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例晚期肝癌行介入联合靶免转化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晚期肝细胞癌行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自2021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5(3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6例,B级4例;CNLC分期Ⅱb期4例,Ⅲa期6例;ECOGps评分均≤1分;6例合并肝硬化,4例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癌栓6例,无门静脉癌栓者4例;转化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13 cm,治疗前AFP>400 ng/mL者7例,AFP<400 ng/mL者3例;乙肝患者7例,丙肝2例,1例无肝炎;转化治疗方案: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5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5例,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4例、乏力2例、腹泻1例;中位转化时间为4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8.8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4例,PR 3例,SD 3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3例行肝部分切除,7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7例,开腹手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8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术后病理结果pCR3例,pPR有7例,MVI分级M0有8例,M1有2例,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腹水1例,胆漏1例,余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部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行介入等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TP与S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P、SW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CTP、SWI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诊断效能.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出血性转化分型的检出率.结果 经DSA检查,108例患者中有3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7例为HI-1型、10例 HI-2型、6例PH-1型、4例PH-2型.CTP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582,一致性一般;SWI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609,一致性较高;联合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741,一致性较高.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38%、81.69%、80.56%.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78%、80.28%、81.48%.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19%、85.25%、86.73%.联合检查对HI-1型的检出率高于CTP、SWI(P<0.05),CTP、SWI对HI-1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CTP、SWI与联合检查对HI-2型、PH-1型、PH-2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P与SWI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较高,可有效鉴别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分型,能为临床出血性转化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资料,比较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组(n=78)和未出血组(n=122)之间CT梗死区形态参数的差异,在CT图像上提取梗死区域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基于纹理、形态特征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及是否为多发梗死灶等形态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纹理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更好的预测出血性转化,整体效能高于形态特征模型,其中XGBoost和CatBoost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基于CT纹理分析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一站式"CT检查,包括常规CT平扫(NCCT)、CT灌注(CTP)、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AIS的一线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上述检查技术在AIS的诊断、预后预测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近年来,双能量CT的发展为AIS的诊断、治疗决策选择、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优势.本文将就双能量CT成像原理及常用技术、在AIS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老年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经细胞和(或)祖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MDS发病率为(4~5)/10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诊断年龄为73~76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1年诊断标准,在2004年至2007年对中国上海地区约390万人的调查中发现,MDS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其中约1/3的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53%的患者因血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出血或合并症而死亡.老年MDS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体质较弱,无论是治疗选择、疾病转归都有其特点.老年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稍高于年轻患者,而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年轻患者明显增高.此外,老年MDS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更多,平均每例患者可发生1.8个基因突变,其中以ASXL1、TET2、SF3B1、STAG2、SRSF2和TP53突变更多见;而年轻患者的突变数量为平均每例患者发生1.2个基因突变,且以U2AF1、ASXL1和RUNX1突变较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MDS唯一的根治疗法,年轻患者可行清髓性移植,但老年患者只能行减低剂量预处理(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RIC)的allo-HSCT治疗.老年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差异很大,由年龄(>70岁)、脆弱指数、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IPSS)分组等组成的MDS综合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MDS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和治疗不良反应.本共识根据国内外老年MDS研究的最新循证证据,经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后制定,旨在规范中国老年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低灌注强度比值的侧支循环对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预后预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以急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侧支循环标准,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在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晚期时间窗(6~24 h)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侧支循环评分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分级系统评估(侧支循环良好:3~4级;侧支循环不良:0~2级).HIR为脑血流达峰时间(time-to-maximum,Tmax)>10 s体积与Tmax>6 s体积的比值.3个月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预后良好:0~2分;预后不良:3~6分).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IR与侧支循环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侧支循环良好组(n=90)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n=70)的HIR值较高(0.45±0.07 vs.0.30±0.08;P<0.001)、出血转化率较高(44.43%vs.20.00%;P=0.003)、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率较高(45.71%vs.23.33%;P=0.003)及预后良好率较低(44.29%vs.67.78%;P=0.03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IR值与ASITN分级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预后良好组:r=-0.856;P<0.001;预后不良组:r=-0.888;P<0.001);HIR值与3个月mRS评分具有良好的正相关(r=0.7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R[OR(95%CI):0.629(0.421~1.418);P=0.041]为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EVT治疗后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ASITN分级与HIR预测晚期时间窗急性卒中预后的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837 vs.0.887;Z=1.696,P=0.090).结论 基于HIR的侧支循环评估可准确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为临床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本综述就高压氧(HBO)在SAH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基础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推动HBO对SAH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压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TTM)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2例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1~5 d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6)和对照组( n=46)。观察组患者行ICP实时监测联合TTM(使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 ℃)等多模态监测的神经重症综合治疗管理,对照组患者行单纯ICP实时监测,2组患者ICP监测时间均为5~7 d,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并依据ICP的实时变化趋势采取阶梯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同时间ICP、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监测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ICP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第1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ICP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寒战、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较高,血压不稳、脑心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脑疝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低、细化型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较高,预后良好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脑出血转化、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P监测联合TTM能降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早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比较不同地域ACS患者PCI术后的二级预防依从性和长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 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 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 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 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 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 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 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重度脑白质疏松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头颅CT检查结果,应用Van Swieten量表(vSS)评分判断患者脑白质疏松的程度。根据治疗后24 h内复查头颅CT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44例患者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23例(15.97%),未发生出血转化121例(84.03%);出院后90 d预后不良61例(42.36%),预后良好83例(57.64%)。与非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患者的中、重度脑白质疏松者所占比例,D-二聚体水平、尿比重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脑白质疏松( OR=0.281, 95%CI:0.105~0.753, P=0.012)、D-二聚体( OR=1.654, 95%CI:1.100~2.489, P=0.016)是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血转化者所占比例,治疗前随机血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二聚体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尿糖阳性者所占比例均较高,TOAST病因学分型分布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 OR=1.395, 95%CI:1.213~1.605, P=0.000)及白细胞计数( OR=1.292, 95%CI:1.040~1.606, P=0.02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疏松、D-二聚体较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易发生出血转化。基线NIHSS评分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易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