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行为及心理支持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及心理支持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21年8月~2023年1月入组9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及心理支持治疗,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治疗前后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以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两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认知-行为及心理支持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具有显著的辅助治疗效果,能够降低负性情绪,提高情感、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舍曲林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舍曲林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观察对象为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4月~2022年10月86例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以及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舍曲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Hamilt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HAMA,HAMD)、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高频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低频功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舍曲林治用于冠心病合并抑郁能够有效减轻负性情绪,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以及心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负性情绪、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从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均常规予以胰岛素、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另实施无抽搐电休克疗法,两组均治疗2个月,而后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分,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分,以及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8.46%(64/65),较对照组的86.15%(56/65)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AMA、HAMD评分以及SAS及SDS评分均分别较治疗前更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也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是9.23%(6/65),与对照组的6.15%(4/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应用价值较好,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和生长分化因子-15对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重度抑郁症(MDD)患者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收治的149例MDD患者作为MDD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75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CP-2、GDF-15水平,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估人格特征.Pearson法分析血清MCP-2、GDF-15与EPQ评分的相关性.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对MDD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预测价值.结果 MDD组血清MCP-2、GDF-15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149例MDD患者中56例(37.58%)产生自杀意念.HAMD评分高、睡眠质量较差、重度焦虑、有自杀未遂史及血清MCP-2、GDF-15高水平是MDD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CP-2、GDF-15单独及联合预测MDD产生自杀意念的AUC分别为0.679、0.675和0.819.结论 MDD患者血清MCP-2、GDF-15水平与MDD患者人格特征关系密切,血清MCP-2、GDF-15升高为MDD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阿尔茨海默病、肠易激综合征等.通过机制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调节突触可塑性、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等方面发挥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作用.但目前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研究仍存在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低、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作用机制不够明确等问题.今后应设计更加科学的试验方案,建立完备的疗效评价标准,探索明确的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同济四联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 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 2上升至(19.58±1.42)kg/m 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 F=2.715, 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 F=15.12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6~16岁在校生抑郁障碍患病率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北京地区6~16岁在校生抑郁障碍的总体患病率、抑郁障碍患病率的年龄和性别效应及抑郁障碍患儿的情绪和行为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6~16岁在校中小学生的抑郁障碍患病率。第一阶段采用儿童行为调查表对高危儿童青少年进行初筛,第二阶段采用简明儿童少年国家神经精神访谈工具对初筛阳性的患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筛查,由2名精神科医师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4版中关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定最终诊断抑郁障碍的人数。该研究属于流行病学类的调查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思路。同时采用 χ2检验对比其年龄及性别效应。 结果:北京市6~16岁在校生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2.29%(234/10 215例)。其中男童的患病率为1.80%(106/5 866例),女童的患病率为2.94%(128/4 349例)。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存在年龄效应,随着年龄的增加,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增高。12岁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15岁前后达到峰值。抑郁障碍患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交问题、退缩抑郁、焦虑抑郁、体诉及冲动行为等方面。结论:北京市6~16岁在校生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为2.29%。抑郁障碍发生在中小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在小升初和中考前后两个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抑郁情绪,尤其需要关注女童的情绪问题。在进行抑郁障碍的筛查和诊治过程中,抑郁情绪的非典型症状需要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血细胞分析参数的抑郁症预测模型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常规检验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抑郁症诊断及与焦虑症鉴别诊断的预测模型。利用2020—2021年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细胞分析参数进行研究,收集研究对象22项血细胞分析检验项目及年龄、性别参数,探索采用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和多层感知器多种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抑郁症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健康人群和抑郁症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抑郁症发生准确率高达0.99,F1为0.9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平均精准度分别为0.985和0.967。血小板参数变化是影响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基于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的血细胞分析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鉴别诊断模型显示出最高的预测准确性(0.68)和AUC(0.622)。年龄和血细胞参数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对该模型贡献最大。综上,本研究通过挖掘血细胞分析项目,初步建立了抑郁症预测及与焦虑症的鉴别诊断模型,显示了机器学习模型在精神疾病中更为客观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6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抑郁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采用特质性应对方式问卷(TCSQ)调查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调查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16例患者的抑郁总得分为(29.94±4.65)分,处于中等水平;高分组精神质、神经质评分、消极应对评分高于低分组,内外向评分、积极应对评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低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抑郁症患者的焦虑/躯体、认知障碍、迟缓症状以及抑郁总分与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呈正相关,焦虑/躯体、迟缓、绝望感症状以及抑郁总分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焦虑/躯体、认知障碍、绝望感症状以及抑郁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 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临床工作者应及时发现这些高危因素,并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首次发病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根据DSM-5评估有无NSSI,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 n=24)和不伴NSSI组( n=36)。所有入组对象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评估童年虐待和忽视经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评估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症状,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童年创伤对NSSI的独立风险。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NSSI与童年创伤的关系。 结果:60例患者中24例(40.0%)存在NSSI行为,40例(66.7%)经历过童年创伤。与不伴NSSI组相比,伴NSSI组在情绪虐待 [(10.3±3.8)分与(15.3±5.5)分, t=4.15, P<0.01]、情绪忽视方面[(13.5±5.4)分与(17.0±5.2)分, t=2.51,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绪虐待是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 OR=1.22,95% CI 1.0%~1.5%, 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的患者童年创伤与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NSSI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早期的童年创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