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双重协同能力”创新为基础的消化内科研究生培养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取得显著提升,岗位胜任力增强。但由于“培养目标导向”侧重于临床实践、教育管理部门弱化对科研素养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重视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其科研能力明显较弱。以消化内科学为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轮转计划安排、重视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导师负责制的管理、加强学科交叉在学科创新发展中的应用等手段,探索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方案,消化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能力获得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融合深度学习与改进GA的内科微课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融合深度学习与改进遗传算法(GA)的内科微课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有效性,并分析内科教学的微课改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温州医科大学大四学生34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n=174)和对照组( n=174)。在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后,对照组开展理论与实习教学,并强化制作微课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组接受对照组中除强化教学内容外的所有教学干预,并开展微课教学实验。教学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内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并设计基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和GA的模型评估课程教学质量。 结果:实习前,两组学生年龄、专业课平均绩点、性别构成、对内科学的兴趣程度、每周互联网使用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实验教学结束后,研究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考核分数分别为(91.6±6.0)分、(84.9±5.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9.6±6.4)分、(73.5±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04、18.98,均 P < 0.001)。 结论:融合微课、微视频的内科教学模式改革能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效果,基于BP网络和GA的评估模型对教学质量的评估精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B病毒感染与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本视频重点介绍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肝损伤的密切关系,其临床特征多样,常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随年龄增长患者病情相对加重。EBV感染还可致淤胆型肝炎,伴不同程度黄疸。少数EBV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若不能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此外,E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均有一定关联。EBV属人类疱疹病毒4型,嗜淋巴细胞病毒属成员,为双链DNA病毒,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发现,1968年确定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病原体。EBV相关疾病有鼻咽癌、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IM、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并非嗜肝病毒,故其感染导致的肝损伤并不常见。有研究显示英国某地区1998至2011年1 995例黄疸和(或)肝炎患者,仅17例(0.85%)为EBV所致肝炎,但仍多于同期的甲型肝炎(11例)和急性乙型肝炎(16例)患者,故不能忽视。EBV感染与肝损伤密切相关,形式多样,以急性自限性肝炎最为常见,也可表现为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均与EBV有关。一、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EBV感染所致急性自限性肝炎中最为常见的为EBV感染所致IM,该类患者肝损伤常见,多临床症状轻微,预后好;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为主,也可伴胆管酶升高;病程第2~3周出现,持续不超过3个月;少部分患者发生肝衰竭而死亡或行肝移植。EBV感染所致IM病情的影响因素如下:1.年龄:患者年龄越大,转氨酶升高率和黄疸发生率越高。研究显示,中老年EBV感染所致IM肝损伤更重,淋巴结肿大和典型IM三联征(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却较低,但难以早期考虑EBV感染而确诊。尽管IM患者中> 40岁人群的构成比并不高,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部分人群肝损伤不容忽视。以往研究中,EBV感染所致肝炎被认为是IM的并发症,仅少见EBV感染所致肝炎而无IM典型三联征患者;后续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中不少患者无典型IM表现而以EBV肝炎为主。故推测IM三联征或EBV肝炎可能是不同人群感染EBV后的不同临床表现。2.EBV DNA:EBV DNA是否对肝损伤有影响现有研究尚存在争议。3.免疫指标:有研究显示CD8+ T细胞高为危险因素(OR = 1.37),CD4+ T细胞高为保护因素(OR = 0.66),CD4/CD8+ T比例高为保护因素(OR = 0.15),有研究显示肝功异常患者较肝功正常者CD4+ T细胞较低,CD8+ T细胞较高,CD4/CD8+ T比例较低。4.临床类型:IM、嗜血细胞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疾病等。二、EBV感染所致淤胆型肝炎20多年以来,陆续有研究报道EBV导致淤胆型肝炎,1998年美国《内科学年鉴》报道2例(22岁女性,37岁女性);1998年《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报道1例60岁男性;2003年报道1例29岁女性;2005年报道24例(中位年龄20岁):患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中位数为749 IU/L(最高3 105 IU/L),胆红素中位数为12.6 mg/dl(最高47.5 mg/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中位数为179 IU/L(最高2 518 IU/L),咽炎或扁桃体炎发生率仅30%,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亡;2007年报道2例(分别为73岁男性和59岁男性)。三、EBV感染所致急性肝衰竭1950年美国报道1例24岁男性IM反复发作导致肝硬化,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有消化道症状、黄疸、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多次住院治疗;病程3年时行肝组织活检提示肝硬化,但该病例无法排除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未测定病毒壳抗原IgM、EBV早期抗原-D-IgA抗体、EBV核心抗原抗体或EBV DNA;无肝组织EBV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四、EBV感染所致肝硬化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97例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等)检测EBV DNA,其中36例阳性,61例阴性;EBV感染者年龄更大,白蛋白水平更低,CTP评分更高,提示EBV感染可能会影响肝硬化预后。五、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研究显示,EBV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存在相关性。综上,EBV感染造成的肝损伤多数为急性、自限性的,可伴胆汁淤积和肝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消化内科学应用阶梯渐进式案例教学查房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2/3
