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改良组[第3肋入路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大肌浅层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复合全身麻醉(STG组)]、SAPB复合全身麻醉组(SG组)和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组(GP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1天、术后24 h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当晚睡眠时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感染、气胸、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TG组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SG组及GP组,SG组术后2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高于SG组及GP组[(137.85±2.81)分比(134.80±2.72)分、(133.80±5.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后当晚睡眠时长均长于GP组[(6.03±0.90)h、(5.48±1.12)h比(3.85±1.7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均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率均低于SG组与GP组,SG组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法胸神经阻滞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患者早期恢复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穿支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穿支口径为0.20~0.70 mm,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径为0.40~1.50 mm,血管蒂长2~6 cm,腓浅动脉均有2条伴行静脉。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或远端坏死,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0个月,受区色泽、质地、弹性良好,其中6处受区因较臃肿行削薄整形;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感觉及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皮瓣修复疗效评定:优者22块、良者2块,受区感觉功能评定:S 3级者1处、S 2级者23处。 结论: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充足可靠,修复手足创面的效果好,为术野内仅存在多条口径<0.40 mm的纤细穿支、仅保留单一穿支无法满足皮瓣血供及受区需要而放弃原手术方案的临床难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瑞马唑仑用于门诊刮宫术的镇静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用于门诊刮宫术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刮宫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瑞马唑仑组(R组, n=41)和丙泊酚组(P组, n=39)。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芬太尼10 μg/kg,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7 mg,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若改良警觉镇静评分≥3分或者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操作,R组以瑞马唑仑2.5 mg、P组以丙泊酚0.5 mg/kg进行补救镇静,阿芬太尼1 μg/kg补救镇痛。记录镇静药起效时间、睁眼时间、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镇静成功情况、术中BIS值、药物补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R组和P组患者术中BIS值分别维持在61~72和40~64。R组镇静成功率95%,P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镇静药补救率和阿芬太尼补救率升高,镇静药起效时间延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呼吸抑制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按说明书剂量给药)用于门诊刮宫术较为安全,但其只能维持在浅镇静状态,镇静效果劣于丙泊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缺血区皮质静脉引流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无效再通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基线皮质静脉引流与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每例患者均进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根据基线CT血管造影(CTA)图像上大脑中浅静脉、Trolard静脉和Labbé静脉的显影情况,采用0~6分的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价缺血半球皮质静脉引流(VO)。发病后90 d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功能预后。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达到2b级及以上]后的不良预后(90 d mRS评分 3~6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VO预测良好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的向后逐步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分析缺血区VO与无效再通的关联。结果: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男92(61.3%)例,女58(38.7%)例,年龄[ M( Q1,Q3)]71(61,78)岁,基线NIHSS评分[ M( Q1,Q3)]为15(11,1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区VO与血管内治疗后90 d良好预后相关( OR=1.587,95% CI:1.185~2.187)。根据ROC曲线将VO评分二分类,校正年龄、基线血糖、NIHSS、基线梗死核心体积、改良Tan评分(mTan)、低灌注强度比值(HIR)、病因分型、血管再通、出血转化及最终梗死体积后,VO评分≥4分是90 d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 OR=5.133,95% CI:1.530~19.361)。在91(60.7%)例成功再通(mTICI 分级2b级及以上)的患者中,44例未能获得良好功能预后。逐步回归发现,VO评分≥4分的患者血管再通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较低( OR=0.234,95% CI:0.054~0.878)。在获得完全再通(mTICI 分级2c级及以上)的患者中,VO评分≥4分亦与更低的无效再通风险相关( OR=0.018,95% CI:0~0.255)。 结论:缺血区VO能降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无效再通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行ACDF治疗36例,采用显微镜辅助手术(显微镜组)和未采用显微镜辅助(非显微镜组)各18例。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12~18(平均1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末次随访ASIA分级、JOA评分差异。