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型甲状腺癌喉返神经入喉处受侵特点及外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入喉处受侵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8月至 2018年8月甲状腺癌侵犯RLN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LN受侵部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4例入喉处受侵为A组,其他部位受侵16例为B组。对两组的手术学指标、术后并发症和短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相比手术时间、出血量、多发病灶比率、粘连浸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情况比较:A组较B组肿瘤小( t=-3.614, P=0.001),淋巴结转移率低( χ2=5.593, P=0.018),微小癌比率高( χ2=4.051, P=0.044)。而术后1、6、12、24个月声音嘶哑及喉镜声带异常发生率及术后6、12、24个月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甲状腺癌RLN入喉处受侵,肿瘤直径相对较小,微小癌比率高,淋巴结转移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海德堡三角清扫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中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海德堡三角清扫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胰腺癌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间沧州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84例行胰头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清扫范围分为对照组( 45例)和海德堡组( 39例),其中对照组为常规淋巴结清扫,海德堡组为常规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清扫海德堡三角区域内的所有血管、淋巴组织和神经组织。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淋巴瘘、出血及胃排空障碍)及术后病理参数(手术切缘、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结果:与对照组比,海德堡组手术时间长[(334.85±24.95) min比(305.09±24.54 min )],淋巴瘘发生率高(15.4%比2.2%),手术切缘>1 mm比率高(76.9%比53.3% ),淋巴结清扫总数多[(11.31±2.46)枚比(9.49±2.28)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胰瘘和胆瘘发生率、出血、胃排空障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PD术中清扫海德堡三角区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可提高手术的R 0切除率及清扫更多淋巴结,降低胰腺癌局部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前白蛋白-球蛋白评分与骨骼肌指数的联合指标CAS分级对胰腺癌患者术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白蛋白-球蛋白评分(AGS)与骨骼肌指数(SMI)的联合指标CAS分级对胰腺癌患者术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65例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184例)和验证组(81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既往代谢疾病史,术前7 d内AGS、SMI、CAS分级,术前上腹部CT影像学特征,有无脉管和神经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将AGS 0级患者纳入低AGS组(48例),将AGS1、2级患者纳入高AGS组(136例)。使用X-tile软件计算SMI的最佳截断值,将男性SMI>42.6 cm 2/m 2或女性SMI>37.8 cm 2/m 2患者纳入高SMI组(125例),男性SMI≤42.6 cm 2/m 2或女性SMI≤37.8 cm 2/m 2患者纳入低SMI组(59例)。将AGS 0级且男性SMI>42.6 cm 2/m 2或女性SMI>37.8 cm 2/m 2患者纳入CAS1级组(32例),将AGS1、2级且男性SMI≤42.6 cm 2/m 2或女性SMI≤37.8 cm 2/m 2患者纳入CAS3级组(43例),其余患者纳入CAS2级组(109例)。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分析AGS各组、SMI各组及CAS各组与胰腺癌术后总生存期的关系,Log-Rank检验评估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GS、SMI及CAS预测胰腺癌术后生存期的效能。 结果:与高AGS组比较,低AGS组SMI值更高([46.17±9.63)cm 2/m 2比(44.11±7.43)cm 2/m 2],16例(33.3%)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低于高AGS组的66例(48.5%)。低AGS组死亡率为50.0%(24/48),低于高AGS组的70.6%(96/136);中位数总生存期为22.08(16.87~29.62)个月,高于高AGS组的13.1(8.84~18.82)个月。与低SMI组比较,高SMI组代谢疾病病史患者比率更低(26.4%比44.1%)。低SMI组死亡率为78.0%(46/59),高于高SMI组的58.4%(73/125);中位数总生存期为12.97(9.37~18.20)个月,显著低于高SMI组的16.20(10.7~24.12)个月。CAS 1、2、3级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1例(34.4%)、48例(44.0%)、27例(62.8%),死亡率分别为34.3%(11/32)、67.9%(74/109)、79.1%(34/43),总生存期分别为25.55(19.49~30.07)、14.10(10.22~19.14)、12.5(8.53~18)个月。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K-M生存曲线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中,低AGS组患者总生存期较高AGS组患者更长;高SMI组患者总生存期较低SMI组更长;CAS1级组患者总生存期最长,而CAS3级组患者总生存期最短。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组CAS分级的AUC值为0.649,高于AGS分级的0.588和SMI分组的0.593;验证组CAS分级的AUC值为0.644,高于AGS分级的0.587和SMI分组的0.577。 结论:CAS分级可有效判断胰腺癌患者术后的预后,CAS等级越高,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24例下咽癌患者甲状腺受侵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下咽癌侵袭甲状腺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探讨其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初治的124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22例,女性2例,年龄36~78岁。采集资料包括:肿瘤部位、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甲状腺受侵情况、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手术术式等。根据甲状腺是否受侵及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分组。随访入组患者的生存状态及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124例中经病理证实12例患者有甲状腺受侵,5例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不同肿瘤原发部位甲状腺受侵的比例为:梨状窝8.16%(8/98),咽后壁1/18,环后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6, P=0.00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为:梨状窝1.02%(1/98),咽后壁3/18,环后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5, P=0.008)。是否有甲状腺受侵或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烟酒暴露史、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0.65%,3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率为85.48%。