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流冲击法对人工气道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气流冲击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囊上分泌物清除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Ovid,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始至2021年8月26日。纳入的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的质量评价工具,Rev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836例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4 h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ICU住院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声门下吸引相比,气流冲击法可降低VAP发生率、增加24 h气囊上滞留物引出量,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长,缩短ICU住院时长。但存在部分结局指标缺乏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始研究,同时部分研究异质性较大,文献质量偏低的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套餐执行——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验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套餐》在天津地区的有效性。方法:依据《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套餐》编制自检问卷,并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市各地区的40家医院综合ICU进行调查。结果:天津市综合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套餐》自检表评平均分为28.92分(满分30分),其中床头抬高、镇静唤醒、及时拔管、严格手卫生、维持有效气囊压、及时倾倒冷凝水、及时清除囊上滞留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套餐执行总分与天津市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具有相关性( r值为0.101, P<0.01);ICU单元布局、护士层级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套餐执行是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影响因素。 结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套餐》在天津地区ICU得到较好的落实,实施这一套餐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的预防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声门下滞留物吸引(SSD),对照组采用间断SSD,比较2组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并比较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24 h囊上滞留物总量、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9%(1/34)、(19.37 ± 5.52)ml、17.6%(3/34),对照组分别为20.0%(7/35)、(14.98 ± 3.77)ml、25.7%(1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896、7.239, t值为5.315, P<0.05或0.01)。囊上滞留物培养病原菌阳性率为54.6%(113/207)、病原菌149株,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阳性率为12.6%(26/207)、病原菌37株,2组囊上滞留物病原菌构成相似,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组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操作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SSD能有效清除气囊皱褶和集聚于囊上的滞留物,可减少囊上吸引管堵管发生率,预防微误吸的发生,降低VA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最低安全压力下不同形状气囊气管导管封闭效果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最低安全压力下不同测压方法评估柱形气囊和锥形气囊导管封闭气道的有效性,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24例气管插管患者,对其气囊上的滞留物进行体外渗漏实验。取20 mL注射器,分离针头及活塞后用胶水封闭,并将注射器乳头充分填满,制成气管模型。分别将柱形气囊导管和锥形气囊导管置入模拟气管,校正气囊压力为20 cmH 2O(1 cmH 2O≈0.098 kPa)后开始实验。对患者气囊上滞留物进行黏稠度分级(Ⅰ度为水样,Ⅱ度为黏稠样,Ⅲ度为凝胶样),抽取相同黏稠度滞留物注入到模拟气管内的导管气囊上,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先分别对柱形气囊和锥形气囊采用改进测压法进行间断测压实验(间断测压组),再进行持续测压实验(持续测压组)。记录不同形状气囊导管充气4、6、8 h 3种黏稠度滞留物渗漏量及气囊压力检测值。 结果:24例气管插管患者通气过程中共抽取180份滞留物样本,不同测压方法两组各90份,两组内不同黏稠度滞留物样本各30份。间断测压组充气4 h时柱形气囊上Ⅰ度、Ⅱ度黏稠度滞留物即全部发生渗漏,Ⅲ度黏稠度滞留物也有3份样本渗漏;而锥形气囊上Ⅰ度黏稠度滞留物有28份样本渗漏,Ⅱ度黏稠度滞留物仅有2份样本渗漏,Ⅲ度黏稠度滞留物则无渗漏。充气6 h时不同形状气囊上3种黏稠度滞留物均发生渗漏,且渗漏量随充气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持续测压组充气4 h时柱形气囊上Ⅰ度黏稠度滞留物均发生渗漏,Ⅱ度黏稠度滞留物有29份样本渗漏,Ⅲ度黏稠度滞留物无渗漏;而锥形气囊上Ⅰ度黏稠度滞留物有26份样本渗漏,Ⅱ度、Ⅲ度黏稠度滞留物均无渗漏。充气6 h时锥形气囊上Ⅲ度黏稠度滞留物仍无渗漏。随充气时间延长,两组不同形状气囊上滞留物渗漏情况均逐渐加重,充气8 h时全部样本均发生渗漏,但持续测压组不同形状气囊上滞留物渗漏量均较间断测压组明显减少〔Ⅲ度黏稠度滞留物(mL):柱形气囊为1.00(0.00,1.25)比2.00(1.00,2.00),锥形气囊为1.00(0.00,1.00)比2.00(2.00,2.00),均 P<0.01〕。持续测压组充气各时间点不同形状气囊导管气囊压力检测值均在设定范围内(20~21 cmH 2O)。间断测压组气囊压力在充气4 h时即明显低于初始压力(cmH 2O:柱形气囊为18.3±0.6比20.0±0.0,锥形气囊为18.4±0.6比20.0±0.0,均 P<0.01),且随充气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但不同形状气囊导管各时间点气囊压力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持续测压设备可维持锥形气囊导管在最低安全压力时有较好的封闭效果;采用改进测压法进行间断测压和(或)选用柱形气囊导管时,应将目标压力设定为25~30 cmH 2O,并定时调整气囊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声门下滞留物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声门下滞留物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颅脑损伤合并气管切开且佩戴声门下吸引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持续吸引组、间歇吸引组三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间歇经口管饲法的肠内营养支持,持续吸引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持续声门下吸引抽取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每日4 h一次的间歇声门下吸引抽取气囊上滞留物,每组均治疗4周。