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深部肌肉刺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ESWT)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双盲法检测患者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VAS[(1.34±0.31)分]、ODI[(1.7±1.3)分]、ADL评分[(77.38±5.21)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改善更为显著( P<0.05)。 结论: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DMS能明显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部疼痛,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监测在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在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在电极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全身麻醉下双侧丘脑底核(STN)DBS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简称全麻组),以及同期接受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相联合的双侧STN-DBS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简称局麻+全麻组)的临床资料。全麻组患者术中选择双侧口轮匝肌、大小鱼际肌和踇短屈肌,记录CMAP的引出情况。局麻+全麻组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给予术中电刺激,并记录出现锥体束反应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刺激电压阈值、术后CT与术前MRI影像融合结果显示的电极位置,以及与术前(药物关期)相比,两组术后开机3个月(药物关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结果:全麻组与局麻+全麻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性别比例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1)30例全麻组患者给予术中电刺激时均记录到典型的CMAP。(2)全麻组3组肌肉CMAP引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轮匝肌最高(60/60),其次是大小鱼际肌(35/60),踇短屈肌未记录到CMAP。(3)全麻组中3例患者、局麻+全麻组中4例患者进行了电极位置的调整;两组中未做电极位置调整的患者相比较,电压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两组患者术后CT与术前MRI的融合结果显示电极位置良好,全麻组双侧副反应触点外缘距内囊内缘的距离与局麻+全麻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UPDRS-Ⅲ评分改善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麻DBS中电刺激时记录CMAP是一项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技术;其中面部及上肢的CMAP更容易被记录到;电压阈值的大小能够为电极与内囊相对距离的判断及术中电极位置的调整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全麻下电极植入的精准度,避免锥体束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家系3例PKAN患者DBS术后疗效异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KAN)术后疗效异质性的原因。方法:选择自2021年5月至8月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双侧丘脑底核(STN)-DBS的一家系3例PKAN患者进行研究,该3例患者具有相同 PANK2基因突变。对3例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表型以及DBS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Burke 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估量表(BFMDRS)评分、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3例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异质性:病例1发病年龄最晚,病程最短,主要表现为全身异常活动,强迫体位,无明显肢体变形,术前表面肌电图提示不自主肌肉收缩强度最小,以交替收缩放电活动模式为特征的不自主运动为主;病例2和病例3的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病情渐进性加重,表现为下肢跛行,肢体不自主扭转(病例3同时还有明显的肢体变形),术前表面肌电图提示不自主肌肉收缩强度大,以协同收缩放电活动模式为特征的扭转痉挛性肌张力障碍为主。DBS术后3例患者的BFMDRS评分、表面肌电图结果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也存在明显异质性,其中病例1~3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BFMDR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8.1%、60.5%、43.2%,表面肌电图改善率分别为82.36%、63.79%、72.25%。结论:PKAN具有复杂的临床表型异质性,且是DBS术后疗效异质性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肌张力障碍基因分型及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肌肉持续性或间歇性不自主收缩引起肢体扭曲、重复动作或异常姿势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因素在肌张力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方案选择主要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出现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综述了不同基因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DBS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探索DBS在肌张力障碍中的有效性,以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eige综合征的神经调控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Meige综合征(Meige syndrome,MS)是一种颅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发病年龄通常为40~7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数患者从眼睑痉挛开始逐渐累及口、下颌的肌肉,累及咽喉肌和呼吸肌时可导致构音障碍、呼吸困难;少数患者伴有颈部、躯干部位肌肉痉挛性肌张力障碍;上述症状在受风吹、日光刺激时加重,晨起较轻,有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症状会暂时性缓解;另外部分患者可合并精神心理问题 [1,2,3,4]。迄今为止,MS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精神心理、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组胺药物等)、创伤及口腔操作等因素导致的脑内神经介质的平衡失调有关 [2,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罗库溴铵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肌肉阻滞效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非PD患者罗库溴铵的神经肌肉阻滞效应.方法 纳入年龄 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PD患者(PD组)31 例和行面神经减压的非PD患者(non-PD组)24 例为研究对象.麻醉诱导单次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采用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监测肌松,记录罗库溴铵体内作用时间(the duration of 90%recovery of TOF,DURTOF 90%)、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和术毕 2 h内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non-PD组比较,PD组DURTOF 90%和临床作用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的罗库溴铵DURTOF 90%与病程相关,病程越长,DURTOF 90%越长.2 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PD患者应用罗库溴铵的DURTOF 90%和临床作用时间明显延长,且DURTOF 90%与病程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为显著特征,其患病率预计将在未来三十年内增加一倍.随着药物治疗的弊端逐渐显现,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一种新型辅助疗法受到广泛关注.MRI可在活体状态下无创地提供脑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信息,对评估DBS治疗PD后的效果及指导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就结构MRI(structural MRI,sMR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RI,BOLD-f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多模态MRI技术在DBS治疗P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协助临床选择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正确评估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脑深部电刺激在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大脑内植入电极,对特定的神经核团或环路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症状.DBS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原理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和输出,该疗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用量.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类以异常的肌肉活动或运动功能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原发性震颤、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我们团队通过采用不同的神经核团或环路选择合适的刺激靶点,如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部和丘脑腹中间核,基底核等,针对不同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开展DBS治疗,取得了良好手术效果和远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针灸结合深部肌肉刺激对颈肩痛患者疼痛程度、炎症状态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探讨针灸与深部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ion,DMS)对颈肩痛患者疗效及疼痛程度、炎症状态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颈肩痛患者85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DMS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颈椎功能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血清疼痛因子[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基底、左椎、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对照组[78.57%(33/42)](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NDI评分,血清5-HT、PGE2、IL-1β、IL-10、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Constant-Murley、BI评分,基底、左椎、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MS辅助针灸能改善颈肩痛患者椎动脉血流,抑制炎症反应,控制血清疼痛因子表达,减轻颈肩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震颤、肌肉僵住、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以5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群[1].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对核团进行慢性刺激,调节引起症状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改善病人的症状,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2].我科2014年12月~2017年2月采用DBS术治疗PD患者13例,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