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两组率及构成比比较采用 χ2检验,单向有序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水准为 P<0.05。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了解内固定情况,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了解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10(3~48)h。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4例,D级3例,JOA评分(2.5±1.0)分。非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10例,D级5例,JOA评分(2.8±1.5)分。伤后8 h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伤后3 h内,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并予维持量24 h,伤后3~8 h,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予维持量48 h。伤后超过8 h,予颅骨牵引制动,并予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周后行手术治疗。显微镜组手术时间(110.0±25.5)min、出血量(50.0±15.5)ml,非显微镜组手术时间(90.0±28.5)min、出血量(70.0±19.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间融合器松动、移位、下沉,显微镜组1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非显微镜组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经治疗均好转。显微镜组末次随访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2例、D级16例、JOA评分(13.0±2.1)分,非显微镜组为C级4例、D级14例、JOA评分(12.0±2.8)分;末次随访CT提示所有病例植骨融合良好。 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宜早期行手术治疗,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ACDF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后CT检查征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新辅助化疗后CT检查征象。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9例行新辅助化疗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1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46~82岁。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指标:(1)AEG病理学检查及新辅助化疗情况。(2)AEG CT检查结果:①CT检查定性指标分析。②CT检查定量指标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AEG病理学检查及新辅助化疗情况:59例AEG患者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40例,低分化腺癌18例;新辅助化疗疗效为13例治疗有效[病理学肿瘤退缩分级(TRG)0级6例、病理学TRG 1级7例],46例反应不良(病理学TRG 2级12例、病理学TRG 3级34例)。(2)AEG CT检查结果。①CT检查定性指标分析:13例新辅助化疗治疗有效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表面溃疡、肿瘤分层强化、外膜侵犯、壁外静脉血管侵犯(EMVI)阳性分别为13、5、10、2例;新辅助化疗后肿瘤表面溃疡变浅或消失、肿瘤分层强化模式改变、外膜侵犯、EMVI阳性分别为13、7、3、1例;46例新辅助化疗反应不良患者,新辅助化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28、18、37、22例,新辅助化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23、7、33、21例。两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分层强化、外膜侵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2,0.000, P>0.05);肿瘤表面溃疡、EMVI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91,4.421, P<0.05)。两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分层强化模式改变、外膜侵犯、EMVI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359,10.090,4.728, P<0.05);肿瘤表面溃疡变浅或消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39, P>0.05)。②CT检查定量指标分析:13例新辅助治疗有效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厚度、肿瘤最大面积、肿瘤CT强化值分别为1.37 cm(0.94 cm,1.88 cm)、8.9 cm 2(4.7 cm 2,9.9 cm 2)、53 HU(47 HU,63 HU),新辅助化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1.17 cm(0.79 cm,1.29 cm)、4.4 cm 2(2.5 cm 2,6.1 cm 2)cm 2、30 HU(25 HU,53 HU),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最大厚度变化率、肿瘤最大面积变化率、肿瘤CT强化值变化率分别为-23%(-42%,9%)、-51%(-60%,-21%)、-44%(-51%,19%)。46例新辅助治疗反应不良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厚度、肿瘤最大面积、肿瘤CT强化值分别为1.57 cm(1.21 cm,1.96 cm)、9.4 cm 2(6.6 cm 2,13.1 cm 2)、60 HU(53 HU,66 HU),新辅助化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1.16 cm(0.94 cm,1.37 cm)、6.2 cm 2(4.8 cm 2,8.1 cm 2)、55 HU(47 HU,65 HU),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最大厚度变化率、肿瘤最大面积变化率、肿瘤CT强化值变化率分别为-27%(-38%,-9%)、-33%(-47%,-12%)、-9%(-22%,9%)。两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厚度、肿瘤最大面积、肿瘤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1.372,-1.372,-1.331, P>0.05);两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最大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03, P>0.05),两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最大面积、肿瘤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743,-3.049, P<0.05);两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最大厚度变化率、肿瘤最大面积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000,-1.481, P>0.05);两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CT强化值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231, P<0.05)。 