3年总死亡人数为24例,其中甲状腺受侵组4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1例。3年总复发人数18例,均为局部复发,其中甲状腺受侵组4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1例。与是否有甲状腺受侵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间生存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T分期、N分期、病理分期及分化程度组间的3年OS率及R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是否有甲状腺受侵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间钙离子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下咽癌侵及甲状腺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率不高,发生危险度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对其综合评估、正确决策、精确实施治疗,才能在根治肿瘤、预防复发的同时,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4例纳入观察组,将未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6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超声图像特征、淋巴结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和血流信号分级情况,分析超声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皮质增厚检出率、淋巴结长短径比率大于2检出率、淋巴结边界模糊检出率、淋巴结内钙化灶检出率分别为55.9%(19/34)、58.8%(20/34)、61.8%(21/34)、52.9%(18/34),均高于对照组的11.5%(3/26)、26.9%(7/26)、19.2%(5/26)、7.7%(2/26)(χ 2=12.48、6.06、10.85、13.57,均 P < 0.05);观察组周边型血流分布情况比率高于对照组,其门型血流分布情况比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观察组2级血流信号所占比率低于对照组,其3级血流信号所占比率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8.2%(30/34),特异度为73.1%(19/26),误诊率为26.9%(7/26),漏诊率为11.8%(4/34)。 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为理想,其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策略30年变迁:单中心289例治疗体会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于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手术指征、清扫区域和处理原则,东西方国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回溯单中心LLND策略的30年变迁和分析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旨在为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合理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990—2019年30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加LLND的2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将患者分为3个组,其中1990—1999年组89例,2000—2009年组92例,2010—2019年组108例。观察指标:(1)患者基线资料;(2)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LLND情况;(4)术后生存情况以及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结果:289例LLND手术患者占同期4 542例直肠癌患者的6.3%,3个时间段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除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溃疡型肿瘤以及新辅助放化疗者的比例逐年代增加;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腹腔镜手术占比和单侧LLND比率逐年代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逐年代降低。289例患者共完成483次侧方清扫,其中单侧清扫组95例,双侧清扫组194例;侧方淋巴结转移率24.6%(71/289)。3组LLND同期占比逐年代降低[9.9%(89/898)比8.0%(92/1 154)比4.3%(108/2 490),χ 2=40.159, P<0.001]。髂内及闭孔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逐年代增加(2比3比3, P<0.001),但髂总及髂外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则明显减少(4比3比2, P=0.014)。71例(24.6%)患者侧方淋巴结阳性,2010—2019年组侧方淋巴结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个年代组[37.0%(40/108)比16.9%(15/89)和17.4%(16/92), P=0.001]。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显著劣于阴性患者(均 P<0.001)。在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单纯髂内动脉淋巴结转移单纯闭孔动脉淋巴结转移和髂外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0.9%、27.2%和0( 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16.0%和0( 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髂外或髂总区域转移是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总体生存(HR=1.649,95% CI:1.087~2.501)和无瘤生存(HR=1.714,95% CI:1.173~2.50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不同年代组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OS和D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近10年直肠癌LLND比例较前显著下降,但由于通过术前影像检查富集于可疑侧方淋巴结转移病例,侧方淋巴结清扫阳性率却显著升高,总体预后亦未受影响。髂内动脉和闭孔动脉淋巴结可视为区域淋巴结,经LLND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对可疑髂外动脉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LLND的意义有待商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氧诱导因子1α、溴结构域蛋白4对乳腺癌低氧微环境自噬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溴结构域蛋白4(BRD4)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研究低氧调控下乳腺癌细胞HIF-1α、BRD4及自噬水平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25例乳腺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HIF-1α、BRD4、Beclin1、LC3B、p6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低氧(1%O 2)刺激MCF-10A、MCF-7及MDA-MB-231细胞,24 h后检测低氧对细胞HIF-1α、BRD4、Beclin1、LC3B、p62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HIF-1α、BRD4、Beclin1、LC3B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高表达比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而p62蛋白的高表达比率(42.4%, 53/125)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70.0%, 35/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乳腺癌组织中组织学分级越高,HIF-1α、BRD4、Beclin1、LC3B高表达率越高( P<0.05)。