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在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矫正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共收治27例手部烧、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共累及36个关节部位,男12例,女15例,年龄10个月至12.5岁,平均2.8岁。首先根据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挛缩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以此制定治疗方案。对轻、中度畸形,设计连续Z形皮瓣松解挛缩畸形,瘢痕减容后转移皮瓣关闭创面;对重度畸形,在连续Z形皮瓣彻底松解、瘢痕减容后转移皮瓣覆盖创面,残余创面行游离植皮。术后对患儿手部功能和外观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7例患儿手部36个关节部位中,轻度畸形12个,中度15个,重度9个,轻、中度畸形均未予游离植皮,重度畸形选择性地减少了植皮量,所有挛缩关节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术后随访0.8~2.0年,均未再出现挛缩畸形,轻、中度患儿手部关节功能正常,皮瓣颜色、质地接近周围正常皮肤;重度患儿仅植皮部位有少量色素沉着。1例12.5岁的患儿因存活皮片弹性差、紧张感明显,在2年后再次行手术松解治疗,术后手指紧张感消失,效果满意。结论: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可最大程度地保留瘢痕表面的皮肤,减少植量皮,为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术后远期效果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面部急性外伤临床分析及整形美容技术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整形美容技术用于修复儿童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面部急性外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整形美容治疗,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采用瘢痕美容评估及评级量表(SCAR)评价瘢痕情况,调查患儿家长对瘢痕的满意度。分析患儿的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特点。采用GraphPad Prism 8.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患儿家长对瘢痕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面部外伤患儿338例(364处),男223例,女115例,年龄1~14岁,平均4.5岁。其中磕伤307例,锐器割伤14例,车祸伤13例,狗咬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累及多个解剖区域,其中额部(174例)最多,所有创面均采用整形美容技术成功修复。术后3、6、12个月瘢痕SCAR评分分别为(2.9±1.0)分、(1.9±0.7)分、(1.8±0.8)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12个月家长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4±0.7)分、(7.9±0.7)分、(8.2±0.8)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创口受累区域是否多发及预后瘢痕的宽度是影响患儿家长对瘢痕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结论:儿童面部急性外伤多由钝物磕伤引起,额部好发。根据创面特点采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儿童面部急性外伤,可以实现伤口最佳愈合,改善瘢痕预后,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患儿瘢痕硬化的长期监测与远期结果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瘢痕增生会严重影响烧伤患儿的功能和外观,早期预测瘢痕的远期结果是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随访的前提条件,然而现有的测量瘢痕的吸附装置Cutometer在评估增生性瘢痕时存在局限性。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机械与工艺工程系机械系统研究所的Bettina Müller 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Longitudinal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long?term outcome of scar stiffness on pediatric patients》。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吸附测量装置Nimble,比较了Nimble与现有瘢痕测量方法的性能,同时量化瘢痕成熟过程中皮肤生物力学特性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该研究团队在1年的时间内使用Cutometer和Nimble这2种吸附装置对11例患儿的瘢痕硬度进行了多次测量,同时应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瘢痕进行评分。结果表明,3种工具均显示瘢痕硬度在伤后3~12个月内呈时间依懒性减轻。其中Nimble[组内相关系数(ICC)=0.99]和Cutometer(ICC=0.97)表现出优异的区分不同人群的能力。伤后12个月,瘢痕POSA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Cutometer测量方法的AUC为0.46,Nimble测量方法的AUC为0.79,提示Nimble似乎能够根据早期的测量结果预测伤后12个月瘢痕的柔韧性。