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150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0):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组(R1组)和瑞马唑仑12 mg复合瑞芬太尼组(R2组)。按体重给药以理想体重计算。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 μg/kg,然后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12 mg。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3分时即开始胃镜操作。给予丙泊酚或瑞马唑仑3 min时若MOAA/S评分仍≥4分,则为镇静失败。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初始剂量的1/4,R1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初始剂量的1/4,R2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5 mg,维持MOAA/S评分≤3分。15 min内追加超过3次仍不能维持足够的镇静,则为镇静失败。记录镇静成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呃逆、呛咳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P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呛咳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R2组镇静成功率降低,术中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呃逆发生率升高( P<0.05);与R2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升高,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和呃逆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麻醉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行非气管插管全麻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老年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75):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S组)和舒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组(RS组)。PS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及舒芬太尼0.1 μg/kg麻醉诱导,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 -1·h -1麻醉维持;RS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0.2 mg/kg及舒芬太尼0.1 μg/kg麻醉诱导,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5~2 mg·kg -1·h -1麻醉维持。2组术中BIS值维持40~60。待患者意识消失(改良警觉/镇静评分≤1分)时置入内镜。2组患者均于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术中体动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低氧血症及呕心呕吐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术者-患者满意度。 结果:与PS组比较,RS组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意识消失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术后低氧血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者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2组患者术中均未见明显体动反应发生。 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线老年患者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的麻醉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在脑肿瘤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336例脑肿瘤术后患者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ICU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 n=101)和非谵妄组( n=235),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镇静程度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脑肿瘤术后患者发生ICU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采用1 000次Bootstrap自抽样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按照同样标准,选取2021年8—11月的144例脑肿瘤患者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最终进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为年龄( OR=1.033)、神经外科ICU入住时长( OR=1.298)、手术时长( OR=1.006)、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OR=5.850)、身体约束( OR=2.820)、肿瘤直径( OR=1.385)、双侧脑肿瘤占位( OR=3.604)。预测模型的 AUC为0.935(95% CI:0.911~0.960, P<0.01),约登指数为0.747,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82.6%;Bootstrap法的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为0.916,且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5.0%。 结论:脑肿瘤术后患者ICU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为医护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40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4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00):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组(RA组)和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组(PA组)。采用深吸气法进行吸氧去氮,RA组依次静脉注射阿芬太尼7 μg/kg和瑞马唑仑0.2 mg/kg,PA组依次静脉注射阿芬太尼7 μg/kg和丙泊酚1.5 mg/kg。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RA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5 mg,P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15 min内追加3次仍有体动反应则定义为麻醉失败。记录麻醉成功情况、镇静药物显效时间、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内镜医生-麻醉医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 结果:与PA组比较,RA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6.2%/14.0%)、心动过缓发生率(6.2%/19.0%)、呼吸抑制发生率(3.1%/8.0%)、注射痛发生率(2.1%/30.0%)和术后恶心发生率(6.3%/25.0%)、乏力发生率(7.8%/14.0%)降低,术中呃逆发生率(8.3%/1.0%)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2组镇静成功率、镇静药物显效时间、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医生-内镜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和术后呕吐、头晕、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无痛胃镜检查术常规麻醉而言,瑞马唑仑(0.2 mg/kg)复合阿芬太尼(7 μg/kg)麻醉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东省多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为镇静镇痛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PICU参与了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这6家PICU的1 340例患儿,调阅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年龄、性别、入院24 h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是否接受机械通气、是否接受镇静和(或)镇痛治疗、是否监测镇静和(或)镇痛情况、住院病死率等。依据是否接受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将患儿分为单纯镇静组(798例)、镇静+镇痛组(120例)及非镇静镇痛组(422例),比较各组的病种、机械通气比例、低血压发生率、平均住PICU天数及院内病死率。结果:1 340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3.3±6.4)个月,其中男786例(58.7%)。6家PICU均已开展镇静治疗,其中5家PICU进行常规镇静评估;已开展镇痛治疗的PICU有4家,其中仅有2家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共有918例(68.5%)患儿接受了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咪达唑仑是最常用的镇静药物,其次是右美托咪定。526例(57.3%)患儿进行了镇静评估监测,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120例(9.0%)患儿接受了镇静联合镇痛治疗,芬太尼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38例(31.7%)患儿接受了常规疼痛评估。