淋巴结转移、存在脉管瘤栓者常伴有HIF-1α、Beclin1高表达( P<0.05)。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组的HIF-1α、BRD4、Beclin1、LC3B高表达比率较ER/PR阳性组增高( P<0.05)。HIF-1α高表达与HER2阳性有关( P<0.05)。HIF-1α、BRD4、Beclin1、LC3B两两之间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低氧刺激24 h后乳腺癌细胞的HIF-1α、BRD4、Beclin1、LC3B蛋白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 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低氧现象并诱导自噬。HIF-1α与BRD4表达存在正相关,提示BRD4参与了乳腺癌低氧微环境对自噬的调控。乳腺癌HIF-1α、BRD4及自噬的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结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放射性碘难治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和累积碘治疗量增加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初次接受手术及碘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分析RAIR-DTC和累积碘治疗量增加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650例患者,男217例(33.4%),女433例(66.6%),年龄45(34,53)岁,>55岁患者123例(18.9%),存在淋巴结外侵犯171例(26.3%),发生远处转移18例(2.8%),淋巴结转移比率0.22(0.11,0.33)。20例(3.1%)患者累积碘治疗量>400 mCi,19例(2.9%)患者出现RAIR-DT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外侵犯( OR=19.833,95% CI:6.057~73.325, P<0.001)是累积碘治疗量增加的相关因素;年龄>55岁( OR=3.322,95% CI:1.136~9.466, P=0.024)、远处转移( OR=10.059,95% CI:2.508~38.888, P<0.001)、淋巴结外侵犯( OR=5.278,95% CI:1.707~19.813, P=0.006)和淋巴结转移比率( OR=34.724,95% CI:2.749~384.575, P=0.004)是RAIR-DTC的相关因素。 结论:淋巴结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比率均是RAIR-DTC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上应关注不同淋巴结转移特点对RAIR-DTC发生和累积碘治疗剂量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循环肿瘤细胞在尿路上皮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尿路上皮癌的病理浸润程度及复发转移等的关系,探讨CTC检测在膀胱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就诊的142例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病例组,按肿瘤浸润程度将膀胱癌组分为非肌层浸润组(49例)和肌层浸润组(93例)。另选取同期入院的52例泌尿系统良性病变患者设为良性组以及56例非泌尿系统疾病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了静脉抗凝血3.2 ml,采用阴性富集法,即单抗CD45包裹的磁珠捕获去除白细胞而获得CTC,再用染色体8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和计数CTC,CD45-/DAPI+/CEP8>2的细胞为CTC。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CTC≥2个/3.2 ml为阈值,膀胱癌组、良性组及对照组的CTC阳性率分别为70.42%(100/142)、28.85%(15/52)和8.9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496, P<0.001)。非肌层浸润组和肌层浸润组CTC个数(2个/3.2 ml,4个/3.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 863.5, P=0.011),在肌层浸润组中CTC≥5个/3.2 ml的比例为40.86%(38/93),明显高于非肌层浸润组的18.37%(9/49)(χ 2=7.330, P=0.007)。6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患者膀胱镜随访,发现CTC≥5个/3.2 ml的患者复发转移率高达47.62%(10/21),显著高于CTC<5个/3.2 ml的患者的11.36%(5/44)(χ 2=10.530, P=0.001)。在59例膀胱根治术患者中,按CTC阴性、阳性或是CTC个数≥5个/3.2 ml分组,肿瘤直径>3 cm比率、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阳性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CTC≥5个/3.2 ml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59.10%(13/22)明显高于CTC<5个/3.2 ml的患者[20.0%(6/30),χ 2=8.364, P=0.004]。 结论: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加深,CTC计数也增加;当CTC计数≥5个/3.2 ml时,肿瘤的复发转移明显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与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近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术前诊断为0~ⅢB期食管鳞癌、可行微创手术切除的患者,排除≥75岁、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前有严重合并症存在麻醉和(或)手术禁忌者、既往有开胸或开腹手术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以及拒绝入组患者研究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腔镜手术组和机器人手术组,分别行胸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近期结局。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随访失效事件为食管癌复发。应用Kaplan-Meier法估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剔除入组后发现不符合标准、检测记录不全以及错误的治疗分组患者后,共有192例食管癌患者最终纳入本研究,男性144例,女性48例,年龄(61.9±8.6)岁。其中,机器人手术组94例,男性72例,女性22例,年龄(61.3±8.2)岁;腔镜手术组98例,男性72例,女性26例,年龄(62.4±9.1)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手术组和腔镜手术组各有1例因肿瘤广泛胸膜腔转移而放弃手术,各有1例需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9%(92/94)和98.0%(96/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2, P=0.996)。顺利完成手术的92例机器人手术组和96例腔镜手术组患者中,机器人手术组清扫淋巴结数量高于腔镜手术组[(29.2±12.5)枚比(22.8±13.3)枚, t=3.433, P=0.001],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R 0切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术后置胸管时间、再次入住重症监护室比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21(3~57)个月,机器人手术组和腔镜手术组分别有3例和4例失访,2例和3例死于其他疾病。共有39例复发,其中机器人手术组有14例复发,1年、3年的累计无复发生存率为92.4%和87.6%,复发时间中位数为15(9~42)个月;腔镜手术组有25例复发,1年、3年的累计无复发生存率为81.7%和67.9%,复发时间中位数为9(3~42)个月。两组之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93, P=0.041)。 结论: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在食管癌根治术方面具有较好的肿瘤学效果和手术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