总之,该研究团队认为3种工具均能够量化瘢痕硬度的变化趋势,初步证据表明Nimble最适合于预测与远期瘢痕成熟相关的硬度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康复治疗对烧伤儿童手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因其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等均较差,日常生活中极易受到烧伤等各种意外伤害;但因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烧伤后不仅瘢痕出现早而且增生快,特别是关节部位挛缩严重,所致畸形和功能障碍也更加显著多变。烧伤后的瘢痕和功能障碍又对患儿以后生活、上学、工作造成困扰,使得患儿在生活中易受其他儿童歧视,从而心理受创并产生自闭倾向,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压力。该研究纳入52例手烧伤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及以内开始干预)和晚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以后开始干预),均进行皮肤护理、瘢痕按摩、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压力治疗、佩戴支具、游戏与音乐治疗。结果显示,与康复治疗前比较,早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后手部活动度显著改善(P=0.001),晚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后手部活动度改善情况不明显(P=0.142)。在早期干预组中,38.5%的患儿出现手部活动度明显改善;而在晚期组干预中,69.2%的患儿手部活动度无明显改善。伤后至介入康复时的时长和住院时长与手功能改善均呈负相关(P 值分别为<0.001、0.003),康复时长与手功能改善呈正相关(P=0.005)。儿童手烧伤后应尽早进行系统的手部康复功能训练,积极预防手部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手部功能,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早期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手烧伤患儿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和后期畸形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浅谈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深Ⅱ度烧伤是小儿烧伤最为常见的类型,愈合后常有增生性瘢痕形成,影响功能和外观。深Ⅱ度烧伤的创面处理方式、手术选择常成为困扰临床医师和患儿家属的问题。现代功能性创面敷料的发展、小儿烧伤全程康复理念的建立以及增生性瘢痕的综合康复手段的实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切口腋下顶泌汗腺切除术治疗未成年与成年臭汗症患者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切口腋下顶泌汗腺切除术治疗未成年与成年臭汗症患者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同一医师用同一术式治疗初发臭汗症患者164例,男54例、女110例,年龄8~61岁,中位年龄22岁。将患者分为未成年组31例和成年组133例,比较两组手术后效果并随访。结果:截止到2019年12月,164例患者术后3年治愈率、总满意率分别为77.6%(125/161)、88.2%(142/161);其中未成年人组分别为87.5%(27/31)、93.5%(29/31)。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瘢痕满意率、色素沉着满意率、总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未成年组患儿成年后治愈率、显效率、总满意率分别为80.0%(20/25)、92.0%(23/25)、96.0%(24/25)。 结论:对于有症状的未成年臭汗症患儿可采取单切口腋下顶泌汗腺切除术,该术式安全、有效,且效果持久,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具在小儿烧伤康复中的作用与实施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小儿烧伤的整个救治过程中,体位保持及抗挛缩治疗是综合性烧伤康复的重点。国内烧伤学科专家制订了烧伤康复治疗指南,但小儿烧伤抗瘢痕挛缩的体位保持和支具设计、制作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团队从关注小儿烧伤的康复问题入手,特别考虑发育中患儿的解剖、心理、社会行为学等特点,有效地应用支具,最大限度预防患儿挛缩,保持及改善其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小儿烧伤挛缩的支具设计要适合小儿较小的肢体结构,并满足预期的康复目标。在制作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评估和考虑患儿的瘢痕特征、生长发育状况、活动水平及依从性,支具的适配、固定方法等,选择合适的支具类型并制订佩戴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10岁,均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瘢痕挛缩畸形部位分别位于腋部、肘部、腘窝及躯干等14处。其中腋部瘢痕黏连挛缩导致肩关节上举角度仅为30°~60°;肘部瘢痕挛缩导致肘关节伸直角度仅为45°~90°;腘窝瘢痕导致膝关节伸直角度仅为95°~11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致同侧乳头下移5 cm,伴站立位中线向患侧屈曲约20°。术中彻底松解瘢痕挛缩,恢复关节活动度,复位移位器官,并形成继发创面,范围5 cm×10 cm~11 cm×20 cm。选取其他瘢痕区域作为供区,其中背部8处,大腿6处。用鼓式取皮机或电动(气动)取皮机先切取厚层瘢痕皮,再以0.5 mm厚度切取自体断层瘢痕组织,按1∶1比例制备网状瘢痕支架,其上覆盖取自头部的刃厚皮片,形成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植于瘢痕挛缩松解后继发创面。切取的瘢痕表皮回植原瘢痕供区。