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救生平台氦氮氧气瓶舱的布置优化设计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优化海上救生平台的氦氮氧气瓶舱各组气瓶分布和配置的设计。方法:在保证气瓶舱整体布局平衡、保证瓶组布置和系统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瓶组布置、管路路径和各主通道。结果:瓶组布置更合理实用,管路布置与走向更显简捷、合理、整齐美观,系统运行更为有效、可靠,并兼顾了系统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保。结论:该优化方案合理有效,监控全面完善符合技术指标和工作内容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上300 m氦氧饱和潜水气体保障的组织实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氦氧常规潜水减压表增档计算方法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计算新的深度-时程氦氧常规潜水减压方案,为有效提高大深度氦氧常规潜水训练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按照Haldane计算潜水减压表的经典模型,采用原计算60~120 m氦氧常规潜水减压表的过饱和安全系数,计算80、100和120 m/15 min 3种深度-时程的氦氧常规潜水减压方案;结合训练进行验证。结果:3种方案的减压总时间分别比相应深度/20 min方案缩短20、31和36 min;经54人次氦氧常规潜水验证,未出现减压病症状。结论:水下工作时间以5 min为一档,建立新的氦氧常规潜水减压表,可在保障潜水员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潜水训练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深度氦氧潜水对潜水员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次大深度氦氧潜水对潜水员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防险救生二支队15、5及6名男性潜水员分别参加80 m、100 m和120 m氦氧潜水,在潜水前、潜水结束后即刻及潜水结束后24 h检测肺功能指标。结果:80 m氦氧潜水后即刻,潜水员的第1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0/FVC)、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MEF 25%)低于潜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00 m和120 m氦氧潜水后即刻,潜水员的FEV1.0、FEV1.0/FVC、呼气峰值流量(PEF)、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MEF 75%)具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潜水后24 h恢复至接近潜水前。 结论:单次大深度氦氧潜水可引起潜水员暂时性的呼气及小气道功能障碍,该障碍可在潜水后24 h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水面间隔时间超限合并类似减压病症状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某次氦氧混合气潜水作业在进行水面减压时发生超出水面间隔时间限值1例,潜水员在加压舱内15 m时延长吸氧时间15 min,按原定方案出舱后,潜水员无明显不适及异常临床体征。出舱后95 min潜水员自觉右肩关节轻度疼痛,给予常压吸氧、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洛索洛芬凝胶贴膏外用、局部热敷,按照美海军加压治疗表6方案进行诊断性加压治疗1次,潜水员出舱后症状改善,3 d后症状消失。氦氧混合气潜水采用水面减压法时,应注意检查装备,选择潜水技能合格的潜水员,避免发生卸装延迟、加压延迟等导致水面间隔时间超限的意外,对减压病疑似病例应积极采用诊断性加压治疗等措施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上100 m氦氧饱和-108 m巡潜潜水员的机体负荷监测及保障建议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海上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高气压暴露过程中潜水员的机体负荷进行监测,为保障潜水员的健康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心率与自我运动强度感觉量表(RPE)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潜水员的机体负荷状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名潜水员整体心率平稳,减压第3天6∶30(63 m)1号潜水员出现极低心率(43次/min),3号潜水员心率为53次/min。潜水员饱和暴露及减压各阶段心率与入舱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潜水员整体RPE评分为6~16分,整体变化趋势与高气压暴露过程相吻合,100 m稳压至巡潜结束阶段潜水员的机体负荷最大,其余阶段负荷较小。RPE评分在入舱前略高于加压阶段,巡潜阶段达到高峰,减压阶段处于平稳状态,第2钟潜水员巡潜结束时的RPE评分显著高于入舱前( t=-4.700, P=0.018)。 结论:高压条件下,对潜水员进行机体负荷的监测对保障作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率与RPE的联合监测能更精准地反映机体负荷,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潜水作业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维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肉瘤样癌上腔静脉完全闭塞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5岁,2017年1月因咳嗽等不适就诊于本院,诊断为右肺癌(穿刺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倾向于肉瘤样癌);行4周期紫杉醇脂质体+卡铂化疗,复查CT示局部进展,后行体部伽马刀治疗(35 Gy/14次);2017年6月再次就诊,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行2周期表柔比星+达卡巴嗪治疗,未规律复查。后患者因"半年前出现咳嗽、咳血痰,胸部CT示肿瘤进展"于2019年5月行氩氦刀治疗,并行局部放射治疗(共28 Gy/7次),症状逐渐平稳。2019年9月患者因"1周前出现颜面部及上肢肿胀,并伴有咳嗽、咳痰,胸闷、喘憋,症状逐渐加重"就诊。体格检查:颜面部、颈部红肿明显,颈静脉怒张,双上肢肿胀,前胸壁及上腹部浅表静脉曲张;双肺叩诊过清音,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右肺呼吸音稍低。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上叶占位,大小约49 mm×59 mm×81 mm,侵犯上腔静脉(图1);肺气肿;纵隔内多发扩张血管;双侧肾上腺转移不除外。基因检测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融合均为阴性。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正常。血气分析:氧分压77.1 mmHg (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38.9 mmHg。