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门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6岁,因“咽部异物感1个月余,呼吸困难15 d”就诊。门诊电子纤维喉镜提示,声门下一半球形肿物隆起,突入并堵塞气道90%,遂紧急行气管切开术。术前颈部增强CT见C6平面喉咽右侧壁软组织结节影凸向气管腔,边缘见低密度影。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口支撑喉镜下CO 2激光声门下肿物切除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示,肿瘤大小2.0 cm×1.0 cm,剖开内为黏稠胶冻样组织,囊壁厚0.2 cm,术后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于术后第2天堵管,术后3 d出院,出院1年复查未见肿物复发,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在儿童气道异物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病例资料。结果:60例患儿中,男40例,3岁以下58例(96.7%)。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98.3%)、气喘(56.7%)、发热(46.7%)。85%患儿有明确异物吸入史。异物以植物类食物为主(91.6%),以花生等果仁类食物最为常见。异物嵌顿部位主要为左主支气管(33.3%)和右主支气管(26.7%)。40例(66.7%)气道异物伴肉芽组织增生,其中少量肉芽13例(21.7%)、肉芽部分包裹26例(43.3%),完全包裹1例(1.7%)。60例患儿气道异物均1次性成功取出,其中单一球囊导管异物取出31例(51.7%),从打开球囊到异物被拖出声门一般耗时约15~20秒。无术中严重出血、气胸、声带或气道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儿童常见的花生等果仁类气道异物,尤其并发肉芽组织增生者,应用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行异物取出是安全、有效、快速的,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病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是消化道与呼吸道之间的病理性交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种危重疾病。为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系统梳理了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病因,其中良性病因主要有创伤、食管异物及人工气道,恶性病因包括肿瘤侵袭与肿瘤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发病率可能会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或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干细胞、中医药可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气道异物并发Ⅰ型负压性肺水肿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气道异物并发Ⅰ型负压性肺水肿(NPPE)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5例气道异物患儿并发Ⅰ型NPPE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1~2岁。5例患儿均为取异物术前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肺水肿部位为梗阻对侧或同侧其余肺段;均给予鼻导管吸氧,5例患儿均于24 h内呼吸系统症状消失,48 h内痊愈出院。结论:儿童气道异物潜在并发Ⅰ型NPPE风险,可根据异物梗阻史、呼吸系统症状及肺部湿啰音、典型肺水肿影像学特点诊断,给予吸氧、紧急异物摘除术,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咳嗽公众教育中国专家共识(第一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咳嗽是人体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反射行为。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痰液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的清洁状态,以及防止异物(如花生米等)进入气道 [1],因此正常适度的咳嗽对人体有益且很有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4例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的食管气管瘘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1,男,食道异物引起食管气管瘘,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1岁9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10 mm。患儿2,男,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食管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3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3 mm。患儿3,女,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术中纤支镜结合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7个月。患儿4,男,Ⅱ型食管闭锁误诊为Ⅰ型食管闭锁,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2岁,初次瘘口直径为1 mm。所有患儿持续随访,记录患儿夹闭瘘口所用的时间、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的总夹闭次数。结果:所有患儿均在胃镜下食管内应用夹子装置夹闭食管气管瘘。平均夹闭瘘口的时间为18 min,范围在10~30 min;手术出血量均<1 ml。患儿1共夹闭6次,末次夹闭后随访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2共夹闭3次,末次夹闭后随访15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3共夹闭2次,在本院夹闭为第2次夹闭,夹闭时瘘口直径为2 mm,夹闭后随访8个月仍间断呛咳、呼吸道感染症状反复发作。患儿4夹闭1次,随访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结论: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治疗小儿食管气管瘘是可行的,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值得推广,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器械及夹闭方法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因喉喘鸣行软式支气管镜检查的4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2例喉喘鸣患儿经软式支气管镜检查诊断:呼吸道发育异常317例(78.8%),其中先天性喉软骨软化200例(49.7%,包括单发喉软骨软化132例,喉软骨软化合并其他气道发育异常68例),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17例(29.1%);喉部炎症46例(11.5%);呼吸道获得性狭窄28例(7.0%);异物11例(2.7%)。402例喉喘鸣患儿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胸部CT、CT血管造影、心脏彩超等影像学资料,诊断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335例(83.3%);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6例(4.0%),包括声门下及气管狭窄6例,喉占位5例,气管支气管畸形4例,声门下血管瘤1例;喉部炎症35例(8.7%);获得性气道狭窄15例(3.7%),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3例,肺动脉吊带1例,纵隔囊肿1例;气管异物1例。先天性喉软骨软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及气道异物经软式支气管镜检出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检出一致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是喉喘鸣最常见的病因,但其常合并其他呼吸道发育异常;软式支气管镜检查可以为喉喘鸣患儿病因诊断提供依据,尤其在诊断气道发育异常、气道异物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气管狭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外科手术治疗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对曾接受反复球囊扩张或金属支架置入的先天性气管严重狭窄患儿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曾接受反复球囊扩张(>3次)或气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后因狭窄症状明显于2017年2月至2021年7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中位手术年龄72.4个月(范围:13.3~98.9个月),中位体重19.0 kg(范围:9.0~33.0 kg)。9例患儿均有完全性气管软骨环及长段狭窄。2例患儿分别在本次手术17.8、51.8个月前开始接受反复球囊扩张(均>3次);7例患儿曾接受金属支架置入,距首次置入金属支架时间1例患儿为4 d,另6例患儿中位时间为56.8个月(范围:21.6~74.2个月)。9例患儿均行Slide气管成形术。结果:Slide气管成形术均顺利完成。2例反复球囊扩张患儿,术中见气管壁厚薄不一、局部瘢痕增生、管腔不规则,其中1例气管壁局部明显钙化,缝合难度较大。7例支架置入患儿,1例因支架置入时间短,完整取出支架,其余6例因支架置入时间长仅能取出部分金属支架。本组患儿无手术死亡,术后中位气管插管时间25.3 h(范围:17.4~74.5 h)。1例患儿术后因症状明显放置硅酮支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范围:1~23个月),所有患儿均无明显呼吸道症状,活动耐力基本正常。结论:先天性气管狭窄介入治疗后Slide成形术可行。但反复球囊扩张会增加手术难度,金属支架不能完全取出可导致异物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频超声在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误食枣核导致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影像资料,总结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结果:42例枣核引起消化道穿孔病例中,最常见的穿孔部位为远端回肠和回盲部。其中32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回盲部,3例位于空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枣核在超声声像图上可明确显示,长轴显示为纺锤形高回声,两端较尖锐,长度约2.5~3.0 cm,后方回声衰减;短轴显示为弧形强回声。穿孔后可表现为枣核尖端刺入肠壁并造成局部肠壁水肿,部分病例还可探查到腹腔游离气体、腹腔游离积液以及网膜增厚、回声增强,形成包裹、粘连征象等间接征象。超声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X线检查(均 P<0.05),且假阴性率明显低于X线检查( P<0.01)。 结论:小儿尤其是婴幼儿误食枣核所致的消化道穿孔有时病史不甚明确,早期临床症状亦不典型,X线检查无法准确地定位异物所在的位置及周边情况。超声可以通过观察异物的形状、位置、肠壁损伤情况以及与周围脏器包裹粘连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提供明确依据。因此超声可以作为小儿消化道枣核穿孔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