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 P值均<0.05)。 结论: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腺相关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9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购自上海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MP-9组。模型组和BMP-9组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8周后手术折断右侧股骨建立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假手术组仅摘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BMP-9组大鼠于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BMP-9的腺相关病毒1×10 10 v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骨折部位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1×10 10 vg。分别取注射后第7周模型大鼠,X线摄片后用半定量评分法对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测定骨折处行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检测骨折愈合的力学参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代谢指标变化;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骨折部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的mRNA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 结果:与模型组(1.15±0.21)比较,BMP-9组大鼠骨折部位BMP-9 mRNA水平(3.94±0.3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89, P<0.05)。与模型组X线评分和骨密度[(2.23±0.25)分、0.077±0.002]比较,BMP-9组大鼠X线评分和骨密度显著增加[(4.10±0.31)分、0.023±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17、3.091, P<0.05)。与模型组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BGP)水平[(20.33±3.05) U/L、(1.12±0.07) μg/L、(2.21±0.36) μg/L]比较,BMP-9组大鼠血清ALP、OPG和BGP水平[(29.18±3.29) U/L、(1.39±0.09) μg/L、(4.48±0.51) μg/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99、2.514、2.814, P<0.05)。与模型组比较,BMP-9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参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1、2.104、2.810, P<0.05)。与模型组VEGF和RANKL水平(1.23±0.24、1.00±0.19)比较,BMP-9组大鼠VEGF和RANKL水平(2.58±0.31、3.29±0.2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34、2.914, P<0.05)。 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BMP-9在骨折部位表达,可显著改善骨代谢,提高骨折部位愈合,提高骨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颌切牙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折断形态和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全面了解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的形态学规律及其与牙周硬组织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综合诊疗中心的56例上颌恒前牙单一斜形复杂冠根折患者初诊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对56颗患牙的折断形态、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以及折断线与邻面牙槽嵴顶的相对位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在不同性别和牙位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牙位患牙折断前后冠根比;将患牙按患者年龄发育阶段分为少年组(≤18岁)、青年组(19~34岁)及中老年组(≥35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患牙折断形态和折断线与邻面牙槽嵴顶相对位置的差异。 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28.2±13.2)岁。少年组19例,青年组14例,中老年组23例。56颗患牙中上颌中切牙46颗,侧切牙10颗。46颗患牙(82%)折断形态为S形走行,10颗(18%)为斜线形走行,S形折断线的折断角度(47.85°±10.02°)显著大于斜线形(28.30°±8.07°)( P<0.001)。98%(55/56)的病例折断最低点平齐牙槽嵴顶和位于牙槽嵴顶以下。少年组折断深度[(1.75±0.73)mm]显著大于青年组[(1.21± 0.68)mm]( P=0.042)和中老年组[(1.12±0.90)mm]( P=0.001)。56例患者的折断宽度为(4.75±1.44)mm,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牙位的折断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颌中切牙折断后的冠根比(1.18±0.13)与上颌侧切牙(1.14±0.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 P=0.373)。 结论: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的折断形态主要为S形走行和斜线形走行;折断最低点绝大部分位于腭侧骨下2.0 mm以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患者骨不连断端组织中成骨活性的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骨不连断端组织的成骨活性,为提高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 6月—2022 年 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 60例行胫骨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的老年AO/OTA 1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 2型糖尿病组(n=27)与非糖尿病组(n=33).治疗后随访,拍摄骨折区X线片,观察 2组骨折断端成骨变化,统计骨不连发生率,基于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标准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采集 2组骨不连患者骨折断端组织进行活检,观察骨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核心蛋白多糖(DCN)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染色情况,计算平均灰度值.