诊断:(1)右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放化疗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双侧肾上腺转移不除外;(2)双肺肺气肿。患者行三维(three-dimensional, 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术,手术过程严格按照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技术流程进行 [1]。术前将胸部强化CT导入治疗计划系统,勾画肿瘤靶区,设计针道及载入粒子,设计3D模板。术中固定患者体位,麻醉,3D模板复位后,插入植入针,待所有植入针到达预定位置后按术前计划植入粒子。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共植入22.2 MBq粒子103颗,术后即刻90%大体肿瘤体积接受剂量(dose delivered to 90% gross tumor volume, D90)=102.89 Gy(图2)。术后患者出现血气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拔管。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个月肿瘤体积缩小(图3),术后6个月因肿瘤全身进展、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过饱和安全压差的氦氧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的计算方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氦氧饱和潜水减压方案计算的数学模型。方法:在Haldane理论基础上,分析组织内气泡界面上的受力平衡关系,确定过饱和安全压差控制下的每站安全停留时间,建立氦氧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的计算方法。结果:研究所得的减压方案与英国皇家海军氦氧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相比脱饱和效率更高,与美国海军氦氧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相比减压时间分布更合理、向更大深度延伸使用的效率更好。经60余人次饱和潜水(300 msw以深8人次)验证无减压病发生。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减压数学模型具有物理意义上的确定性,在减压时间分布、大深度延伸性和整体安全性上存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氦氧机械通气对肺炎患者病变肺段炎症反应及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氦氧机械通气对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停机困难患者的病变肺段炎症反应及膈肌功能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平潭分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0例因肺炎所致ARDS需气管插管的停机困难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氮氧通气组和氦氧通气组,每组20例。氮氧通气组给予60%氮气、40%氧气通气治疗,氦氧通气组给予60%氦气、40%氧气通气治疗。收集各组患者通气治疗0、1、2、3 h肺机械通气参数〔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潮气量(V T)、每分钟通气量(MV)〕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同时,在通气治疗前及治疗3 h后,检测患者病变肺段肺泡上皮细胞衬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量膈肌运动幅度和膈肌厚度变化率。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氧合指数、血清CRP、血清降钙素原(PCT)、体温、血肌酐(SCr)、丙氨酸转氨酶(ALT)、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以及心脏和肺部基础疾病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控制V T和SpO 2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氦氧通气组通气1 h气道压即较通气前明显下降〔Ppeak(cmH 2O,1 cmH 2O≈0.098 kPa):22.80±4.47比28.00±5.07,Pplat(cmH 2O):19.15±3.90比23.20±3.81,均 P<0.05〕,而氮氧通气组通气1 h气道压较通气前明显上升〔Ppeak(cmH 2O):22.35±2.13比19.75±1.94,Pplat(cmH 2O):18.50±1.70比16.50±1.88,均 P<0.05〕。氮氧通气组通气前后病变肺段肺泡上皮细胞衬液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氦氧通气组通气后上述指标水平均较通气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氮氧通气组〔CRP(mg/L):10.15(6.39,15.84)比16.10(11.63,18.66),IL-6(μg/L):1.15(0.78,1.86)比2.67(1.67,4.85),均 P<0.05〕。氮氧通气组通气前后膈肌运动幅度和膈肌厚度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氦氧通气组通气后上述指标均较通气前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氮氧通气组〔膈肌运动幅度(cm):1.93(1.69,2.20)比1.34(1.22,1.83),膈肌厚度变化率:(48.22±8.61)%比(33.29±11.04)%,均 P<0.05〕。 结论:氦氧机械通气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压,减轻病变肺段炎症反应,改善呼吸肌功能,有望成为重症肺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上100 m氦氧饱和-108 m巡潜潜水员医学保障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对4名潜水员应激、营养、睡眠质量的监测,评价氦氧饱和潜水程序及医学保障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适用高气压条件的生命体征监测仪监测潜水员的生命体征,采用多普勒气泡监测仪对减压过程中机体气泡逸出状况进行评估,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潜水员的应激水平和睡眠质量,根据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大关节(双侧肩、髋、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测结果评估潜水后效应。结果:4名潜水员训练全程生命体征整体稳定,各阶段生命体征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减压过程中,潜水员多普勒气泡监测结果均处于2级以下。潜水前后潜水员SASRQ总分均低于57分,处于中低应激水平,出舱后应激水平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64, P=0.239)。潜水前后潜水员睡眠质量较好,潜水员出舱后睡眠质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99, P=0.016)。4名潜水员潜水后血常规、生化、双侧肩、髋关节核磁共振检测结果均正常,仅1名潜水员显示关节少量积液。 结论:本次潜水训练潜水员身心健康状态保持良好,潜水程序及医学保障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