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拉松赛事群体热射病临床救治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热射病是由于机体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大量热量蓄积,从而出现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1](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其中EHS是夏季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多见于部队训练人员、运动员等.笔者所在科室于2022年5月成功处置了一起由业余马拉松赛事导致的群体EHS事件.现将临床特征及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群体EHS的诊治水平.本研究经福建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符合伦理要求(伦理审查编号:K2023-03-04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2019年舟山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原因,为今后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10份病例、5份食堂工作人员和4份食物市场来源样本开展空肠弯曲菌及其他病原体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细菌分子分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结果:本次疫情共搜索到疑似病例41例,其中男生27例(30.34%),女生14例(29.79%),年龄为(14.56±2.48)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39例(95.12%)和腹痛32例(78.05%)和发热29例(70.73%)。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5份病例粪便样本、1份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2份市售三黄鸡食物原材料样本均培养出空肠弯曲菌。PFGE结果显示,5份病例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具有同源性,与1份食堂人员和2份市售三黄鸡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不具有同源性。病例对照分析显示7日午餐E套餐( OR=3.275,95% CI:1.043~10.285)和9日午餐F套餐( OR=12.804,95% CI:4.224~38.812)为可疑暴露餐次。 结论:这是一起因空肠弯曲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今后应加强对空肠弯曲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让创新转化成果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正逐步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国家对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视和政策引领激发了中国骨科医生空前的创新和转化的热情及信心。经过骨科前辈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骨科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不断向数字化、个性化、微创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要加强骨科新技术、材料、器械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贯彻实施"引进来"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策略,中体西用,努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题,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让创新转化成果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肃省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H7N9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甘肃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病和就诊经过、可能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并排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健康医学观察,同时开展外环境采样检测和疫点消毒。结果:甘肃省确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本地感染病例为82岁男性,城市居民,2017年3月29日因发热、全身乏力前往私人诊所就诊,4月3日到酒泉市医院就诊,有在检出H7N9病毒核酸的活禽销售店附近活动史,咽拭子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该病例经治疗于发病17 d后治愈出院;9名密切接触者实施为期7 d的医学健康观察,未出现健康异常;强化监测全市共报告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357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例。酒泉市发现的3例H7N9病例均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其中1例死亡。结论:暴露于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环境是人感染H7N9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加强散养家禽和活禽市场管理;外环境禽流感监测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小板动态变化在早期热射病预后中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是从热痉挛或热衰竭发展而来的一系列疾病中最危险的一种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临床特点是高热(高热的原因是过度运动或暴露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产生热应激反应,当热量累积超过热量散失时,核心体温升高) [1]。高热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造成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甚至死亡。热射病的病死率甚高,文献报道可达21%~67%不等 [2,3]。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尤其重要,通过早期识别,早期尽早处置可以降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目前如何早期识别危重症热射病进而提早干预的文献较少,本文作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检验项目分析,可以帮助临床早期识别,并为早期提供加强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舟山海岛地区蜱媒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舟山海岛地区蜱类所携带的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方法:2020年4—11月,采用布旗法收集舟山海岛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病例居住地周围环境中的游离蜱,采用畜体检查法采集家畜身上的寄生蜱。蜱样本提取RNA或DNA进行荧光RT-PCR检测,以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查菲埃里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沃尔巴克体、山羊无形体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初筛。扩增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蜱样本99只,其中游离蜱样本39只,寄生蜱样本60只。在蜱样本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沃尔巴克体和山羊无形体核酸阳性。此次检出的沃尔巴克体与日本报道的沃尔巴克体(AB025965)同源性为98.70%;立克次体与中国云南立克次体03(KY433580)、日本立克次体LA16同源性为99.8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2个进化分支: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桐城(MK045683)及韩国济州岛(GU064903)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同源性为100.00%,另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金寨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MK045694)同源性为99.70%。结论:舟山海岛地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山羊无形体和日本立克次体的自然疫源地,暴露居民存在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警惕高致死性杀虫剂虫螨腈中毒(附四例病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提高临床对虫螨腈中毒的重视,探讨虫螨腈中毒的诊断救治策略。本文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接诊虫螨腈中毒患者4例和文献复习病例4例,总结国内含虫螨腈成分农药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接诊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8例虫螨腈中毒患者中死亡7例,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暴露虫螨腈均呈高致死性;发热、多汗、肌酶升高和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损害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暴露初始症状多不严重,部分患者尤其暴露剂量低者,经或不经临床诊治存在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一旦出现大汗、明显发热、意识障碍则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循环衰竭并可导致死亡。随着产能和市场投放增加,人群暴露虫螨腈机会增多,迫切需要加强虫螨腈中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当重视中毒初始稳定阶段的观察治疗,同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毒剂(五氯酚钠)中毒的救治方法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儿肛周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5个月余,以发热、腹泻起病,仅发病10 d患儿肛周皮肤由红肿进展为肛周皮肤及软组织溃烂,脂肪液化,可见直肠暴露,予手术切开、彻底清创引流并选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因为其早期表现难以鉴别、症状严重、病死率高,所以应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等症状。但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严重的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传播途径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类似,主要包括密切接触、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因此,医务人员在实施气管插管术等容易产生高病毒载量气溶胶的医疗操作时,面临着很高的职业暴露和传染的风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术的现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该建议从气管插管术指征、安全防护措施、器具准备、气道评估、气管插管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奋战在一线的麻醉科医师和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安全有效地实施气管插管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械通气患者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可视化方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可视化方法展现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v1.0(MIMIC-Ⅳ v1.0)中筛选出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并根据氧合指数(PaO 2/FiO 2)分为4个亚组,即>300 mmHg(1 mmHg≈0.133 kPa)组、201~300 mmHg组、101~200 mmHg组、≤100 mmHg组。收集不同患者人群的基线特征、呼吸机参数及预后指标。对每位患者均使用从低到高的机械功率阈值(5~30 J/min,以1 J/min为间隔递增)评估不同机械功率的暴露情况(高于设定阈值即记录为1次暴露),并根据其对应的持续时间,统计不同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事件次数。根据患者28 d存活/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存活者和死亡者在每种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下的暴露次数,并根据暴露次数计算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生存优势比( OR)。以暴露持续时间为横坐标、暴露强度为纵坐标,生成二维表格,并利用热图及其相应等位线视图实现 OR值的可视化,从而评估死亡风险。 结果:最终共纳入5 37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PaO 2/FiO 2>300 mmHg组2 069例,201~300 mmHg组813例,101~200 mmHg组1 493例,≤100 mmHg组1 003例。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逐渐升高,合并症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在呼吸机参数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机械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0.4(7.8,13.9)、11.3(8.5,14.7)、13.6(10.0,18.2)、16.7(12.5,22.0)J/min, P<0.01〕;在预后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28 d病死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1%(601/2 069)、26.9%(219/813)、28.1%(420/1 493)、33.3%(334/1 003), P<0.05〕。在可视化热图中观察到,机械通气患者28 d死亡风险随着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增大和持续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表现为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靠近左下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低、持续时间短)呈蓝色,代表生存优势大;靠近右上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呈红色,代表死亡风险大。根据 OR值拟合得到的等位线可见,在死亡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机械功率暴露强度较高时所需持续时间较短,而较低的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则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上述变化趋势在整体人群及不同氧合人群中均有类似体现。 结论:更高暴露强度和(或)更长持续时间的机械功率与机械通气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同时考虑机械功率的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肺保护的实施效果,并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调整,以达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