案例教学法目前在教学医院的四生带教中应用广泛.临床医学对象是病人,病例特点具有个体化、多样化的特点,采用经典教材与最新指南与共识对比启发来进行阶梯渐进式案例教学查房可以提高四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浅析《圣济总录》论治脾系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圣济总录》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将“脾瘅”“脾劳”“脾积”“飧泄”“濡泻”“水泻”“水肿”等为脾功能失调所导致病症定位于脾.又将“口舌生疮”“舌强不语”“唇生肿核”“脾脏中风”“咽喉不利”为足太阴脾经所系肢体、官窍部位导致的病证,定位于脾.再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一步确定了寒热虚实性质,定位定性和参而制定具体的治法方药,其理法方药符合藏象辨证论治规律.《圣济总录》对脾病证的藏象辨证论治定位规律,对比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对脾系病证的定位方法,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对脾病证的病变部位确定,前者是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进行;而后者仅用脏腑定位方法.《圣济总录》对脾病证以脏腑与经络结合定位,既包括了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多种疾病,对于现代中医关于脾病的藏象辨证论治理论研究及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年至2016年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动态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年至2016年的学科地位、影响因子、重点号刊出情况等,探讨《中华肝脏病杂志》引文指标发展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及万方数据库Periodicals统计分析平台,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年至2016年文献计量学指标,包括载文量、总被引频次、他引率、H指数、基金论文比、期刊影响力、重点号刊出期数、相关文章数及引用率等,分析评价其对杂志每年的影响因子的影响.结果 2010年至2011年,《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影响因子总体上处于内科学领先水平,被引频次在内科类期刊中均居第6位.2012年至2016年《中华肝脏病杂志》的综合评价总分和核心总被引频次均名列消化病学类期刊第1位;核心影响因子保持学科领先.即年指数、H指数、被引半衰期等指标均有增加;他引率均>90%,引用刊数有较大幅度增加.结论 《中华肝脏病杂志》在消化病学类期刊中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受到国内消化和感染领域读者、作者的认可,对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塞病临证验案二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口、眼、生殖器三联症.因1937年土耳其皮肤病医师Hulusi Bechcet首先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 性疾病.内科学将其归于风湿性疾病.口腔溃疡为白塞病最基本的病损,发生率接近100%;关节以及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统的病变,虽发生机率较小,但后果严重,常可危及生命.中医学对于本病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多数医家将其归于中医学之"狐惑"病,名为狐疑惑乱之意,形容该病出没无常,病证繁多,变化莫测,不可捉摸,是以取类比象定名.笔者临证治疗白塞病验案二则,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应用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将2017年1月-6月在消化内科接受规范化培训的60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名学员,对照组采取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实验组采取CBL教学法.规培结束前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同时进行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理论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组的成绩(85.13±6.93)明显高于对照组(73.87±10.00);操作考核成绩显示,实验组的成绩(83.77±7.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43±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2,P<0.01).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满意度(80%)高于对照组(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结论 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采用CBL教学法可明显提高学员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成绩,并有效提高学员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胃安络饮为主治疗胃热伤络型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45例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病之一,我们用清胃安络饮为主治疗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4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我院消化科病房和门诊收治90例胃出血患者,治疗组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为48.1 ± 2.0岁;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对照组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37岁~76岁,平均年龄为45.6±2.8岁;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实际拟定.按《中医血证急症诊疗规范分级标准》进行辨别轻度与重度出血类型如下:轻度出血:出血量100~500ml,中度出血:出血量500~1000ml.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中有关便血吐血中的胃热伤络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8年《实用肝脏病杂志》精彩回顾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年《实用肝脏病杂志》在各位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的关心和帮助下,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再创佳绩.根据最新《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的数据,本刊的扩展影响因子(2.086)在消化病学专业期刊排名中名列第二,核心影响因子(1.157)在16本消化病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三,在202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203位.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版)公布的数据,在107种内科学期刊中本刊复合影响因子(1.397)排名第14位,综合影响因子(1.223)排名在第12位.为此,感谢所有为本刊做出贡献的编者、作者、读者以及幕后支持我们的专家学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