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用血塞通致严重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给予注射用血塞通8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前肝功能正常。用药第3天,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和皮疹,实验室检查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4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57 U/L,总胆红素(TBil)33.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3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51 U/L。次日出现黄疸,ALT 2 597 U/L,AST 2 647 U/L,TBil 74.6 μmol/L,DBil 24.3 μmol/L,ALP 58 U/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0%,国际标准化比值2.4。诊断为严重肝损伤,考虑可能与注射用血塞通相关。停用该药,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保肝治疗。1周后患者ALT 785 U/L,AST 653 U/L,TBil 46.0 μmol/L,ALP 44 U/L,PTA 42%。7 d后随访,患者皮疹消退,ALT 433 U/L,AST 372 U/L,TBil 35.2 μmol/L,DBil 10.1 μmol/L,ALP 48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塞米松调控PI3K/AKT通路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D大鼠分成正常通气组(N组)、生理盐水组(NS组)、LIRI组和地塞米松+ LIRI组(DEX组),每组6只。用血管夹夹闭左肺肺门1 h、再灌注2 h建立大鼠LIRI模型;DEX组于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给予地塞米松3 mg/kg,N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组不予任何处理。各组于再灌注后2 h处死大鼠取左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值(W/D),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估损伤程度,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实验二:应用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进行干预,以进一步探讨地塞米松减轻LIRI导致肺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另取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组、LIRI组、DEX组、地塞米松+ LY294002+LIRI组(LY组),每组6只。除LY组外,其他组均按实验一方法进行制模及干预,LY组于给予等量地塞米松后尾静脉注射LY294002 0.3 mg/kg。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11c、CD1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206、Arg1的表达。结果:①实验一:与N组比较,LIRI组肺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肺病理学评分、肺W/D比值及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AKT表达明显下降。与LIRI组比较,DEX组肺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改善,肺病理学评分降低(分:5.00±0.89比8.83±0.75),肺W/D比值及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下降〔肺W/D比值:6.25±0.56比8.27±0.72,TNF-α(ng/L):93.28±16.42比205.90±25.30,IL-1β(ng/L):130.10±10.81比209.10±19.20,IL-6(ng/L):195.80±21.17比310.50±20.77〕,p-AKT表达明显升高〔p-AKT/AKT:(57.58±8.80)%比(36.62±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NS组各指标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实验二:与N组比较,LIRI组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11c、CD16、CD206、Arg1表达均明显升高。与LIRI组相比,DEX组CD11c、CD16表达明显降低,CD206、Arg1表达明显增加。而给予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干预后可明显阻断地塞米松对LIRI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CD11c免疫组化评分(分):7.20±0.36比5.00±0.34,CD16免疫组化评分(分):8.20±0.48比7.40±0.64,CD206免疫组化评分(分):5.80±0.59比7.40±0.28,Arg1免疫组化评分(分):7.20±0.72比8.80±0.48,均 P<0.05〕。 结论:地塞米松预处理可减轻LIRI导致的大鼠肺内炎症反应和肺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与地塞米松激活PI3K/AKT通路进而改变肺巨噬细胞极化方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RBL-2H3细胞和ICR小鼠过敏与类过敏叠加模型评价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过敏与类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建立过敏和类过敏叠加的RBL-2H3细胞和ICR小鼠动物模型,对注射用血塞通(冻干)(XST)的过敏与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研究.方法 体外以RBL-2H3细胞的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和组胺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抗二硝基苯单克隆抗体(DNP-IgE)、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剂量及与C48/80(30 μg·mL-1)作用的最佳时间,筛选过敏和类过敏叠加模型的阳性条件,随后考察XST(4、8、16mg·mL-1)对细胞活力及与DNP-IgE/BSA叠加后对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体内以ICR小鼠为实验对象,以(类)过敏反应症状分值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5-羟色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卵蛋白(OVA,2.5、5.0、10.0 mg·kg-1)、C48/80(1、2、4 mg·kg-1)过敏-类过敏模型阳性条件,最后对XST(60、120、240 mg·kg-1)的致敏性及是否会产生过敏、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最终确定400 ng·mL-1的 DNP-IgE致敏后用50 ng·mL-1的DNP-BSA激发的同时与C48/80共同作用30 min作为过敏与类过敏叠加阳性组;16mg·mL-1的XST与DNP-IgE/BSA联合叠加时,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均促进组胺和β-Hex的释放(P<0.01).体内小鼠实验中5、10mg·kg-1的OVA均会使小鼠体内IgE显著升高,依据过敏样反应分值和小鼠血浆内组胺、VEGF-A和SC5b-9含量最终确定5 mg·kg-1 OVA与1 mg·kg-1 C48/80建立叠加模型,耳、肺及支气管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单纯的XST不会对小鼠致敏,但是与OVA介导的过敏反应叠加后,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会显著提高血浆中内组胺、VEGF-A和SC5b-9水平(P<0.05、0.01),与建立的过敏-类过敏叠加模型表现出较好地一致性.结论 体外体内实验均表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和C48/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会产生叠加作用,加剧过敏介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程度.同时此模型的建立也验证了 XST存在过敏与类过敏叠加现象,该模型可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山东省中成药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和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的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ADR)/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 57 103 份,提取其中致泌尿系统ADR/ADE的报告 143 份(涉及患者 143 例),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并运用比例报告比(PRR)法、报告比值比(ROR)法和综合标准(MHRA)法挖掘ADR/ADE的风险信号,总结其特点.结果 143 份报告中,患者性别男多于女(58.04%比 41.96%);年龄以 45~89 岁多见(115 例,80.42%);涉及中成药种类以理血剂占比最大(37.06%),其次为清热剂(20.98%),再次为补益剂(14.69%);具体药物以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参麦注射液、仙灵骨葆胶囊、三金片、丹红注射液较多见(分别为 7 例、6 例、6 例、6 例、5 例);ADR/ADE发生于用药后 3 min至 20 d,其中 24h内最多见(60.14%);痊愈 88 例,好转 51 例,4 例不详;主要ADR/ADE表现有尿频(35 例)、血尿(20 例)、多尿(19 例)、尿色异常(17 例)等.PRR法、ROR法、MHRA法分别检出风险信号 6 个、6 个、7 个,6 个共有信号中有 3 个(多尿、尿急、小便失禁)在各自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结论 临床可根据该类ADR/ADE的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应中成药的用药监测,促进其安全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复方脑肽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 1月—2022 年 12 月于太和县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 9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治疗组(n=48).