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评价动物社交偏好程度的新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利用一种改进的三箱社交装置评价动物的社交偏好程度,并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大鼠作为社交障碍模型动物,以同源大鼠(WKY)大鼠和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采用治疗ADHD的临床常用中成药小儿黄龙颗粒(1.88 g/kg、3.75 g/kg)灌胃给药16 d.利用改进的三箱社交箱,以待测鼠在陌生鼠侧密切交流区的时间、频次、路程及相关比例作为行为学指标,检测该方法对社交行为评价的可行性.结果:与Wistar大鼠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与WKY组大鼠在密切交流区域及有陌生鼠侧区域的时间显著减少(P<0.01),其他指标如频次、路程及比例也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小儿黄龙颗粒两剂量均能增加模型大鼠上述各指标数值.结论:该方法能准确捕捉动物的社交行为特征,实现对动物社交偏好程度的全面、客观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黄芩苷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动物模型SHR大鼠核心症状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旷场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探究黄芩苷调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动物模型核心临床症状的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 30 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哌甲酯(MPH)组、黄芩苷组、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和MPH+丁苯那嗪组,每组 6 只,另设 6 只WKY大鼠为对照组.MPH组(1.5 mg/kg)、黄芩苷组(150 mg/kg)按体重(1 mL/100 g)灌胃给药,空白组、模型组给等量生理盐水,MPH+丁苯那嗪组、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在灌胃给药同时,按体重(0.5 mL/100 g)腹腔注射丁苯那嗪(3 mg/kg).连续给药 4 周.在规定时间进行旷场和水迷宫实验,记录并分析实结果.结果 MPH组和黄芩苷组在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在水迷宫实验中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在目标象限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占比及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且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在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较黄芩苷组明显增大,在水迷宫实验中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较黄芩苷组显著延长(P<0.05)、在目标象限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占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加,较黄芩苷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黄芩苷能够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核心症状,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调控DA囊泡转运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小儿黄龙颗粒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研究小儿黄龙颗粒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动物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幼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作为ADHD模型大鼠,将 32 只健康SH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 4 组,即SHR大鼠组,小儿黄龙颗粒 1.88、3.75 g·kg-1 组,哌甲酯组,另设WKY大鼠组、Wistar大鼠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给药21 d.以自主活动度、焦虑程度、社交偏好程度、易激惹程度、空间记忆能力、注意定势转移能力作为ADHD行为学指标;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方法检测大鼠大脑内前额叶中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的含量;以PCR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内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体(DAT)mRNA的表达量.结果 3.75 g·kg-1 小儿黄龙颗粒可改善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显著提高大鼠前额叶DA含量(P<0.01)、降低HVA含量(P<0.05),明显促进前额叶TH mRNA、DAT mRNA的表达(P<0.01).结论 小儿黄龙颗粒能改善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障碍,其作用机制与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糖皮质激素受体功能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鼠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Wistar Kyoto(WKY)大鼠及Sprague-Dawley(SD)大鼠行为学方面的差异,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亚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功能对ADHD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生后21 d的24只SH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GR激动剂组、GR抑制剂组和SHR组(n=8);另以生后21d的WKY雄性大鼠、SD雄性大鼠各8只分别作为WKY组和SD组.GR激动剂组予以地塞米松(DEX)腹腔注射(每日0.5 mg/kg);GR抑制剂组予以米非司酮(RU486)腹腔注射(每日54 mg/kg);SHR组、WKY组和SD组则均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日0.5 mL/kg),连续用药14d.根据开场实验和Lat迷宫评估各组大鼠自发活动程度和非选择性注意水平.结果 开场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干预前,SHR穿越格子数、直立次数较WKY大鼠及SD大鼠明显增多(P<0.05);WKY大鼠穿越格子数显著多于SD大鼠(P<0.05),但理毛次数SD大鼠显著多于WKY大鼠(P<0.05).药物干预后,GR激动剂组穿越格子数和理毛次数较SHR组明显减少(P<0.05).Lat迷宫结果显示:药物干预前,SHR穿越角落数和直立次数较WKY大鼠及SD大鼠明显增多(P<0.05);WKY大鼠较SD大鼠直立次数和斜搭次数明显增多(P<0.05).药物干预后,GR激动剂组穿越角落数和直立次数较SHR组均显著减少(P<0.05);GR抑制剂组直立次数较SHR组增加(P<0.05);与SD组比较,WKY组大鼠直立次数及斜搭次数增多(P<0.05).