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探究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于2020年9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 1月(冬季)、4月(春季)分别对大陈岛海域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 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90种,包括浮游幼体15类,其中夏季种类数最多(68种),冬季最少(20种),常见的优势种有: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等12种(Y>0.02).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3.40±214.73)个/m3、(411.93±561.76)mg/m3,二者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丰度为春季(380.17±296.14)个/m3>夏季(135.30±112.59)个/m3>秋季(67.88±90.52)个/m3>冬季(25.30±19.11)个/m3;平均生物量为夏季(895.01±802.54)mg/m3>春季(623.39±358.73)mg/m3>秋季(91.08± 82.36)mg/m3>冬季(45.96±84.95)mg/m3.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71±0.96和0.53±0.20,均表现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夏季类群、秋季类群、冬季类群和春季类群4组类群.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夏季大陈岛海域水母类浮游动物暴发的现象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将为大陈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大型水母声学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多个海域频繁出现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沿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研究大型水母生态习性,进而揭示其暴发机理并进行灾害的预警防治,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采用网具、目视、水下摄像、声学技术、航空影像等多种手段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工作,其中使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评估和行为跟踪目前在欧美、日本、韩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相关应用,在资源评估、运动学规律等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观测效果和应用潜力.目前我国在大型水母声学观测研究应用领域鲜有文献报道,通过介绍国际上利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估、空间分布监测、运动规律等研究成果,为今后我国开展大型水母声学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分析,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上采用科学鱼探仪、高分辨率成像声呐、声学信标等方法对大型水母进行监测调查和资源评估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将声学技术逐步研究并应用到我国大型水母资源调查与评估、自然生态习性研究、重点水域大型水母动态监测预警中去,完善我国大型水母监测调查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秋季降温期水温和饵料量对沙蜇无性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世纪末以来,沙蜇在东亚水域频繁暴发,不仅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活动,也给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在室内模拟秋季降温条件,研究了不同水温(4种降温条件)与饵料量(0.42、1.25、和4.2 μg C螅状体-1d-1)对沙蜇螅状体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秋季降温速度快慢导致的积温差异对沙蜇螅状体生成足囊数有显著影响(P<0.001),积温越大,螅状体生成的足囊数量越多,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y=142.59x+208.39;R2=0.967),低积温条件下的足囊萌发也较少;2)饵料量对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影响是有一定阈值范围的,在一定饵料量范围内,螅状体生成的足囊数量随饵料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超过一定阈值范围,过剩的饵料影响水质对沙蜇螅状体反而产生负面影响.3)秋季新繁育出来的当龄沙蜇螅状体可在越冬前发生横裂生殖,但横裂生殖的螅状体比例和放碟数量均较少.试验结果说明,全球变化背景下,积温升高、饵料量小幅增加均可能导致沙蜇秋季有性繁殖的当龄螅状体在越冬前生成更多的足囊,促进诱发翌年水母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母皮炎的中西医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污染日益加重等因素造成水母暴发性增长,导致沿海地区水母蛰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医学问题[1].水母属腔肠动物门,种类繁多,其口周、口腕以及触手等表面密布刺丝囊.刺丝囊通过发射刺丝将其毒液注入到人体内,可以引起皮炎等常见皮肤症状,严重者会导致全身中毒反应,甚至死亡[2].目前水母皮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治疗药物,除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以抗过敏、抗炎等西药治疗[3-5]以外,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药复方[6],以及中西医相结合[7]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盐度对不同温度下海月水母螅状体存活和无性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月水母是全球近岸海域的主要致灾水母种类之一,其螅状体的繁殖情况与种群数量是影响水母暴发的重要因素.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分别研究了高温(21℃)和低温(12℃)条件下,不同盐度梯度对螅状体存活与无性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盐度15~40时螅状体存活率均大于90%,适合出芽生殖盐度范围为20 ~ 32,其中28为最适盐度;在低盐(≤15)或高盐(≥36)环境下,螅状体会进行足囊生殖以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低温条件下,20~40盐度组螅状体存活率均大于90%,20~32盐度组适于螅状体出芽生殖,其中28盐度组出芽生殖效率最高;20~ 40盐度适于横裂生殖,其中28 ~ 32盐度组最利于螅状体横裂生殖.说明海月水母螅状体有较强的盐度耐受性,一定范围内盐度对螅状体无性生殖影响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度、盐度对海月水母碟状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月水母为我国近海主要大型灾害水母种类之一,当自然环境适宜其生长与繁殖时,易出现暴发性的增殖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稳点与平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2.5、5、7.5、10、15、20、25、27.5、30℃)和盐度(15、20、25、30、35、40)对海月水母碟状体存活与生长的影响,实验共进行30d1.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温盐范围内,温度、盐度均显著影响碟状体的存活与生长.在盐度15-35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在温度2.5-25℃存活,在15-25℃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在温度20-25℃和盐度20-30条件下适宜海月水母碟状体生长,其中温度20℃和盐度25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与盐度相比,温度对碟状体的影响较大,在盐度15-35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碟状体的伞径逐渐增大,其碟状体形态向水母体形态的转变速度加快.在达到临界点25℃时,若继续升高温度,碟状体的生存率与生长率显著下降.温度与盐度对海月水母碟状体的生存与生长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碟状体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提高了对较高盐度的适应性.研究表明,温度、盐度的变化显著影响碟状体的生长与存活,直接导致碟状体种群数量变动,进而影响成熟水母体种群数量.结论为进一步探索大型水母暴发的生态环境机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