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外感发热的古籍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对外感发热的古籍文献整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古籍文献中外感发热相关的中医护理技术,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 5 版为源数据库,检索外感发热相关条文,建立条文数据库,对外感发热相关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归纳分析,采用Excel 2019 进行药物频数统计、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古籍条文56 条,涉及中医护理技术 13 种治法类别.最常用的治法为涂法(14%)、贴法(14%),涉及药物共有 167味,常用药物有生姜(2.7%)、甘草(2.2%)、芒硝(2.2%)等,药性以寒(42.5%)、温(30.5%)居多,药味以苦(32.4%)、辛(31.7%)居多,归经以肺经(18.5%)居多.根据频数分析结果归纳出 43 味核心药物,核心药物常用组合为防风、羌活;涂法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柴胡、黄芩、桔梗;贴法常用药物组合为葱白、淡豆豉、生姜;搐鼻法常用药物组合为白芷、雄黄;点眼法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冰片、牛黄.结论 在古籍文献中,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护理技术种类丰富,方法多样,贴法和涂法最常用,所用药物以解表药、清热药居多,"寒热并用"是药物组合的重要特点之一.古籍中所记载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遵循着辨证施术、辨证施药的原则,对外感发热患者的辨证施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典名方小陷胸汤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考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小陷胸汤是张仲景所创治疗结胸热实的传世经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未见小陷胸汤关键信息考证,限制了该方的制剂转化.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等古籍数据库和知网等现代数据库,归纳整理关于小陷胸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等.共收集小陷胸汤相关古籍数据874条和现代临床研究606篇.考证显示,历代医家基本沿袭仲景《伤寒论》小陷胸汤之原貌,药物基原、剂量基本稳定.依据考证结果,建议该方煎服剂量与方法为"黄连13.8 g,半夏34.5 g,瓜蒌85 g.煎服方法为加水1200 mL,先放入瓜蒌,煎至600 mL,去滓,再入黄连、半夏,煎至400 mL,去滓,每日分3次温服".古代主治病证显示小陷胸汤善治"结胸证",也可用于治疗痰病、咳嗽、阳明腹实、麻疹等.小陷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五官系统、妇科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但病机不离痰热互结.厘清小陷胸汤的发展脉络以及考证其关键信息,以为临床成方转化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适合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成立研究小组,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及国内外数据库获取乳痈(急性乳腺炎)健康管理的相关证据。采用古籍载录证据质量评价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 2、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手册、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证据等级分级方法(2010版)与JBI证据推荐级别(2010版)对证据进行评价、分级和推荐。初步拟订乳痈(急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结合专家咨询对方案做进一步完善。结果:最终纳入古籍文献326篇,随机对照试验44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系统评价6篇。专家咨询中专家判断系数为0.95,专家熟悉系数为0.88,专家权威系数为0.92。构建的乳痈(急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包括背景知识、具体实施方法2个部分,共5个维度、82条实施策略。结论:乳痈(急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基于循证研究方法和专家咨询法进行构建,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可用于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证候要素理论胸痹心痛服药护理的古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胸痹心痛病古籍文献的整理分析,挖掘疾病的相关中药方剂、方剂所对应的主要证候要素以及服药护理内容。方法:以《中华医典》数据库(第5版)为数据源,检索相关古籍条文,建立数据库,提取相关中药方剂、证候要素及服药护理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及探讨。结果:所纳入的102首方剂中共提取出主要证候要素4个,分别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所对应的服药护理措施具体包括服药温度、时间、频次、送服溶液及食忌等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服药温度主要为温服、热服;服药时间主要为食前、食后、空腹、空心、日午、临卧、不计时候服等;服药频次主要为日二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等;中药送服溶液以酒、粥/米饮、姜汤、橘皮汤、陈皮汤、醋汤等为主;服药食忌主要是忌生葱、猪肉、生冷、菘菜、羊肉等。结论:通过对基于证候要素理论胸痹心痛服药护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可促进服药护理的规范化,提高护理人员的辨证施护能力,为中医临床的服药护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的明清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新安医学古籍中治疗郁证的方药使用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深度剖析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组方的用药思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以及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在线资源中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有关文献,使用Excel提取处方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R语言对处方所使用的中药频次、性味、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处方127首,使用中药共177味,用药总频次1 03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57次)、甘草(46次)、白芍(40次);药物四气以平性和温性为主,其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累计298次;药物五味使用频数较高者为辛、苦、甘3类,辛味药频次475次,占比28.70%,其次是苦味药,频次459次,占比27.73%,甘味药453次,占比27.37%;置信度 > 0.800的药物组合依次为甘草+当归,甘草+当归、白芍,甘草+柴胡,甘草+白术,香附+川芎,当归+白术、甘草,白芍+当归、茯苓,甘草+当归、茯苓,甘草+白术、当归,甘草+柴胡、白芍,甘草+白术、人参,甘草+人参、当归,香附+神曲,人参+黄芪,甘草+黄芪。