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WM治疗后继发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WM继发AML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结果: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初诊为WM,COP、氟达拉滨单药等方案化疗后106个月诊断为AML,染色体核型分析示5号和7号染色体均异常,并伴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复杂核型。患者拒绝化疗、后死于肺部感染,生存期不足1个月。结论:WM继发AML少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与应用烷化剂、核苷类似物、遗传易感性及谱系转换等因素有关,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继发性AML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对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进行显像和治疗的核医学手段。PRRT单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疾病控制率(DCR)较高,但疾病应答率(DRR)较低。PRRT联合SSAs如奥曲肽、兰瑞肽,PRRT联合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莫唑胺,PRRT联合靶向药物如他拉唑帕尼、依维莫司、热休克蛋白抑制剂,PRRT联合免疫药物如纳武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使用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酪氨酸3-奥曲肽(TOC)/DOTA-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和 90Y-DOTATOC/DOTATATE等多种联合方案有望改善PRRT治疗NETs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RRT联合用药对于改善NET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在传统免疫化疗时代,以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为代表的联合化疗方案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对于遗传学高风险患者、复发难治患者以及不能耐受的老年患者,疗效不佳。以BTK抑制剂为代表的新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望迎来CLL治疗的无化疗时代,以期为停药带来可能。现就CLL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来那度胺联合抗B细胞成熟抗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中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1例接受来那度胺联合抗BCMA CAR-T治疗的RR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1岁男性,2015年10月确诊IgD-λ型多发性骨髓瘤(MM),接受包括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方案化疗10个疗程后缓解,随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14个月MM复发,采用多种化疗方案及鼠源和人源抗BCMA CAR-T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后,-1天服用来那度胺,次日输注人源抗BCMA CAR-T,输注后发生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对症治疗后缓解。抗BCMA CAR-T治疗后14 d原发病评估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至截稿前已维持VGPR 3个多月。结论:来那度胺联合抗BCMA CAR-T治疗RRMM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症状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对于有症状或治疗指征的WM患者,国际WM工作组仍首先推荐患者进入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目前治疗WM的有效药物包括烷化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核苷酸类似物氟达拉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伊布替尼等 [1,2]。对于我国WM患者,能规范应用含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比例并不高。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成功应用于治疗包括WM在内的多种肿瘤,并显示出良好疗效 [3,4,5,6,7],而沙利度胺价格便宜,易于被我国患者接受,故我们在2015年设计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症状性WM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源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同源转化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9月收治的1例WM同源转化为DLBCL患者的诊治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8岁男性,因头晕、乏力4个月入院,诊断为WM。予FCD(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8个疗程、苯达莫司汀+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化疗6个疗程及口服泽布替尼3个月余后,WM与DLBCL(非生发中B细胞型)并存,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泽布替尼治疗,评估疾病完全缓解,但短期内复发并同源转化为DLBCL,予R-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4个疗程,评估疾病完全缓解。结论:WM可逐渐同源转化为DLBCL,R-CHOP和R-Gemox方案短期内有效,但长期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CAR-T治疗的91例RR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输注CAR-T前采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方案预处理,在第0天回输1×10 6/kg CAR-T。记录患者治疗后CRS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级,1~2级为轻度CRS,≥3级为重度CRS。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年2月14日,随访时间 M( Q1, Q3)为14.1(3.1,37.7)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级及2级CR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重度CRS的相关因素。 结果:91例RRMM患者中,男51例,女40例,年龄[ M( Q1, Q3)]为57(31,73)岁。91例(100%)患者发生CRS,其中轻度(1~2级)CRS为82例(90%),重度(3~5级)CRS为9例(10%)。9例重度CRS患者中,8例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1级CRS患者中位PFS及中位OS均未达到;2级CRS患者中位PFS为12(95% CI:4~未达到)个月,中位OS为21(95% CI:4~未达到)个月,2级CR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1级CRS患者(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负荷高( OR=1.025,95% CI:1.002~1.049, P=0.031)、CRS发生时间长( OR=0.809,95% CI:0.646~0.971, P=0.037)与持续时间长( OR=1.758,95% CI:1.349~2.481, P=0.001)是RRMM 患者发生重度CRS的相关因素。 结论:RRMM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CRS发生率高,重度CRS患者死亡率高,2级CR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于1级。患者的肿瘤负荷高、CRS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长是RRMM 患者发生重度CRS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性腺及生育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预处理方案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疗效、性腺及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73例SAA受者资料,预处理方案分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FC lowATG组,45例)和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BuCy/ATG组,28例)。比较两组受者血细胞植入时间、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睾酮等指标的变化,对移植后受者的妊娠与生育功能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两组血细胞植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6; P=0.133)。BuCy/ATG组女性受者的FSH、LH水平较FC lowATG组高,雌二醇水平较FC lowATG组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uCy/ATG组女性受者妊娠或生育率比FC lowATG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中男性受者FSH、LH、睾酮和生育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受者2年总存活率和无失败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1; P=0.084)。 结论:FC lowATG可能是SAA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效、对性腺及生育功能损害较小的预处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