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CAR T细胞治疗疗效预测及安全性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传统治疗在部分重度和难治性患者中效果有限.近期研究显示,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在SLE治疗中展现出了具有前景的疗效.生物标志物在精准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至关重要,CAR T细胞治疗与安全性评估标志物包括传统标志物和与CAR T细胞疗法相关的标志物.传统的SLE病情监测标志物,仍可用于CAR T细胞治疗基线随访和病情监测,如血清抗双链DNA、抗单链DNA和抗核小体等自身抗体的滴度下降,血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以及尿蛋白/肌酐比值的改善,均提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CAR T细胞疗效监测标志物分为B细胞和T细胞标志物.输注后,B细胞数量下降,B细胞表型以初始B细胞为主,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表明治疗取得了疗效.输注前,初始T细胞(CD45RA+CD27+)和中央记忆型T细胞(CD45RA-CD62L+CD27+)的高比例则提示更强的抗肿瘤效应;患者的CAR T细胞表达与早期记忆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如T细胞因子7和淋巴增强子结合因子1,提示这些患者对CAR T细胞疗法更为敏感.输注后,CD25、CD69和CD137等T细胞激活标志物,以及CD57、PD-1和Tim-3等耗竭标志物的高表达,提示T细胞的杀伤能力受到限制.CAR T细胞治疗安全性标志物不仅包括CAR T细胞分泌的效应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和IFN-γ),还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1和IL-8),其水平可用于评估CAR T细胞疗法最常见的毒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高水平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对于预测CAR T细胞治疗后发生严重CRS和ICANS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基线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可预测血液毒性,由IL-8、IFN-γ和IL-1β组成的感染相关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输注后出现严重感染的风险.CAR受体结构设计、清除淋巴细胞的化疗方式,患者曾接受的治疗选择及自身免疫状态等都会影响CAR 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在当前及未来将开启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应纳入全面、规范的检测和评估体系,为CAR T细胞疗法在SLE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应用,提供比较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透析滤过处理CAR-T治疗后IL-6受体抑制剂治疗无效的3~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处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免疫疗法后IL-6受体抑制剂治疗无效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经CAR-T细胞治疗后出现托珠单抗治疗无效的3~4级CRS并接受HDF治疗的3例患者,包括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结果:患者在HDF治疗结束后12 h内临床症状(体温、血压、血氧)缓解,细胞因子IL-6、IL-10、TNF-α、INF-γ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随访3个月未发现HDF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HDF控制CAR-T细胞治疗后托珠单抗治疗无效3~4级CRS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hCART19s)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组NCT02782351临床试验中31例2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hCART19s在年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hCART19s输注后1个月,短期疗效评估显示27例(87.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治疗期间,20例(64.5%)患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例(12.9%)出现3~4级CRS;2例患者出现1级神经系统毒性。中位随访19.3(2.2~62.4)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7(95% CI 8.7~22.5)个月和32.2(95% CI 10.6~53.9)个月。桥接移植患者EFS和OS率均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EFS:(75.0±12.5)%对(21.1±9.4)%, P=0.010;OS:(75.0±12.5)%对(24.6±10.2)%, P=0.012];既往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和OS率明显低于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0对(49.5±10.4)%, P<0.001;OS:0对(52.0±10.8)%, P<0.001]。截止随访终点,13例患者出现CD19阳性(CD19 +)复发,1例出现CD19阴性(CD19 -)复发。 结论:hCART19s可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桥接移植、治疗线数可对患者长期疗效及预后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一种继发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由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持续激活和增殖导致免疫过度刺激和致炎介质的瀑布样释放,最终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和多器官衰竭。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包括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凝血障碍,肝功能损害,高铁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骨髓噬血现象。该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进展快、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坏死性凋亡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是一种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2017年全球共有4 890万脓毒症病例,其中1 100万例死亡 [2]。脓毒症病情发展迅速,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保持在25%~30%,合并休克时其病死率甚至高达40%~50% [3]。脓毒症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如今仍是重症监护领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脓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的使用、液体复苏和支持性护理等对症治疗 [4]。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特异性,这也一直是脓毒症的主要研究方向。脓毒症发病初期,病原体会进入血液,激活免疫反应,触发细胞因子级联反应,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 [5]。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会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同时,过度炎症会破坏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导致血管内蛋白质和血浆泄漏到血管外空间,致使组织水肿和微血管灌注减少 [6]。研究发现由病原体成分脂多糖和炎症细胞因子引发的坏死性凋亡,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多发性骨髓瘤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接受靶向BCMA的CAR-T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MM的3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MM患者移植后复发时骨髓浆细胞分别为23.5%、6.5%、34.5%。经过靶向BCMA的CAR-T治疗,3例均达到完全缓解(CR),均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1例为1级CRS,2例为2级CRS。3例患者输注CAR-T后,CAR-T均出现扩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1例在CAR-T治疗后30个月时疾病再次复发,2例仍处于持续CR状态。结论:靶向BCMA的CAR-T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MM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艾滋病及其他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长期抗病毒治疗策略使得我国艾滋病形势有所缓解,但由于HIV在急性感染期已形成病毒储存库,因而难以彻底清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同T细胞的信号激活机制相结合,摆脱了MHC限制,其主要结构包括胞外、跨膜、胞内三个部分,分别起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锚定受体和传输信号的作用,但该疗法目前仍存在HIV易感性、扩增困难、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问题。此外,CAR-T免疫疗法在治疗白血病、胃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中也有应用。本文对CAR-T免疫疗法在艾滋病及其他疾病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的常见严重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疗法已经发展为儿童和青少年难治复发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CAR-T细胞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系统毒性综合征(ICANS),累及各个系统甚至心肺功能和(或)神经系统功能迅速恶化的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些毒副反应的评估和分级在临床上差异较大,2018年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提出的通用CRS和ICANS分级帮助临床医护认识CAR-T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有效预防、早期诊断、规范管理、合理治疗,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缺乏症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缺乏症是一种先天免疫缺陷病,常合并HLH,对EB病毒的易感性增加,多在儿童期发病。目前认为发生HLH的机制是XIAP缺乏导致了固有免疫功能缺陷、细胞凋亡增加以及NLRP3炎症小体过度激活,共同导致了病原体的清除障碍及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XIAP缺乏症患者中HLH的病程一般较轻,病死率较低,但经常复发。除HLH外,该病还可同时合并一些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表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以治愈的方法,减低强度的预处理效果较好。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如IFN-γ单克隆抗体、IL-18及IL-6等拮抗剂也许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来那度胺联合抗B细胞成熟抗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中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1例接受来那度胺联合抗BCMA CAR-T治疗的RR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1岁男性,2015年10月确诊IgD-λ型多发性骨髓瘤(MM),接受包括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方案化疗10个疗程后缓解,随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14个月MM复发,采用多种化疗方案及鼠源和人源抗BCMA CAR-T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后,-1天服用来那度胺,次日输注人源抗BCMA CAR-T,输注后发生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对症治疗后缓解。抗BCMA CAR-T治疗后14 d原发病评估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至截稿前已维持VGPR 3个多月。结论:来那度胺联合抗BCMA CAR-T治疗RRMM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