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南北两城市PM 2.5主要污染物组分及来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南北两城市深圳和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M 2.5)主要成分及其污染来源。 方法:采集2017至2018年深圳和太原市空气中PM 2.5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Pb)、铝(Al)、砷(As)等10种金属元素浓度,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氟化物(F -)、氯化物(Cl -)、硫酸盐(SO 42-)等10种水溶性离子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萘、苊烯、苊等16种多环芳烃(PAHs)浓度,用碳质分析仪测定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含量;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PM 2.5的污染来源。 结果:太原市PM 2.5样品中Pb、锰(Mn)、As、镍(Ni)、F -、OC、EC浓度明显高于深圳市,钠盐(Na +)、Cl -、磷酸盐(PO 43-)浓度低于深圳市( P<0.05);除萘外,太原市PM 2.5样品中其余PAHs浓度均高于深圳市( P<0.05)。深圳市PM 2.5样品中金属元素与水溶性离子污染来源由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因子(42.64%)、建筑/土壤因子(34.22%)和海洋因子(17.93%)构成,PAHs主要来源于燃油与机动车尾气因子(38.58%)、燃煤因子(30.78%)、生物质燃烧因子(24.38%)。太原市PM 2.5样品中金属元素与水溶性离子来自建筑因子(30.26%)、燃油燃煤因子(24.58%)、二次粒子/土壤因子(22.03%)及工业因子(18.89%),PAHs主要来自燃油与机动车尾气因子(54.71%)、燃煤因子(43.54%)。 结论:深圳和太原市PM 2.5成分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环境健康管理,根据各地污染来源有针对性进行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的生源要素驱动机制及健康调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下发生重大变化,以赤潮和绿潮为代表的有害藻华发生次数和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海水低氧和酸化等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探明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本文首次阐明"海洋生态环境灾害"概念的内涵,并从营养物质外源输入、海洋有机质矿化分解与营养盐再生、近海水体营养盐结构异常等方面系统阐释了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的生源要素驱动机制,指出 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引发的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剧增以及生源要素入海后的复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共同导致近海生态环境灾害的频发.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海水生源要素管理的近海生态环境健康调控思路.即基于陆海一体化战略,通过技术手段,从陆源减排、海岸带缓冲和近海治理链条式降低陆源污染物特别是无机氮的排放强度,并通过人为调控技术促进近海海水营养盐结构的正常化,从而达到降低和控制近海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的目的,改善和提升近海生态环境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微塑料颗粒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塑料因其多功能性和耐久性而被广泛使用,这导致大量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积累[1] . 塑料主要通过微生物作用、紫外线照射或物理磨损等途径逐渐降解,最终降解为直径小于5mm的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2]. 最近研究表明,在污水、海洋、土壤、空气、饮用水,甚至食盐中都发现了MPs[3-5] . 此外,由于 MPs具有体积小、难降解、易摄入等特性,易在生物体内积累[6] ,进而造成生物体功能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鲨类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在环境中持久存在,通过大气、水体和物种迁徙从近海向深远海传输,易在生物体内富集,具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海洋中的POPs多贮存于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并可沿食物链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放大,对生境和物种健康具有潜在威胁,已引起了广泛关注.POPs的含量水平受环境污染程度、气候变化、种间摄食行为、代谢能力、脂肪含量以及代际传递等因素影响.鲨类是海洋中的关键捕食者,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强调控作用.近些年,全球鲨类资源显著下降.鲨类多处于海洋食物网的顶端或近顶端,由于POPs的生物富集和放大效应,鲨类体内含量相对较高,不利于其资源恢复.为了解POPs对鲨类的影响及其潜在科学研究价值,本文整理了20余年来国内外鲨类POPs的研究,归纳总结了POPs在鲨体内的富集过程和影响因素、污染水平以及对鲨类的生理损伤及生态方面应用.鲨体内POPs主要集中于肝脏,以多氯联苯、滴滴涕和多溴联苯醚为主,对内分泌、免疫、生殖和神经系统,乃至生长发育均具有较大负面影响.此外,在厘清种间种内资源利用方式、营养生态位分化及评估栖息环境污染状况等方面,鲨体内POPs特征也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物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微塑料的生物附着、生物摄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化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微塑料生态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微塑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以及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海域代表性海产品中污染物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更好地了解广东沿海海域海产品中污染物的基本污染情况、污染特征、动态变化,并对广东沿海居民摄入各类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建立专门针对广东沿海海域各种海产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的数据库.