结论:AEG新辅助化疗治疗有效的CT检查表现为肿瘤分层强化模式的改变、肿瘤最大面积缩小、肿瘤CT强化值减低,外膜侵犯和EMVI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侧支静脉分型对术中静脉处理的指导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侧支静脉分型对术中静脉处理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68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结合术中瘤周侧支静脉的回流情况对所有患者的瘤周侧支静脉分型,并根据分型结果指导术中对静脉的处理。根据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常规行头颅CT和MRI检查,明确肿瘤的切除程度以及静脉性梗死的发生情况。术后患者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结果:68例患者的瘤周侧支静脉可分为4型:(1)无吻合型(12例):静脉围绕肿瘤走行;(2)端-端吻合型(17例):闭塞窦前、后静脉相互沟通;(3)浅静脉吻合型(25例):闭塞窦瘤周侧支静脉主要通过浅静脉回流;(4)深静脉吻合型(14例):闭塞窦瘤周侧支静脉主要通过深静脉回流。68例患者中,术中意外或有目的损伤瘤周侧支静脉共12例,4例(5.9%)发生继发静脉性脑梗死。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8例,Ⅱ级24例,Ⅲ级15例,Ⅳ级11例。术后6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时,GOS Ⅴ级66例,Ⅳ级1例,Ⅲ级1例。结论:瘤周侧支静脉分型对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中静脉的取舍具有参考价值,根据分型情况指导术中对瘤周侧支静脉的处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因静脉损伤继发静脉性梗死引起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麻醉深度对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CD4 +T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深度对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CD4 +T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择期拟于全身麻醉下行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42例,年龄36~64岁,体重49~95 kg, 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1):浅麻醉组(L组)和深麻醉组(D组)。术中L组和D组分别维持AAI值30~40和20~29。记录患者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丙泊酚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 0)、手术2 h(T 1)、术后4、24和72 h(T 2~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浓度,并计算IFN-γ/IL-4比值。 结果:与T 0时比较,D组T 3,4时血清IFN-γ浓度升高,T 1~4时血清IL-4浓度降低,IFN-γ/IL-4比值升高( P<0.05);与L组比较,D组T 3,4时血清IFN-γ浓度升高,T 1~4时血清IL-4浓度降低,IFN-γ/IL-4比值升高,丙泊酚用量增加,气管拔管时间延长( P<0.05),2组患者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深麻醉可改善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CD4 +T细胞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浅静脉评价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体质量指数与肘部静脉分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BMI与肘部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分级表达、皮下深度、血管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的精准穿刺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1—10月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67例行胃减容术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BMI水平的四分位数 Q1, M, Q3分为A、B、C、D组4组,超声测量肘部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皮下深度和血管直径,依据浅静脉分级标准对3支静脉进行评估分级,分析BMI与肘部3支静脉皮下深度和血管直径的相关关系并统计穿刺方法和穿刺次数。 结果:BMI水平与贵要静脉皮下深度及血管直径无显著相关( r = 0.041、0.046,均 P>0.05);与头静脉( r = 0.275、0.117)和正中静脉( r = 0.236、0.148)的皮下深度和血管直径均呈正相关(均 P<0.05),且显直线回归关系( OR值为1.013 ~ 1.031,均 P<0.05)。具备直视下条件直接穿刺187例,一次穿刺成功率86.63%(162/187);25例直视穿刺失败者及580例缺乏直视下穿刺条件者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51%(596/605)。 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随着BMI水平的增加,头静脉和正中静脉皮下深度及血管直径均增加,静脉暴露表达困难。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静脉穿刺更为精准,置管更加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 MFRP基因相关真性小眼球一家系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中国回族一真性小眼球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其遗传学病因。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0月初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并持续随访至2023年10月的中国回族一真性小眼球家系4代共25名成员,其中患者3例。对家系中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并进行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OLMaster、超声生物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及视野检查等。采集该家系中3例患者及3名眼部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标本并提取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筛选致病基因,针对候选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预测,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家系共分离分析。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先证者及其2位胞姐均呈现真性小眼球特征性表型,包括视力低下、高度远视、眼轴短、前房浅、房角窄、眼压高、视盘拥挤、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等,并伴有闭角型青光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葡萄膜渗漏等并发症。在3例患者 MFRP基因检测到复合杂合变异c.1010_1021del (p.His337_Glu340del)和c.1486G>A (p.Glu496Lys),其中位点c.1010_1021del为首次报道。这2个变异位点在健康人群中频率低,在本家系中符合家系共分离,经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软件评估该变异为有害性变异。经美国医学遗传及基因组学会的致病性分级指南分析,认为该复合杂合变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是本研究中真性小眼球家系表型的分子病因。 结论:本研究发现真性小眼球新的致病性变异位点c.1010_1021de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