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流冲击法对人工气道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气流冲击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囊上分泌物清除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Ovid,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始至2021年8月26日。纳入的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的质量评价工具,Rev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836例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4 h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ICU住院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声门下吸引相比,气流冲击法可降低VAP发生率、增加24 h气囊上滞留物引出量,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长,缩短ICU住院时长。但存在部分结局指标缺乏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始研究,同时部分研究异质性较大,文献质量偏低的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的预防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声门下滞留物吸引(SSD),对照组采用间断SSD,比较2组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并比较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9%(1/34)、(19.37 ± 5.52)ml、17.6%(3/34),对照组分别为20.0%(7/35)、(14.98 ± 3.77)ml、25.7%(1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896、7.239, t值为5.315, P<0.05或0.01)。囊上滞留物培养病原菌阳性率为54.6%(113/207)、病原菌149株,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阳性率为12.6%(26/207)、病原菌37株,2组囊上滞留物病原菌构成相似,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组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操作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SSD能有效清除气囊皱褶和集聚于囊上的滞留物,可减少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预防微误吸的发生,降低VA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活动联合气流冲击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分析早期活动联合气流冲击法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AECOPD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于机械通气期间接受常规干预联合气流冲击法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活动干预.2组均干预至拔管为止.对比2组VAP发生情况(VAP发生例数、VAP发生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导管易位、堵管、气道损伤、压疮、拔管失败)发生情况,探讨早期活动联合气流冲击法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VAP的预防作用.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活动联合气流冲击法可有效预防AECOPD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且可缩短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促进疾病更好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气囊管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重症医学迅猛发展,重症患者的预后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重症医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包括机械通气技术.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较以往显著提高,尤其是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或抑制的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管理中,气囊管理意义重大,可以有效预防胃内容物及口腔分泌物进入气道,并且可以避免通气中可能存在的漏气以及气体反流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还能够保护气道黏膜不受到损伤和破坏[1].近年来,国内外对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的气囊管理研究较多,进展较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气流冲击法对清除气管插管气囊上滞留物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两种气流冲击法在清除气管插管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两组,每组各53例,A组采用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气囊上滞留物.B组采用简易呼吸囊联合人工手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量、操作前后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发生呛咳的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结果 意向性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7.55%、5.66%;方案数据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92% 、3.85%,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泌物24 h内清除量分别为(8.31±0.82) ml、(7.97±1.12)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呛咳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气流冲击法均可以有效地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患者更易耐受,医护人员更容易掌握与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ICU收治的9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0.12%洗必泰溶液配合可冲洗式牙刷刷洗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先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再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长.结果 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4.35%、18.28%,意向性分析(ITT)显示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8.33%、25.00%,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7.41±2.86)d、(11.24±3.18)d,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9.98±3.45)d、(12.96±4.0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联合气流冲击法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建咳嗽峰流速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通过医用文丘里装置建立的咳嗽峰流速,其形成高速冲击气流对气囊上滞留物清除的效果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入住同济医院ICU的气管插管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已建立带有声门下吸引功能的气管导管,其中观察组通过将4 L/min氧气连接到文丘里空氧混合阀上,出来高速气流经过加温、加湿后连接到声门下吸引导管入口,利用高速气流冲击原理来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而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技术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患者在操作前后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心率、刺激性咳嗽、粘膜损伤、痰痂、吸引管堵塞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建咳嗽峰流速不仅可以有效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而且该操作对患者心率影响小、不良反应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导管对机械通气时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简易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导管对接受机械通气(MV)患者行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4例经口气管插管应用MV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呼吸机治疗时均执行常规人工气道标准管理;对照组使用SSD导管,以76~113 mmHg负压值行SSD法间歇性吸引;观察组除采用SSD法行间断声门下吸引外,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的气管插管相连,加用气流冲击法,以加大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效果.比较两组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总量、MV治疗时间及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天数,评估两组不同气囊管理模式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声门下滞留物总吸引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3,P<0.05);观察组MV治疗时间和入住ICU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5,t=-8.291;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9.52%(4/42),对照组VAP发生率为14.28%(6/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1,P<0.05).结论:在提供有效SSD法间断声门下吸引的基础上联合简易呼吸器气流冲击法,可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效果,对预防控制VAP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了解此操作用于颅内压增高风险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重症脑出血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人工气道气囊上滞留物,记录并比较操作前中后各观察指标变化.结果 气流冲击法操作不同时间患者颅内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操作中患者颅内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操作前后,脉搏氧饱和度显著低于操作前后(均P<0.01);操作前中后脑灌注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流冲击法操作后患者呼吸频率显著低于操作前(P<0.05),潮气量及分钟通气量操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引起重症脑出血患者短暂颅内压波动及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波动,对患者脑氧合及脑灌注量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气流冲击振动联合三通负压技术在PICC堵管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气流冲击振动与三通负压技术联合应用在PICC堵管溶栓中的有效性.方法 将PICC维护门诊就诊的PICC完全堵塞患者87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三通负压技术溶栓;观察组采用气流冲击振动联合三通负压技术溶栓.两组单日持续溶栓最长4 h,不成功者PICC余腔用尿激酶稀释液封管,第2天再进行4 h的溶栓,仍未见效者汇报医生,采取其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单日门诊溶栓成功率、溶栓总成功率、溶栓成功耗时.结果 观察组单日溶栓成功率、溶栓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栓成功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气流冲击振动联合三通负压技术在PICC堵管的应用,可以提升溶栓成功率,缩短溶栓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