3组患儿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镇痛组外科疾病的比例最高,该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也最高(100.0%,120/120),非镇静镇痛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最低(11.4%,48/4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镇静+镇痛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略短于单纯镇静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高,非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低[21.7%(26/120)比2.1%(9/422), P<0.01]。院内病死率和平均住PICU天数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苯二氮 类药物仍是目前山东省PICU中主要使用的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的应用逐渐增加,但镇痛剂应用的比例很低。目前镇痛镇静治疗主要用于外科术后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镇痛镇静治疗虽未增加患儿的院内病死率及平均住PICU天数,但增加了低血压的发生率。山东省PICU的镇静镇痛治疗和监测仍欠规范,主要体现在镇痛治疗以及对镇静和疼痛水平的评估未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5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14):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瑞马唑仑0.3 mg/kg、丙泊酚0.5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P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BIS值≤50时行气管插管术。于诱导前(T 0)、气管插管前即刻(T 1)、气管插管后1 min(T 2)和3 min(T 3)时记录MAP及HR。记录2组麻醉诱导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T 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0时比较,T 1~3时2组MAP和P组HR降低( P<0.01)。与P组比较,R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瑞马唑仑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麻醉诱导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本院2023年6月至11月择期全麻下行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82例,年龄18~80岁,BMI 18.5~28.0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1):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BIS值≤60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 μg/kg和顺阿曲库铵0.2 mg/kg。于麻醉诱导前(T 0)、诱导后3 min(T 1)、气管插管即刻(T 2)和插管后5 min(T 3)时记录HR和MAP。记录诱导期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以及注射痛发生情况,记录意识消失时间、从给药开始至BIS值≤60的时间、给药开始至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即刻BIS值>60的发生情况和补救镇静情况。 结果:最终纳入80例患者,其中P组40例,R组40例。与P组比较,R组T 1和T 2时MAP和HR升高,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从给药开始至BIS值≤60的时间延长(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瑞马唑仑0.3 mg/kg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的麻醉诱导,相较于丙泊酚1.5 mg/kg,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用于衰弱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用于衰弱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胃镜检查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5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临床衰弱量表评分≥5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R组静脉注射阿芬太尼10 μg/kg复合瑞马唑仑0.2 mg/kg;P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 μg/kg复合丙泊酚1.0~2.0 mg/kg,直至意识消失。根据术中情况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初始剂量的1/4,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初始剂量的1/4。记录胃镜检查时间、瑞马唑仑或丙泊酚追加情况、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检查医师满意度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和口述疼痛量表评分。记录注射痛、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瑞马唑仑或丙泊酚追加率、麻醉起效时间、胃镜检查时间、医师满意度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和口述疼痛量表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缩短,注射痛(0 vs.33%)、呼吸抑制(0 vs.20%)、低血压(3% vs.23%)、心动过缓(3% vs.23%)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用于衰弱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术安全有效,麻醉恢复迅速,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探讨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识别高危因素提供依据。方法:以谵妄、脑肿瘤、手术、危险因素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于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16日发表的脑肿瘤术后谵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3个危险因素与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相关。汇总分析后,年龄≥50岁或≤5岁[ OR=1.23,95% CI(1.09~1.38), P=0.001]、酗酒史[ OR=2.12,95% CI(1.09~4.13), P=0.027]、左右双侧脑肿瘤占位[ OR=2.19,95% CI(1.30~3.69), P=0.003]、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 OR=4.11,95% CI(2.03~8.30), P<0.001]、经额入路开颅术[ OR=3.12,95% CI(1.94~5.00), P<0.001]、气管插管[ OR=4.45,95% CI(2.44~8.11), P<0.001]、身体约束[ OR=2.86,95% CI(1.82~4.51), P<0.001]是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年龄≥50岁或≤5岁、酗酒史、左右双侧脑肿瘤占位、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经额入路开颅术、气管插管、身体约束是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识别高危患者,基于危险因素采取预防策略以减少该群体术后谵妄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症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乌灵胶囊、失眠症、Wuling capsule、insomnia"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1月,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与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症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进一步根据设计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及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常规西药如苯二氮卓类或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单用乌灵胶囊或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合用乌灵胶囊为研究组;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或睡眠障碍评定量表总分)。采用Revman5.4软件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17篇,共计1493例患者,其中研究组749例,对照组744例。Meta分析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 RR)=1.270, 95%CI:1.200~1.34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加权均数差( WMD)=-2.070, 95%CI:-2.610~-1.520],睡眠障碍评定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WMD=-4.180, 95%CI:-4.900~-3.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乌灵胶囊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可更显著地改善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