供、受区均常规加压包扎,7~10 d后更换敷料,查看皮片成活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儿共移植14块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所制备的复合皮均与瘢痕松解后继发创面大小、形状一致,其中12块皮片成活良好,2处因局部感染导致部分皮片坏死,经换药后治愈。随访2~24个月,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术区外观满意,腋部、肘部、腘窝等关节均充分松解,肩关节挛缩患者术后上举达150°~170°;肘关节挛缩患者均可基本伸直,达170°~180°;膝关节挛缩患者可完全伸直,达18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松解后患侧乳头恢复正常位置,站立位中线基本正常。14块瘢痕表皮回植区皮片均成活良好,外观与术前无明显区别。头部供皮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形成及脱发现象。结论: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效果较好,为儿童深度烧伤后遗畸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激光技术联合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联合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烧伤患儿早期红色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及自身前后对照方法。2019年2月—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6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早期红色增生性瘢痕患儿,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1~12岁。患儿均采用复合激光技术(PDL和UFCL)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以下简称联合治疗),间隔2个月后,行第2次联合治疗。分别于首次联合治疗前和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由医师和患儿家属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患儿瘢痕情况。于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统计患儿家属对疗效的满意度并计算总体满意率。记录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医师对患儿瘢痕的厚度、血管分布、色泽、表面粗糙度、质地、范围及总体评价的POSAS评分以及患儿家属对患儿瘢痕的颜色、疼痛程度、瘙痒程度、硬度、厚度、形状大小及总体评价的POSAS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联合治疗前( t值分别为17.32、16.73、15.00、14.91、19.62、28.74、29.83,17.43、20.52、29.01、28.82、24.91、20.30、42.13 ,P<0.01)。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分别有62(93%)、3(4%)、2(3%)名患儿家属对疗效表示非常满意、满意、较为满意,总体满意率为97%(65/67)。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儿创面均未出现瘢痕增厚、感染。 结论:复合激光技术联合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烧伤儿童早期红色增生性瘢痕可改善瘢痕的外观及质地,减轻患儿瘢痕疼痛和瘙痒,且不良反应少,患儿家属对疗效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在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资料。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瘤体部分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利用发际线隐蔽切口逐步暴露瘤体,将视野内可见的较大瘤体切除,对于远处操作受限但能明确肉眼可见的瘤体直视下进行射频消融,力求达到瘤体的无残留化。如术中探查发现瘤体侵及面神经、深筋膜下和眼眶内,则放弃射频消融治疗。所使用射频机最大输出功率200 W,电极前端裸露部分长度为3 cm,射频机可以根据组织的阻抗在消融过程中自动调节功率,输出最佳能量,并在消融过程中实时监测周围组织的温度。远端瘤体可以采用B超定位,针刺穿入,射频针导入进行消融。估算术中出血量,观察统计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及术后第1个月均进行1次面神经损伤评估。术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中的患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进行瘢痕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2个月至6岁10个月;瘤体均位于颜面部;侵犯层次均为肌肉浅层,术后病理均提示为丛状神经纤维瘤。5例患儿手术切口长度为(5.4±0.4)cm,术中出血量为(36.0±4.9)ml,术后引流量为(4.2±0.7)m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4±0.5)d;术后均未发生局部感染及皮肤破溃,体温亦无明显波动。随访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均未发现患儿有抬眉困难表现。术后早期患儿手术部位肿胀明显,最迟约40 d逐渐消肿;1例出现局部皮肤青紫,冷敷后于术后1个月渐消退,考虑为局部皮下轻微出血所致。患儿术后局部瘢痕均轻微且较为隐蔽,术后6个月患儿的PSAS评分为(27.2±4.4)分。随访期间,原瘤体部位稳定,未见进行性增大瘤体再现。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具有一定安全性及有效性,相较于传统手术,可减少局部损伤和容貌改变,射频消融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术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