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苦微辛"治法在外感病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叶桂提出"轻苦微辛"治法,意指味微苦、微辛,性质轻清药物配伍,可入上焦、中焦调节气机,即强调秉持方药作用的"流动"之性.常用药物如杏仁、白蔻、橘红、桔梗、郁金、枳壳、栀子、淡豆豉等,方剂如栀子豉汤及其变方、三仁汤等.临床可用于温热、湿热类邪气郁痹上焦所致中焦乃至三焦气机不利之外感病,且无伤正之痹,为外感病辨治开拓了思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六维辨证探讨吴鞠通"通下法"在温病急危重症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六维辨证是笔者团队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思路,旨在临床辨证中把握整体,抓住机要,从病期、病位、病势、病因、病性、病理六个维度分辨证态,有助于全面识清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吴鞠通善用"通下法"治疗温病急危重症,强调适时攻下、逐邪外出、截断病势、顾护阴津,对其相关方证的辨证和治疗仍需梳理清楚.文章结合六维辨证分析吴鞠通"通下法"在温病急危重症的临床应用.从病因病性角度,温热主以承气汤类方泄热攻下,湿热主以宣清导浊、化湿通腑;从病期角度,气营血期均可通下以给邪(邪热、瘀热)出路;从病势角度,辨邪正态势、传变态势、邪气趋势而采用纯攻下、攻补兼施等;同时结合病理、病位而兼证兼治,以期为急危重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名中医李惠林从湿温辨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李惠林教授发现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发病过程中常常伴有湿热特征.李教授认为,湿温病理论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在辨证方面,李教授从寒热轻重、口渴与否、舌苔颜色,结合全身症状辨别湿热程度,运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多角度阐明病位,明确疾病性质.治疗上,采用三焦分消、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等多种方法以祛除湿热病邪.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兼有血瘀和食积,李教授在清湿热基础上结合化瘀通络、消食导滞的方法,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诊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伏气温病是一类特殊的温病,与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具有邪气伏藏,因时而发的特点,与中医学伏气温病发病特点相似.从伏气温病理论探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饮酒、暴饮暴食、胆胰自身病变是其主要病因,饮食不节引动伏火,伏火内发,湿热瘀阻,腑气不通,并随发病部位不一、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发为本病.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以定震源、清里热、辨虚实、透伏邪、护津液为主要辨治原则.从伏气温病角度探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以期为中医治疗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温病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践与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体正气亏虚时,伏藏于肺脾,可按伏气温病认识和治疗.湿热疫戾之气可自发于里,也可由外邪引动,并长期停留气分,形成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证.湿热弥漫,可出现心、脑、舌、鼻、耳等上窍被蒙表现.病变过程或后期,根据湿与热的程度,既可伤阴亦可伤阳.涉及脏腑主要是肺、脾、心、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虚、瘀.基本治则是祛邪扶正、透邪外出,并根据湿热轻重及外邪性质确立不同治法和选方用药.例举本病不同阶段常见的发热、咳嗽、疲劳、失眠验案,并分析证治思路及体会以佐前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吴鞠通治呃逆经验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9/23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的著作《温病条辨》中,有六处关于呃逆的记载.对呃逆不仅从中焦脾胃论治,更提出了从上焦肺、下焦肝肾论治的独特治疗原则,并指出了呃逆危候的治禁.病在上焦,轻宣肺痹,用宣痹汤.病在中焦,实热闭塞需通利,用承气汤类方;湿热壅遏需通降,用橘皮竹茹汤加减;寒湿困遏需扶阳抑阴,用附子粳米汤.病在下焦,填补肝肾,用小定风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王庆国治疗皮肌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皮肌炎为一类风湿免疫病,王庆国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在内为脾胃失和,营卫失调,在外复加风湿热之邪乘之而发病.王庆国教授治疗首重病证结合、突出抓主症,以肌痛为主症者按肌痹论治,以肌无力萎缩为主者按痿证论治,皮肤病变方面以温病发斑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范文虎活用化湿治疗湿温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总结浙江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疗湿温病的经验,以期对临床治疗湿温病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范文虎先生的医事资料,筛选出范氏治疗湿温病的医案,进一步分析其治法遣方的特色,从而总结其治疗湿温病的临证经验.[结果]范氏治疗湿温病善用化湿法,其中湿郁于上用清震汤升清渗湿,伏湿类疟用藿朴四逆散理气祛湿,湿热内陷用藿朴五苓散通阳化湿.[结论]范氏治疗湿温病,治法灵活,善用化湿,使湿去热孤,疗效确切,有其自身特色,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孟英承先贤,集大成;《温热经纬》采各家,融寒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王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温热经纬》作为温病学名著,系统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在继承《内经》《伤寒论》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多温病大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集诸家之大成,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加以创新,融合寒温理法于一炉,切合临床实用.全面学习、深刻领会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学科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古代脓毒性休克证治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古代医家治疗脓毒性休克的证治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数据库内文献为主线,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以古代主要医家医案医论为研究对象,系统搜集整理古代医家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结果:最终收集到医案289诊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病因前3位分别是湿热、温热、风热;症状、舌象、脉象前3位分别是发热、烦躁、口渴,腻苔、绛舌、黄苔,数脉、滑脉、弦脉;单味中药、药物分类及常用药对前3位分别为连翘、生地黄、栀子,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栀子、淡豆豉”“石斛、连翘”“连翘、栀子”.结论:脓毒性休克多属于温病范畴,除热邪、毒邪之外,湿邪、风邪是本病致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祛邪化痰为主,并在攻逐邪气的同时,不忘益气养阴,扶正固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