结论: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方剂药物性味以辛、苦、甘、温为主,调节人体寒热阴阳,缓急调和,宣通气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历代医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中药内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处方,采用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SPSS Statistic 22.0对高频次用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1分析中药间关联程度。结果:纳入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处方143首,涉及中药196味,使用频次较多的有当归、地榆、黄连、牡丹皮、槐花、槐角;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归-牡丹皮具潜在关联,核心药物为当归,核心药对有黄连-黄芩、槐花-黄柏、槐花-荆芥、槐角-茯苓、槐角-侧柏叶、荆芥-枳壳、甘草-白芍。结论:历代医家多用槐角丸、槐花散、地榆散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重视配伍健脾化湿、补益气血及活血化瘀之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古代文献太白穴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太白相关记载,总结其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古籍资料,提取太白主治病证、腧穴配伍等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后,运用Gephi 0.10.1软件及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条文248条,涉及古籍43部,包含单穴应用处方65首,配伍应用处方183首。太白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及传染病,单穴主治病证35种,优势病证为呕吐、热病、痢疾等12种;配伍主治病证47种,优势病证为热病、心痛、便秘等14种。配伍腧穴138个,多为特定穴,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高频配穴为足三里、大都、公孙等。聚类分析得到8类穴位组合,为太白的潜在处方。结论:太白古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以热病、便秘、腹痛等8种病证为主要优势病证,多与足三里、大都、公孙等特定穴相配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法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腰腿痛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腰腿痛方剂的用药特点及其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方书类古籍治疗腰腿痛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和分类进行分析,使用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和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对筛选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取频率最高的药对作为网络药理学分析对象,采用HERB平台构建相应靶点数据库,采用GeneCards数据库预测疾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维恩图取交集靶点,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导入Cytoscape 3.10筛选核心靶点,通过微生信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方剂490首,包含中药202种,总用药频次4 737次,药物四气五味以温、辛、苦为主,归经主要在肝、脾、肾;中药分类以祛风湿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关联性药物以当归-附子-肉桂出现频次最高.59种高频药物共聚为六类.中药关键核心靶点包括TNF、PTGS2、CXCL8、CASP3、MYC、BCL2、RELA、CASP8、IL-18、NFKBIA;GO富集分析结果可知,主要涉及生物过程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等;主要涉及的细胞组分为膜筏、膜微区、膜区、突触前膜的组成部分等;主要涉及的分子功能为蛋白质异二聚等.KEGG富集最显著的通路为RIG-I样受体通路和IL-17通路.结论《中华医典》中治疗腰腿痛处方古籍中治疗腰腿痛的药物具有温、通、补的特点,当归、附子、肉桂作为核心药物对TNF、PTGS2、CXCL8等相关靶点,通过调控RIG-I样受体、IL-17等通路治疗腰腿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古代文献中阴谷穴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整理归纳阴谷穴古籍文献中的相关条文,对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5 版)中收录的1 156 部中医古籍为检索源,依据纳排标准提取阴谷穴相关条文,以该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治疗方法、刺灸法计量及禁忌证为条目,建立相应的数据集并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条文 213 条,涉及西晋至清朝的 53 部古籍,阴谷穴主治病证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单穴主治病证共计 29 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舌纵、淋证、崩漏、阴痿、腹肿、腿痛、鼓胀、妊娠恶阻、体寒热、小便黄;配伍主治病证共计 38 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崩漏、喑哑、积聚、腹痛、鼓胀、阴茎痛、阴痿、霍乱、痫证.配伍腧穴所属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出现频次排名前 5 的常用配穴为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复溜.治疗方法以针刺和艾灸为主,刺激量以"刺四分、灸三壮"最为常用.结论 阴谷穴主治范围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单穴主治病证 29 种,配伍主治病证 38 种.在治疗方法方面,针刺深度以四分为宜,灸法以三壮为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罐诊的古今认识与应用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与罐诊相关的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旨在对罐诊进行综合分析和展望.[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4 个中文文献数据库与 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 4 个英文文献数据库为现代文献检索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古代文献74条,现代文献52篇,系统总结了古代对不同拔出物的初步认识与应用和现代对罐诊的认识与应用.[结论]罐诊的现代应用是基于古代医学理论对拔出物的理解与应用的延续,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司外揣内"的思想.对罐诊的深入研究可能为中医诊疗提供新的视角或扩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