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结香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滇结香花的化学成分.方法:滇结香花以70%乙醇提取,并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化合物结构经波谱数据和相关文献鉴定.结果:从滇结香花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素(1)、罗汉松脂素(2)、(S)-(-)-N-苯甲酰苯丙氨醇(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银锻苷(6)、去甲基丁香色原酮(7)、伞形花内酯(8)、结香酸(9)、结香苷C(10)、gardenrd A(11)、水杨酸(12).结论: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光周期下馥郁滇丁香‘香妃’的成花反应以及花芽分化进程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馥郁滇丁香品种‘香妃’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设置不同的光周期及采用迁光法对其进行处理,探讨不同光周期下馥郁滇丁香‘香妃’的成花反应,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花芽分化进程,以期为馥郁滇丁香‘香妃’的花期调控及商品化盆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馥郁滇丁香‘香妃’属于质性或专性短日照植物,临界日长约为14 h,适宜成花的日照长度为10~12 h,限界性诱导光周期为30 d短日照.(2)在诱导光周期下,花芽形态分化包括未分化期、总苞原基分化期、花序或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被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及雌蕊原基分化期.在诱导光周期下处理16d后,植株全部完成了成花转变;处理30 d后,所有植株的花芽分化处于花被原基发育形成期,并且成花决定达到稳定状态,移入非诱导光周期下不会发生成花逆转.(3)在4h暗中断的非诱导光周期下,所有植株的芽一直处于营养生长的未分化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丛数量分类及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加深对喀斯特顶极群落植物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分布的认识可以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地形、土壤和物种组成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对该群落进行群丛分类,并分析各群丛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可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群丛Ⅰ:长序厚壳桂+板子皮+香叶树群丛(Ass.Cryptocarya microcarpa+Itoa orientalis+Lindera communis),群丛Ⅱ:长序厚壳桂+灰岩棒柄花+罗伞群丛(Ass.Cryptocarya microcarpa+Cleidion bracteosum+Brassaiopsis glomerulata),群丛Ⅲ:圆果化香树+密花树+齿叶黄皮群丛(Ass.Platycarya longipes+Rapanea neriifolia+Clausena dunniana),群丛Ⅳ:圆果化香树+滇丁香+齿叶黄皮群丛(Ass.Platycarya longipes+Luculia intermedia+Clausena dunniana),群丛Ⅴ:长序厚壳桂+罗伞+伞花木群丛(Ass.Cryptocarya microcarpa+Brassaiopsis glomerulata+Eurycorymbus cavaleriei),群丛Ⅵ:小叶梨树+长管越南茜+圆果化香树群丛(Ass.Boniodendron minus+Rubovietnamia aristate+Platycarya longipes).除群丛Ⅰ外,各群丛总体的多样性指数较高.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群丛Ⅵ >群丛Ⅴ> 群丛Ⅳ> 群丛Ⅲ> 群丛Ⅱ> 群丛Ⅰ,而丰富度则为群丛Ⅵ> 群丛Ⅳ> 群丛Ⅴ> 群丛Ⅰ> 群丛Ⅲ> 群丛Ⅱ,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群丛最高.中土坡部位群丛稳定性最高,洼地群丛稳定性最低.海拔在群落结构及组成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影响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萌生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萌生更新是植物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阐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物的萌生特征,基于木论25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木本植物萌生更新数量特征、不同生活型植物萌生能力的差异、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和萌生能力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具有萌生现象的木本植物共有197种,隶属59个科137个属,分别占样地植物科属种的86.8%、93.7%、91.3%.萌生现象在样地内各物种中普遍存在,滇丁香、长管越南茜、火棘、香叶树等物种的萌生能力较强.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的萌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常绿树种的萌生能力显著高于落叶树种(P<0.001).萌生物种丰富度比例及萌生物种个体比例都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萌生能力与土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凹凸度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萌生物种丰富度比例还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而萌生物种个体比例与岩石出露率和土壤坡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作为喀斯特森林群落更新中一种占优势的更新方式,萌生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存在一定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茜草科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传粉精确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因素控制的花型多态性现象,其适应意义在于提高不同花型间传粉精确性,从而促进异交.为检验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是如何促进异交并确定有效传粉者的类型,实验统计自然种群中长、短柱型的植株数量,测量花部特征,统计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的型间花粉落置的数量和比例,比较型内、型间花粉的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比较不同人工授粉处理结实情况,观察传粉昆虫类型并测量虫体特征.结果 表明(1)滇丁香自然居群中长、短柱型植株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长柱型的筒深、简直径、开口直径、雄蕊长和柱头长均显著小于短柱型,而长柱型的叶片长和宽、雌蕊长、花药体积、花粉粒体积、柱头厚均显著大于短柱型.(2)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型间花粉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型内花粉的比例.(3)型间授粉的花粉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均大于型内授粉和混合授粉.(4)型间授粉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型内授粉的结实率,型内授粉具有一定的结实.(5)夜行性长喙条背天蛾(Cechenena lineosa)是滇丁香的有效传粉者,其吻长和滇丁香的花筒深相适应.本研究表明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主要是通过与其花部特征相匹配的长喙天蛾实现有效的传粉,通过促进型间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而有利于型间授粉结实,提高传粉精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藏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藏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数据挖掘方式,检索270部藏医文献医籍中记载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方剂,建立组方数据库,采用Excel 2017、R语言统计分析药物性味、五源、归经、使用频次、剂量,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418首藏药、316味单味药,累计频次4757次,其中频次≥103次者有诃子、甘青乌头、红花、骨碎补、天竺黄、麝香、川滇小檗、渣驯膏、牛黄、水柏枝等,均以清热解毒为主;诃子、红花、天竺黄、蔷薇等药物平均剂量,以及麝香、丁香、草果、兔耳草等药物最小剂量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致.相关药物主要药性为凉、温,主要药味为苦、甘、涩、辛;五源中风性、水性药物相对较多,主入小肠、胃、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1个组合,以草果、白豆蔻、肉豆蔻、丁香为主,均有助消化活性,可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对胃、 肠道、 肾有保暖作用.聚类分析共得到7类证型组方.结论 本研究可为临床防治和研究过敏性紫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滇产白术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滇产白术的化学成分.方法:滇产白术水提物以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得到单体,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滇产白术中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苍术酮(1)、白术内酯Ⅰ(2)、白术内酯Ⅱ(3)、白术内酯Ⅲ(4)、白术内酰胺(5)、苍术素(6)、苍术素醇(7)、β-桉叶醇(8)、杜松脑(9)、大戟醇乙酸酯(10)、蒲公英赛醇(11)、蒲公英萜醇乙酸酯(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3,3′,4-O-三甲基鞣花酸(15)、7-羟基香豆素(16)、东莨菪内酯(17)、七叶亭(18)、芹菜素(19)、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20)、芫花素(21)、木犀草素(22)、木犀草苷(23)、咖啡酸(24)、阿魏酸(25)、紫丁香苷(26)、5-羟甲基-2-呋喃甲醛(27)、5-羟甲基-2-二甲氧基甲基呋喃(28).结论:其中,化合物6、7、10、11、15、18、20、21、23、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