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10mL/次,用 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1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400 mg/次,用 50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 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14 d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结果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对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75%)明显更高(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以治疗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呈上升趋势(P<0.05,且治疗组血清NGF、BDNF水平上升更显著(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的治疗疗效显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发病48 h~14 d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血Lp-PLA2及ox-LDL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发病48 h~14 d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及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48 h~14d入院的2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两组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冻干),每次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每次取0.1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4d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浆Lp-PLA2及血清ox-LDL水平.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9%(P<0.05).治疗前两组NIHSS、mR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Lp-PLA2及ox-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4 d后两组Lp-PLA2及ox-LDL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能有效降低发病48h~14d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Lp-PLA2及ox-LDL水平,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注射用血塞通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例61岁女性患者,在接受左侧腘窝囊肿切除术后,予注射用血塞通4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6 d.停药次日患者突发全身红疹伴瘙痒,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次/d,氯苯那敏4 mg口服、3次/d.治疗7 d症状未见好转.第8天,停用地塞米松、氯苯那敏,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5 mg静脉滴注、1次/d,左西替利嗪、西咪替丁、氯化钾缓释片口服.第10天,患者背部出现新发皮疹,躯干、四肢见弥漫性水肿性红斑,红斑上见淡黄色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结合腹部皮疹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考虑为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此后患者病情好转,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并逐渐减量,同时给予护胃、外用润肤等治疗.第18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量至20 mg、1次/d,并予甲泼尼龙12 mg口服、1次/d.第32天,停用甲泼尼龙.第37天,患者背部出现新发皮疹,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g一次性肌内注射,复方甘草酸苷80 mg口服、3次/d,雷公藤总苷20 mg口服、3次/d.第50天,患者皮疹色泽变暗,脓疱基本消退,无明显水肿,无新发皮疹,停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改为甲泼尼龙20 mg口服、1次/d.甲泼尼龙逐渐减量至2 mg、1次/d维持治疗约4.5个月后,患者皮疹完全消退,停用甲泼尼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心通胶囊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靖江市新港城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纳入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口服脑心通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口服脑心通胶囊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疗程均为2周.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 (48/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 (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 (2/50)和2.0% (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而且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疏血通对脑梗死小鼠侧支循环形成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疏血通对脑梗死小鼠侧支循环形成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5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6)、疏血通组(n=26)及对照组(n=26),后2组用血管电凝法构建小鼠远端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dMCAO),造模后30 min分别经腹腔给予疏血通注射液(1.5 mL/kg)和等量生理盐水,每12小时给药1次,连续3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后1d时小鼠梗死灶体积;采用粘条去除实验评估小鼠脑梗死前及脑梗死后第1、3、7、14、21、28天的感觉运动功能;采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系统监测脑梗死前及脑梗死后第1、3、7天脑血流变化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以标准化区域脑血流值(SrCBF)为评估指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梗死后第7天侧脑室下区和梗死灶周边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BrdU/人层黏连蛋白(Laminin)双标阳性细胞数目、微血管密度;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脑梗死后第1天总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疏血通组小鼠脑梗死后第1天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脑梗死后第3天、第7天SrCBF值显著增高;脑梗死后第7天侧脑室下区和梗死周边区BrdU、BrdU/vWF及BrdU/Laminin双标阳性细胞数目、小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实验表明,2组小鼠接触及移除黏附物能力逐渐恢复,脑梗死后第1天起疏血通组接触时间及移除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疏血通组小鼠梗死灶周边组织p-AKT及VEGF的表达均显著增高,MPO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疏血通能够促进小鼠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形成,增强脑血管储备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泸州市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前后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取泸州市9家医院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以下简称"干预")前(2015年1-3月)、后(2017年1-3月)各660份病历资料,并就干预前后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排序比(B/A)、使用情况、人均药品费用和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及合理、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7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销售总金额和DDDs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但有2家医院略有升高.干预前后,注射用血栓通销售金额均位居首位;DDDs排序前5位基本一致,均为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参麦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注射用红花黄色素;B/A均大于1的品种有注射用血塞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干预后,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使用率(24.70%)显著低于干预前(32.42%),使用合理率(61.35%)显著高于干预前(4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及与功能主治不符、用药剂量偏大、溶剂选择不当、溶剂用量不足、未单独注射的不合理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人均药品费用及重复给药、疗程过长的不合理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可使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加趋于安全、合理、经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