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缩生长因子介导的年轻恒牙再生性牙髓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上儿童及青少年年轻恒牙的慢性根尖周炎未得到及时正确地处理,迁延不愈,可导致根尖周囊性病变。如何更加微创地保留年轻恒牙,促进牙根进一步发育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文报道1例畸形中央尖折断伴根尖周囊性病变的年轻恒牙经过浓缩生长因子介导的再生性牙髓治疗病例,随访4年后根尖周病变完全愈合,根尖孔闭合,牙根增长,患牙得以成功保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225例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追踪随访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评价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并分析修复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的273例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修复颌位、对颌牙列情况、种植体数目、直径、长度、基台高度、基台角度,对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术后并发症进行归纳和评估,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临时修复体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随访225例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男性126例,女性99例,年龄为(57.3±11.0)岁,共计288个颌位,1 260枚种植体,随访时间(5.04±3.08)年。种植体1年累积存留率为98.0%(1 235/1 260)。48枚种植体出现脱落或折断而失败,分布于27例患者的28个单颌中,其中上颌39枚,下颌9枚,上颌种植体失败风险[7.2%(39/541)]显著高于下颌[1.3%(9/719)]( P<0.01)。第1和5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7±0.2)和(1.1±0.3) mm。即刻修复体戴用期间53.3%(120/225)的患者发生机械并发症,其中44例(45个单颌)发生修复螺丝或基台松动,2例(2个单颌)修复螺丝或基台折断,99例(112个单颌)人工牙或基托折裂。即刻修复体戴用6~8个月内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大,更换终末修复体后发生概率变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牙区使用17°角度基台与修复体机械并发症显著相关(风险比=1.797, P=0.002)。 结论: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长期临床效果可预测;临时修复体机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前牙区17°角度基台的使用可能增加螺丝或基台松动的风险,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单端粘接桥修复儿童单颗前牙缺失的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单端粘接桥修复儿童单颗前牙缺失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3至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的10~14岁儿童中选择单颗前牙缺失患儿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上颌中切牙9颗,上颌侧切牙5颗。使用口内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印模制取,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端粘接桥,使用CAD/CAM PMMA材料进行数字化制作,之后进行口内试戴、粘接。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检查修复体有无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颜色、继发龋、有无折断及基牙松动情况,根据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对修复体的临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分为3个等级,A级表示修复效果理想,B级表示修复效果尚可(不包括修复体完整性、基牙松动度及继发龋评价),C级表示修复效果不佳。结果:在临床随访期间14例CAD/CAM PMMA单端粘接桥均未出现脱落,术后3个月14例修复体均无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良好,颜色未见变化,无继发龋,未出现修复体折断,基牙无异常松动,所有评价指标均为A级;术后6个月1例修复体折断为B级;术后12个月2例修复体出现边缘着色评价为B级。结论:CAD/CAM PMMA单端粘接桥修复儿童单颗恒前牙缺失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程度氟牙症大鼠牙釉质的微观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不同程度SD大鼠氟牙症模型,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的微观结构,明确不同程度氟牙症的牙釉质结构变化,为中、重度氟牙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30只雄性SD大鼠(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使用不含氟去离子水喂养,低氟组和高氟组分别用质量浓度为50和100 mg/L的NaF去离子水喂养,建立大鼠氟牙症模型。饲养6周后取大鼠下颌切牙,记录各组大鼠牙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及矢状面并进行牙釉质厚度测量。结果:对照组所有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均为棕黄色;低氟组多数呈黄白相间的条纹状;高氟组多数呈白垩色。电镜下正常组大鼠下颌切牙釉柱结构清晰饱满,呈编织状交错排列;中度氟牙症釉柱失去正常编织状结构,似笋尖样单向排列;重度氟牙症釉柱变细,大部分尖端折断;矢状面正常釉质外层结构致密,中间层呈网状,与内、外层界限清晰,内层釉柱结构清晰呈纵向和水平向排列;中度氟牙症外层变薄,中间层结构消失,与内、外层界限仍清晰,内层纵向釉柱清晰,水平向釉柱形态消失;重度氟牙症外层缺失,中间层暴露,内层两种釉柱均萎缩。内层釉质厚度在正常组[(180.71 ±7.01)μm]、中度氟牙症组[(157.10 ±11.04)μm]及重度氟牙症组[(121.10 ±12.56)μm]依次变薄。全层氟牙症釉质厚度在正常组[(241.54 ±7.76)μm]、中度氟牙症组[(207.42 ±14.36)μm]及重度氟牙症组[(143.79 ±14.60)μm]亦逐渐变薄。 结论:SD大鼠下颌切牙随氟牙症程度加重外层釉质变薄,甚至消失;内层釉质结构紊乱,釉质厚度变薄。