分别比较3组患者治疗期间拔除气管套管的拔管时间及拔管率,并对比3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呼吸道黏膜破损、胃食管反流、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间歇吸引组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3组气管套管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持续吸引组的呼吸道黏膜破损率高于对照组和间歇吸引组,对照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高于持续吸引组和间歇吸引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3组患者胃食管反流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歇经口管饲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通过回顾国内外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相关指南和文献,从最佳气囊压力的维持、气囊工艺的改进、气囊测压方法、气囊测压时机以及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5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规范医护人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行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两种气囊测压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比较持续测压与间断测压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为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13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均分为间断测压组和持续测压组.间断测压组使用气囊测压表采用改进方法分别间隔4 h、6 h、8 h监测1次气囊压力;持续测压组采用持续测压仪持续测压.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抗生素使用种类及时间、炎性指标.结果 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入科第1天、第3天、第7天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24 h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测压组检测值25~30 cmH2O;间断测压组间隔4 h、6 h、8 h检测气囊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8 h检测气囊压力<25 cmH2 O.结论 两种测压方法对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提示锥形气囊导管应用两种测压方法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间断测压间隔时间以≤6 h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对预防VAP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发生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294例,随机分成A组99例、B组99例和C组96例.A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B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1.25%碳酸氢钠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C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0.02%洗必泰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比较3组患者VAP发生率、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C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B组及A组(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B组及A组(P<0.05),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A组(P<0.05),3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02%洗必泰溶液用于声门下冲洗可以有效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VAP的发生率,有效改善肺功能,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气流冲击法对清除气管插管气囊上滞留物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两种气流冲击法在清除气管插管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两组,每组各53例,A组采用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气囊上滞留物.B组采用简易呼吸囊联合人工手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量、操作前后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发生呛咳的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结果 意向性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7.55%、5.66%;方案数据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92% 、3.85%,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泌物24 h内清除量分别为(8.31±0.82) ml、(7.97±1.12)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呛咳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气流冲击法均可以有效地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患者更易耐受,医护人员更容易掌握与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ICU收治的9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0.12%洗必泰溶液配合可冲洗式牙刷刷洗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先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再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长.结果 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4.35%、18.28%,意向性分析(ITT)显示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8.33%、25.00%,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7.41±2.86)d、(11.24±3.18)d,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9.98±3.45)d、(12.96±4.0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联合气流冲击法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