、理气健脾之效,药性多平温,味甘苦,归经脾、肾、肺经.K-Means聚类算法将30味高频中药聚为7类.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治疗组方为茯苓-山药-陈皮-太子参.此外,共检索到矮小症文献1 239篇,最终纳入1 211篇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矮小症文献年发文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显示矮小症、生长激素和儿童是主要关键词,骨代谢、生长发育和骨密度是研究热点.结论 脾肾气虚证是矮小症的主要证型,临床常用茯苓、山药、陈皮、太子参等配伍治疗.2016年至今,矮小症的研究增长迅速,聚焦于儿童生长激素与骨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药对配伍理论疏义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是中药与方剂之间的桥梁,其配伍理论体现了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和方剂组成的核心内涵.同时,作为临床治疗疾病、证候和症状的关键药物组合,药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治疗疾病的特色优势.梳理并总结出"气味相求"是药对配伍的理论发端,增效减毒是药对配伍的核心目的,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辨治思想是药对配伍的主要依据,针对性和灵活性是药对配伍临床应用的关键要点,以期为药对的临床使用和现代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儿童中药口服液体矫掩味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儿童中药口服液体制剂研发过程中矫掩味是提高儿童用药顺应性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不同科属的中药含有不同的气味,且临床上中药制剂一般都以复方配伍,所以味道口感通常呈现出复杂交融的现象.目前改善中药口服液口感主要在炮制、前处理、工艺、添加辅料等方面进行矫掩味处理,但是各种矫掩味方法的效果和适用范围不同,在实际运用中也应根据药物的类型、剂型和设备需要来选择方法.本文通过对相关期刊文献和专利等整理和分析,对儿童中药口服液体制剂矫掩味辅料的分类、应用以及新型掩味技术进展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儿童中药口服液体制剂的矫掩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清代徐大椿《制药论》译评
编辑人员丨2023/8/6
清代医家徐大椿写《制药论》,批评有的医药人不顾有损药效滥施炮制逐利,绝对不可以认同.并阐述凡是药力强者,药性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炮制的目的是取利去害,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法是用七情配伍学说,五脏五味相喜学说作理论指导,对药材进行炮制处理,使其形体、质地、气味受到所需影响,达到取利去害目的.这些炮制论述,形成了中药炮制学的核心理论.徐大椿既是净化饮片市场的积极倡导者,又是中药炮制学核心理论的奠基人,在炮制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治痹用药配伍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痹证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古今医家对其治疗遣方用药,多有效验,但目前对痹证配伍规律的研究较为少见.通过梳理古今医家治痹经验,认为气味配伍则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根基,中医药治疗痹证配伍方法具有内在规律和鲜明特色,如寒热并用、健脾化湿、扶助正气、化瘀通络、去性存用.笔者在临床治痹中,常以健脾化湿、化瘀通络为基本治法,多有效验.因此,总结前人用药经验和规律,对医者灵活遣方用药,治疗痹证大有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泻白散类方配伍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泻白散类方组方配伍规律,该研究搜集整理古今泻白散类方,运用无尺度复杂网络方法,以及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泻白散类方用药配伍特点,核心方药,以及药性气味相关性进行分析.无尺度复杂网络结果显示泻白散类方是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核心,与加味药物形成的复杂网络配伍关系;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泻白散类方核心药物主要有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桔梗、知母、杏仁等,并形成相应药对及药组配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泻白散类方是以桑白皮为核心药物,且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主要组方单位,配伍以清热化痰、益气养阴、凉血生津、培土生金等药物形成衍化系列.以上结果表明泻白散类方的核心配伍特点为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并且以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形成衍化系列,为临床应用泻白散类方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本草学毒性理念的源流探考与论述范式的诠解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草学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对传统“药”学的统称.中药的毒性理论蕴含于本草学药性理论之中,其论述范式则指撰写本草学著作所应用的指导原则.毒性理论的论述范式是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传承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在汉代“生生不息”观念的凝结中又涵摄了药性、毒副作用、药材基原、药材制备及配伍等复杂面向.经探考发现传统的“有故无殒”药性作用部分应回归四气及气味厚薄的记述;不当的药材基原部分应统属于药材来源的管控;特殊体质的不良服药反应不应归于毒性的记述,因剂量不宜或服用方法不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回归到国家相关部门建议的项目之下;毒性分级分类的标准须有现代毒理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严格限制使用剂量与适用范围.这将有助于重新建构既兼顾中药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特色的现代本草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叶天士药用芳香性味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叶天士论病疗疾注重气味,总结并继承先贤医家对于芳香性味的论述,临证时对于芳香性味运用颇有发挥:根据地区时节气候特点,预用芳香避秽以"治未病";外感湿邪、湿热、暑湿或秽浊疫邪,首选芳香逐秽辟邪;若湿热、秽浊、热邪等蒙蔽或闭阻心包络,则用芳香通窍开闭;而无论外感或是内伤致使湿浊困脾者,则用芳香理脾醒中.芳香性味多与辛味配伍合用,具有辛香流动气机,以增强辟邪逐秽之功,并能开郁通络以治络脉病证.但辛香多偏于温热,易于动阳伤阴,故香气燥烈而阴血不足者忌用,辛香泄气而劳损虚证者勿投,并提出变通运用芳香性味,以取其长而去其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