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深部肌肉刺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ESWT)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双盲法检测患者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VAS[(1.34±0.31)分]、ODI[(1.7±1.3)分]、ADL评分[(77.38±5.21)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改善更为显著( P<0.05)。 结论: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DMS能明显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部疼痛,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ST)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低、中能量的体外冲击波间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非钙化性ST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低能量组21例和中能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疾病健康宣教和物理因子治疗,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应强度的发散式ESWT治疗,低能量组ESWT强度为50~65 mJ、中能量组ESWT强度为75~90 mJ,ESWT治疗均为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分别对3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亦显著优于组内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 P<0.05)。VAS和UCLA评分的最佳得分为中能量组随访时的(1.95±0.74)分和(30.81±1.78)分。 结论:发散式ESWT可有效地缓解非钙化性ST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而低能量与中能量的ESWT对非钙化性ST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106例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SWT组、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3组患者均积极配合家庭康复锻炼,rESW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组则辅以系统运动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控制训练及肌腱拉伸训练等),常规理疗组则辅以痛点超激光及低周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3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CMS、SF-36各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运动组CMS疼痛评分、总分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 P<0.05);rESWT组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范围、肌力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3.9±2.1)分、(16.6±3.0)分、(34.1±5.1)分、(23.4±6.8)分及(87.9±6.8)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 P<0.05)。运动组SF-36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 P<0.05);rESWT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精神健康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87.5±15.2)分、(83.2±11.2)分、(80.9±9.7)分、(82.9±8.6)分及(85.9±7.6)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 结论:rESWT对SIS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与运动康复疗法及常规物理疗法比较,SIS患者经rESWT治疗1个月后其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能获得更显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ESWT)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82例,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CMS)、关节活动度(ROM)、疗效评定、不良反应和生存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和继发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治疗后常规康复组和常规康复联合ESWT组老年患者VAS评分、CMS评分、ROM、治疗效果和生存分析均有改善(均 P<0.05),且在近期(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疗效比较中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优于单独常规康复治疗( P<0.05),在远期效果(治疗后2、4、6个月)比较中两种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原发性肩关节周围炎老年患者,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降低VAS评分和改善肩关节功能(CMS评分和ROM)方面均较常规康复组有优势(均 P<0.05)。对于继发性肩关节周围炎老年患者,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在降低VAS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P<0.05),而在改善功能方面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常规康复联合ESWT治疗老年人肩关节周围炎能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活动度,安全性较好,但长期疗效和常规康复治疗比较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SFGS)、面神经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指数(FDI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健患侧面部温差(额温差、颧温差、口温差)对疗效进行评估.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亦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FGS、FDIP、FDIS、HAMA评分、面部两侧温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SFGS、FDIP评分均增加(均P<0.05),FDIS评分、HAMA评分减少(均P<0.05),患侧面部额温差、口温差减少(均P<0.05),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均增加(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SFGS、FDIP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FGS、FDIP评分增加,FDIS评分降低,颧温差、口温差减少,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增加(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更佳,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在神经肌肉损伤疾患中的应用打开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能流密度下中等能量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的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分析不同能流密度下中等能量发散式冲击波对跖筋膜炎的短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0月经中等能量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的213例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0.12mJ/mm2治疗者73例(A组);0.14 mJ/mm2治疗者71例(B组);0.16 mJ/mm2治疗者69例(C组).评价指标为治疗后第4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AOFAS)踝一后足功能评分较治疗前的变化;通过治疗前后AOFAS评分差值评价组间疗效差异.建立回归模型探究疗效优良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在性别、年龄、单双侧、患病时间及BMI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治疗后无不良反应.三组患者的VAS和AOFAS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组间AOFAS评分的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逻辑回归表明:年龄(OR=0.946,P<0.05)和患足的单双侧(OR=0.102,P<0.05)可能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中等能量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疗效,但能流密度(0.12-0.16mJ/mm2)可能不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冲击波联合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方法:将 8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4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颈椎牵引、口服甲钴胺片,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颈肩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 McGill疼痛问卷(SF-M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 6 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均治疗 4 周,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SF-MPQ、NDI、SF-36 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SF-MPQ评分、NDI 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SF-36 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 SF-MPQ、NDI 及SF-36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80.0%),治疗后 6 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5%)低于对照组(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507、6.275,均P<0.05).结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超声定位下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肩袖损伤(rotator cuff injury,RCI)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为20.7%,老年人更易发病[1].其发病机制与外部撞击和劳损有关,也与肩袖本身的生理病理改变有关,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关节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2].有研究表明,对于中小型撕裂患者,非手术治疗可以作为优先选择[3].本研究将体外冲击波作为治疗手段,在超声精准定位下选用中能量和准确的部位进行治疗.有学者认为,冲击波联合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4].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超声精准定位下发散式冲击波对RCI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探索该病症临床治疗新方法.方法:于2017年1月-2021年6月期间选取在院治疗的59例创伤性脊髓损伤伴肌肉痉挛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包括运动疗法、针灸、推拿在内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巴氯芬治疗,治疗时间均为8周,并分别在治疗前、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及SF-36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6.67%,其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总分和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发散式冲击波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症状,且能充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踝关节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rESWT)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 54 名脑卒中后伴有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 3 组,常规组每日接受抗痉挛药物治疗,rESWT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rESWT,每周接受 1 次治疗,联合组在rESWT组的基础上增加每周 5 次的PNF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为 4 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1、4、7 周给予评估,评估方法采用可视化数字疼痛图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改良阿什沃斯肌张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联合组患者的VAS、MAS、ROM评分和常规组对比显著改善,和单纯rESWT组对比,远期效果更好,功能改善持续时间更长.结论:rESWT联合PNF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踝关节的疼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可用于改善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