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控胶囊内镜对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对评估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组(评分≤3分者为低危组,评分>3分者为中高危组)。比较低危组和中高危组患者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差别。结果:入选的66例患者男45例、女21例,年龄60~81岁,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其中出血者17例。低危组( n=51)和中高危组( n=15)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分别为17.6%和53.3%( P<0.001),胃溃疡发病率分别为5.9%和26.7%( P<0.001),胃黏膜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0和2.0( P=0.621),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分别为2.0%和18.8%( P<0.001),十二指肠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0和1.0( P=0.936)。磁控胶囊内镜对该类患者预测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5。 结论: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可用于预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但评分细则尚需进一步完善。中高危患者可使用磁控胶囊内镜监测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黏膜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肠异位胰腺合并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直肠腺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4岁,因常规健康体检时行结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和直肠腺瘤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坛医纪院治疗。腹部CT检查示小肠软组织结节,胶囊内镜证实为小肠黏膜下病变,于消化内科行结肠镜下直肠肿物和结肠腺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1)、直肠绒毛管状腺瘤(G1),Ki-67(1%阳性)。遂转入普外科,行腹腔镜小肠黏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小肠异位胰腺。该患者同时罹患小肠异位胰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肠腺瘤3种肠道疾病,甚是罕见,提示临床工作中不应满足于1或2种疾病的诊断,需提高对于消化道疾病的全面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lhl24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小鼠毛囊异常生理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 Klhl24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小鼠毛囊异常的生理表型,为阐明 Klhl24调控毛囊发育的机制提供基础。 方法:将通过CRISPER/Cas9技术构建的 Klhl24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 Klhl24 c.3G>T杂合( Klhl24 c.3G/T)雄性小鼠与野生型雌性小鼠杂交,对同窝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 Klhl24 c.3G/T 雄性小鼠和野生型(WT)雄性小鼠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小鼠≥ 3只。在小鼠出生后第21天(第1个毛发静止期)及45天(第2个毛发静止期)进行胶带贴毛实验,对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进行Ki67免疫组化检测,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用脱氧核糖核苷酸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TUNEL)试剂盒检测毛囊内凋亡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采用Dunnett- t检验。 结果:第1个静止期与第2个静止期 Klhl24 c.3G/T小鼠每0.25 cm 2胶带脱落毛干数量分别为1 224 ± 51.08与1 514 ± 72.15,WT小鼠分别为320 ± 55.68和125 ± 2.86,第1、2个静止期 Klhl24 c.3G/T小鼠脱落毛干数量均明显多于WT小鼠( t = 11.96、19.24,均 P < 0.001)。对第1个静止期脱落毛干进行扫描电镜观测,显示脱落毛干底部呈杵状。出生后第59天时,WT小鼠背部无新毛干长出,毛囊处于静止期,而 Klhl24 c.3G/T小鼠背部已有新毛干长出,毛囊进入下一个生长期。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第1个毛囊静止期(P21) Klhl24 c.3G/T 小鼠背部皮肤毛囊细胞中线粒体内嵴结构混乱,单个毛囊结构中凋亡细胞数量为12 ± 1.15,高于WT小鼠(3 ± 0.63, n = 8, t = 6.874, P < 0.001)。 结论:Klhl24 c.3G/T小鼠毛发异常表型主要为毛囊静止期锚定毛干能力降低,毛囊生长期提前,毛囊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并且凋亡细胞数量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磁控胶囊内镜指导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组合,其诊疗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置管侵入性使很多危重症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难以接受并耐受。磁控胶囊内镜是近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可精准控制的、覆盖接近全消化道(除结肠外)黏膜的检测方法,患者接受度高,耐受性好。本文报道了在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指导下,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例,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经验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卷积神经网络在胶囊内镜图像自动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内镜中的各项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使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AI)具有跨时代意义。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分析中表现最佳,在消化学科领域,CNN被用于处理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各种内镜图像资料。现主要介绍机器学习技术和AI在无线胶囊内镜小肠疾病自动诊断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5.0%(26/40)的患者在胶囊运行时间内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胃通过时间为(0.92±0.74) h,小肠通过时间为(3.93±1.51) h,结肠通过时间为(4.89±0.61) h。完成全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胶囊运行时间短于未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者[(9.44±3.53) h比(15.47±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结肠准备合格率为67.5%(27/40)。结肠准备合格患者胶囊结肠通过时间、胶囊排空时间与结肠准备欠佳患者比较[分别为(4.43±3.33) h比(5.96±2.44) h,(9.06±3.91) h比(10.29±2.47)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7、0.81, P均>0.05)。结肠胶囊内镜共发现33例(82.5%)患者存在消化道病变,其中食管病变3例,包括炎症与占位;胃病变21例,包括慢性胃炎、黏膜隆起、息肉和溃疡;小肠病变9例,包括息肉、溃疡和血管畸形;结肠病变19例,包括憩室、息肉、直肠炎、溃疡和糜烂、血管畸形、内痔;存在2种及以上病变的患者有11例。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均在吞入胶囊48 h内排出胶囊。 结论: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全消化道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肠和肠系膜淋巴管瘤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成年人小肠及肠系膜淋巴管瘤。小肠淋巴管瘤罕见,多见于婴幼儿,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可表现为出血、梗阻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小肠CT重建、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后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胶囊内镜诊疗工作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依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对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标准及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胶囊内镜诊疗工作指导意见,旨在规范诊疗流程与防控、洗消措施,在确保医患双方诊疗安全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肠异位胰腺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异位胰腺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一般病灶较小,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而发生在回肠的异位胰腺较为罕见。异位胰腺通常无特异性症状,当出现炎症、出血、梗阻时会出现相应症状。本文报道1例回肠异位胰腺引起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治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胶囊内镜新兴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痛的消化道检查方式,检查范围已经覆盖全胃肠道,其相关的各种新兴技术也不断被研发,运用于胶囊内镜操作、成像和诊断的各个过程,未来还有可能辅助实现胶囊内镜下手术操作和给药。然而,目前大多数胶囊内镜新兴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需要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其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