方法 依托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以及风险评估的工作平台,并重点补充海产品中甲基汞和无机砷的相关监测检测数据,利用Access软件建立包含铅、镉、总砷、总汞、铬、镍、铜、甲基汞、无机砷等污染物的广东海域代表性海产品污染物数据库,并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初步建成了广东海域代表性海产品污染物数据库,迄今收集到13 999条相关物质的信息,并随着信息的增加,内容将同步更新.结论 通过描述性统计、污染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发现,重金属在软体类动物富集最为严重,但食用该海域的海产品还是安全的,政府在海洋污染整治方面仍需继续加大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及居民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的水平,评估居民膳食无机砷暴露量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0-2015年广西主要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含量数据和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的方法,计算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水平及其分布情况,并利用暴露限值(MOE)法评估其潜在健康风险.结果 16 567份食品样品中,总砷检出率为42.71%(4 735/11 087),无机砷检出率为48.07%(2 634/5 480).总砷平均含量以海洋甲壳类最高,其次是海水鱼类和软体动物;检测无机砷食品样品中,平均含量为0.018 ~0.072 mg/kg,其中以大米无机砷平均含量最高.除大米、新鲜水果、蛋及其制品、畜禽内脏直接采用其检测的无机砷结果外,其他食品均通过总砷转换到无机砷而进行暴露评估.一般人群和高消费量人群膳食中无机砷的平均每天暴露量MOE值均>1,但18~34岁男性组高消费量人群每天无机砷暴露量的MOE值≤1.大米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食物,是居民膳食中无机砷的主要来源.结论 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风险总体上是安全的,而对于18~34岁男性组高暴露量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大米是广西居民的主要食品,大米的安全问题需加以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新村港和黎安港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南新村港和黎安港是海南省重要的渔港和海水养殖区, 也是重要的海草保护区, 其水环境质量对于社会经济和海洋生态都有重要影响.利用遥感和 GIS 的方法, 结合经验模型估算新村港和黎安港非点源污染的年均负荷量,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使用 GIS技术划分汇水区和模拟河网, 获得分别流入新村港和黎安港的汇水区范围, 结合遥感解译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进一步使用径流曲线模型(SCS-CN)以及输出系数方法对非点源污染负荷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 新村港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年负荷量为565.55吨、89.68吨、9.55吨;黎安港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年负荷量为113.48吨、20.91吨、2.44吨.污染物来源主要是海水养殖、生活污染和降雨径流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双壳贝类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微塑料(尺寸<5 mm的塑料)是海洋环境中一种新型污染物,可被海洋生物误食并对其产生毒性效应.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深入,利用指示生物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及毒理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海洋双壳贝类可通过滤食方式摄食环境中的微塑料,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理想的指示物种.本文综述了海洋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分析方法、不同海域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累积分布以及受控实验条件下微塑料对双壳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建立以双壳贝类为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生物监测标准方法以及研究环境浓度微塑料对海洋双壳贝类的亚慢性毒性效应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分布特征与人群暴露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种环境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室内外空气中,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描述了室内外空气中PAEs的典型污染来源,综合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室内外空气中不同物质状态的PAEs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的原因,并总结了不同人群的PAEs暴露水平.研究表明,室内空气PAEs污染主要来自建筑装饰材料、家庭用品、护理用品、医用材料等,而室外空气PAEs污染主要来源于塑料、废弃物.我国室内外空气中的PAEs水平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并呈现一定规律性.室内气态PAEs水平普遍高于颗粒态PAEs,室外PAEs浓度呈现城区大于郊区、海洋区域的区域特征,以及夏季高于冬季的季节特征,室内不同物质状态的PAEs水平高于室外.以上这些都表明人为活动排放、环境封闭性、温度和气象条件都会影响PAEs的分布.人群对空气中PAEs的暴露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空气中,气态PAEs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是主要污染物,颗粒态PAEs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DEHP是主要污染物.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重点关注不同污染源中PAEs的排放规律及其在不同暴露途径下的人体健康风险,为开展空气中PAEs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