结论 SHR是ADHD混合型亚型的理想动物模型,WKY大鼠能否作为ADHD注意力缺陷型亚型的动物模型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GR激动剂可有效改善SHR自发活动行为和非选择性注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宁颗粒对治疗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静宁颗粒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的影响,研究静宁颗粒对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作用,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的生物学机制,为治疗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开发安全长效的中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作为ADHD的模型大鼠,采用静宁颗粒(20.25 g·kg-1、10.125 g·kg-1、5.0625 g·kg-1)、盐酸哌甲酯缓释片(6.75 mg·kg-1)和小儿黄龙颗粒(0.9375 g·kg-1)连续给药17 d进行治疗,另设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以大鼠自由行动的移动距离、移动速率、敞箱中心区域活动累计时间、身体拉长累计时间等行为学指标,评价药物的药效;采用PCR、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大脑前额叶、纹状体部位DRD1、DRD2基因及受体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移动距离、移动速率、敞箱中心区域累计活动时间、身体拉长累计时间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静宁颗粒连续给药17 d后,各剂量可显著降低移动距离、移动速率、敞箱中心区域累计活动时间、身体拉长累计时间(P<0.05,P<0.01),改善ADHD模型大鼠多动及焦虑的症状;并可升高ADHD模型大鼠大脑前额叶皮质、纹状体部位DRD1、DRD2蛋白表达量(P<0.05,P<0.01).结论 静宁颗粒减少ADHD模型大鼠的自主活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ADHD模型大鼠大脑前额叶、纹状体部位DRD1、DRD2 mRNA及受体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神定志灵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前额叶皮质DβH、NET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安神定志灵方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择思达组和安神定志灵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另设Wistar京都大鼠(WKY)8只为正常1组,SD大鼠8只为正常2组.择思达组给予盐酸托莫西汀胶囊0.045 mg/(kg·d)灌胃,安神定志灵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安神定志灵方6.7、13.4、26.7g/(kg·d)灌胃,正常1组、正常2组、模型组均灌胃生理盐水1.5 ml/100g,均每日早晚2次灌胃,持续4周.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蛋白表达,运用PCR技术检测DβH、NET mRNA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βH、NET阳性细胞表达. 结果 与正常1组、正常2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DβH蛋白、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表达量降低,NET蛋白、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择思达组及安神定志灵低剂量组DβH蛋白、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表达量升高,择思达组和安神定志灵低、中剂量组NET蛋白、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表达量降低(P<0.05);与择思达组比较,安神定志灵低剂量组DβH蛋白、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表达量升高,安神定志灵高剂量组NET蛋白、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安神定志灵方可能通过调控SHR大鼠前额叶皮质DβH、NET的表达,达到控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症状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蒙古黄芪总黄酮对ADHD模型大鼠前额叶BDNF和TrkB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总黄酮对ADHD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和前额叶BDNF、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蒙古黄芪总黄酮对ADHD的疗效及机制.方法:清洁级4周龄雄性SHR 40只,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模型组、蒙古黄芪总黄酮组、静灵口服液组、盐酸哌醋甲酯组4组,以10只Wiste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开场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RT-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和纹状体中TrkB、BDN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开场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蒙古黄芪总黄酮组活动轨迹清晰,主要在边缘分布,中心和角落停留时间短,站立、理毛、粪便数显著减少(P<0.05);水迷宫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蒙古黄芪总黄酮组穿越目标象限平台次数、穿越象限数、停留时间和游程比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蒙古黄芪总黄酮组前额叶BDNF、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蒙古黄芪总黄酮对ADHD大鼠多动、冲动症状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前额叶BDNF、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儿黄龙颗粒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大鼠注意定势转移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大鼠模型,观察小儿黄龙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的注意定势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作为ADHD模型大鼠,将32只健康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哌甲酯(阳性药,给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6.75 mg·kg-1)组和小儿黄龙颗粒低、高剂量(1.875、3.75gkg-1)组,每组8只,另分别设WKY大鼠组和Wistar大鼠组(作为对照),每组8只.各给药组按10 mL·kg-1体质量ig给药,模型组、对照组ig生理盐水,每天2次,连续给药21 d.检测各组大鼠在注意定势转移任务(AST)中各阶段[简单辨别(SD)阶段、复杂辨别(CD)及其反向阶段、内维度转换(IDS)及其反向阶段、逆反学习(RL)及其反向阶段、外维度转换(EDS)及其反向阶段]的错误次数和错误率.结果 模型组SHR在CD、IDS、RL阶段的错误次数及错误率显著高于Wistar大鼠(P<0.05、0.01);在IDS反向阶段,模型组大鼠的错误率较Wistar大鼠显著增加(P<0.05),其他阶段SHR的错误次数及错误率较Wistar大鼠呈增加趋势.小儿黄龙颗粒各剂量组各阶段的错误次数及错误率较模型组大鼠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小儿黄龙颗粒高剂量组在CD阶段的错误次数及错误率,低剂量组在IDS正向阶段的错误次数与错误率,高剂量组在IDS正向阶段的错误次数,低、高剂量组在RL正向阶段的错误次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 小儿黄龙颗粒能够提高ADHD大鼠的注意定势转移能力,治疗ADH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