建议中、重度氟牙症的临床治疗慎用强力漂白及微研磨,可采用无创性渗透树脂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潜水对牙齿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综述了潜水对牙齿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压性牙痛、牙齿气压伤和牙齿折断3种情况,潜水时发生的气压性牙痛等口腔疾病会影响到潜水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水下作业,提出潜水人员口腔医学保障具体措施,加强对潜水人员的口腔健康宣教,并做好潜水牙科工作;制定更高的适应高气压环境下作业的口腔医学标准;建立并发展潜水牙科,无论口腔医生还是潜水人员都应该懂得更多的潜水牙科知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切牙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折断形态和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全面了解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的形态学规律及其与牙周硬组织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综合诊疗中心的56例上颌恒前牙单一斜形复杂冠根折患者初诊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对56颗患牙的折断形态、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以及折断线与邻面牙槽嵴顶的相对位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在不同性别和牙位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牙位患牙折断前后冠根比;将患牙按患者年龄发育阶段分为少年组(≤18岁)、青年组(19~34岁)及中老年组(≥35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患牙折断形态和折断线与邻面牙槽嵴顶相对位置的差异。 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28.2±13.2)岁。少年组19例,青年组14例,中老年组23例。56颗患牙中上颌中切牙46颗,侧切牙10颗。46颗患牙(82%)折断形态为S形走行,10颗(18%)为斜线形走行,S形折断线的折断角度(47.85°±10.02°)显著大于斜线形(28.30°±8.07°)( P<0.001)。98%(55/56)的病例折断最低点平齐牙槽嵴顶和位于牙槽嵴顶以下。少年组折断深度[(1.75±0.73)mm]显著大于青年组[(1.21± 0.68)mm]( P=0.042)和中老年组[(1.12±0.90)mm]( P=0.001)。56例患者的折断宽度为(4.75±1.44)mm,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牙位的折断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颌中切牙折断后的冠根比(1.18±0.13)与上颌侧切牙(1.14±0.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 P=0.373)。 结论: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的折断形态主要为S形走行和斜线形走行;折断最低点绝大部分位于腭侧骨下2.0 mm以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深覆 美学缺陷全数字化修复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深覆 患者前牙的拉伸和剪切应力较大,前牙修复体破损或折断的风险较高。本文完整展示1例伴前牙牙折及过小牙的安氏Ⅱ类错 及深覆 病例的全数字化修复过程,采用口内扫描、面部扫描、下颌运动轨迹描记采集患者相应数据,从而进行数字化美学分析及咬合设计,通过三维打印数字化诊断蜡型,计算机辅助制作树脂贴面,最后完成计算机辅助制作瓷贴面修复,并改善患者前牙美学缺陷。该病例的全数字化修复流程提示,数字化技术在提高修复体制作精确度、缩短临床调 时间、减小修复风险的同时,可获得预期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打印钛合金修复体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钛合金修复体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3例需行大面积颌骨缺损修复但没有自体骨移植条件或拒绝自体骨移植的患者资料。术前对患者进行CT颌骨扫描,制定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钛合金修复体及手术导板。使用三维打印钛合金修复体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术后随访评估患者功能及外形恢复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7岁、10岁8个月、74岁,2例因下颌骨肿瘤术后复发,1例因牙龈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影响面容及进食入院治疗。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分别门诊随访36、32、6个月,复查示面部轮廓基本对称,开口度正常,健侧咬合基本正常。未见修复体暴露、松脱、折断。结论:三维打印钛合金修复体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面部轮廓及下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种植修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现代口腔种植技术由于其高度可预期的长期临床效果,已成为牙齿缺失的重要治疗方式。然而种植修复治疗的并发症仍困扰着广大临床医师。种植修复的硬件并发症主要包括与制造商生产部件相关的机械并发症,如基台/螺丝松动、折断,种植体折断等;以及与加工制造的部件相关的工艺并发症,如修复体崩瓷等。生物学并发症主要包括植体周黏膜炎及植体周炎。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种植修复并发症是保证种植治疗长期效果的关键。本文就种植修复治疗的硬件并发症和生物学并发症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防治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医师预防和处理种植并发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恒前牙复杂冠根折断冠原位粘接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复杂冠根折是各型牙外伤治疗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种,常涉及多个学科。本文报道1例12岁男性患儿上前牙复杂冠根折的保守治疗过程,治疗方案包括根管治疗、无需牙周翻瓣术辅助的断冠原位粘接及纤维桩加固。通过这些治疗不仅即刻恢复了外伤牙的美观及功能,而且维护了牙周组织健康、避免继发性创伤,有利于患牙的远期预后。经过24个月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患牙的美观、功能及牙周状况均维持良好,无任何不适症状。因此,对于复杂冠根折患牙,若断冠尚未脱落且无明显移位,断冠原位粘接是一种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