结果:2型糖尿病组骨不连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Lane-Sandhu X线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不连患者组织形态学以断端中心纤维瘢痕组织为主要表现,少见编织骨与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组骨生长因子BMP-2、DCN与BFGF的染色阳性率与平均恢复值均低于非糖尿病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骨折患者断端组织成骨活性不高,易发生骨不连,成骨质量差,可能与骨不连断端组织BMP-2、DCN与BFGF表达低有关,辅以骨生长因子诱导成骨,有望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骨折愈合质量,预防和减少骨不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小鼠胫骨骨折的修复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来源外泌体(Exo)对小鼠胫骨骨折的修复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于2018年12月至2022年1月,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超速离心法收集Exo并鉴定.24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行胫骨骨折,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对照组及huc-MSC-Exo组,每组各8只,其中huc-MSC-Exo组小鼠骨髓腔内注射huc-MSC-Exo(100 μg溶解于100 μL PBS),PBS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模型对照组小鼠不进行处理.21 d后,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双能X线检测骨矿物质密度(BM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胫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折区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阳性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折区骨组织中VEGFA、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形成蛋白2(BMP-2)和骨桥蛋白(OP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经鉴定,成功提取huc-MSC-Exo;模型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小鼠胫骨骨折断端明显、骨膜增厚,骨折带的两侧可见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及部分软骨细胞,骨痂的软骨内骨区域软骨细胞形态肥大,而huc-MSC-Exo组小鼠胫骨骨折区愈合明显,外侧骨皮质连续性良好,部分软骨细胞已被吸收,膜内成骨区域出现骨痂;另与模型对照组(VEGFA 0.23±0.02)比较,PBS对照组(VEGFA 0.24±0.02)无明显变化(P>0.05),huc-MSC-Exo组小鼠胫骨骨折断端恢复良好,骨折线基本消失,同时骨折愈合评分、BMD、VEGFA IRS评分、VEGFA(0.48±0.04)、RUNX2、BMP-2和OP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huc-MSC-Exo可加快小鼠胫骨骨折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VEGFA表达水平,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适度预弯锁骨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折枝样"骨折合并喙突骨折、肩锁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适度预弯锁骨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折枝样"骨折合并喙突骨折、肩锁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10采用适度预弯锁骨锁定钢板治疗的6例锁骨中段"折枝样"骨折合并喙突骨折、肩锁韧带损伤,骨折钳夹予以复位,适度下压锁骨,Nice结临时固定骨折断端,透视观察锁骨形态以及喙突骨折情况,用适度预弯的锁骨锁定钢板固定骨折断端,透视观察肩锁关节是否存在脱位以及喙突骨折断端位置.结果 手术时间35~5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35~65 mL,平均50 mL.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切口不愈合、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术后1年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均恢复满意,Rowe肩功能评分为95~100分,平均98.3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6~100分,平均97.3分.结论 适度预弯锁骨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折枝样"骨折合并喙突骨折、肩锁韧带损伤的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四种镍钛单支锉预备弯曲根管的成形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比较4 种镍钛单支锉预备弯曲根管的成形效果.方法:选择64 颗离体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管,根据弯曲度分为中度弯曲组、重度弯曲组,每组再随机分成 4 个亚组(n =8),分别用 4 种镍钛单支锉WaveOne Gold、Reciproc Blue、M3-L以及锋度V Blue预备根管,记为WG组、RB组、M3 组和VB组.记录各组根管预备时间.采用锥形束CT测算根管偏移量、轴中心率及弯曲度变化.结果:预备过程中均未发生器械变形或折断.同一弯曲程度下各亚组根管预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弯曲根管中,M3 组弯曲度变化值最小.4 种单支锉产生的根管偏移量均<0.30 mm;距根尖3mm处,WG组根管偏移量最大;距根尖5mm处,WG组根管偏移量较小,轴中心率最接近1.结论:虽然4 种镍钛单支锉均能较好地维持弯曲根管原有的解剖形态,但WaveOne Gold在根管中段具有更好的中心定位能力,M3-L在维持根管弯曲角度上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电针联合NGF对骨折大鼠血钙水平、愈合程度及EGFR相关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究电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折大鼠血钙水平、愈合程度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关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 50 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A)组、模型(B)组、电针(C)组、NGF(D)组、电针联合NGF(E)组,每组 10 只,对B、C、D、E组采用骨钳截断加克氏针髓内固定法建立胫骨骨折模型,建模成功后,C组给予电针治疗,D组给予骨折部位注射 1 500 U的NGF,E组给予电针联合NGF治疗,A组不建模,A组、B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X线摄片检测大鼠骨折愈合程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骨组织病理形态,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钙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NGF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骨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结果 与A组相比,B组骨折断端边缘清晰,可见明显骨折线,无骨痂生长且骨折处骨质密度降低;与B组相比,C组骨折线仍可见但折断端边缘趋于模糊,骨密度有所升高,且可见少量骨痂生长;与C组相比,D组、E组骨折线逐渐消失,骨痂明显增多,骨密度明显升高,且D组可见大部分骨痂长入骨折线,已有骨外膜形成并可见骨连接形成.A组骨组织形态完整,且排列整齐,无坏死区域,B组骨组织形态遭到破坏,出现部分坏死区域,并可见少量纤维组织,C组、D组可见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和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并出现大量骨痂及纤维组织,成软骨细胞增生活跃,E组骨组织形态已趋于完整,排列有序且部分已被正常组织替代,出现大量的板层骨连接,形成骨化,钙盐开始沉着;与A组比较,B、C、D、E组血钙水平、NGF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C、D、E组血钙水平、NGF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E组血钙水平、NGF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E组比D组显著性升高(P<0.05);B、C、D、E组胫骨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按A组显著性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E组中EGFR蛋白在胫骨组织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E组胫骨组织EGF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E组比D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 电针联合NGF具有显著疗效,其可显著促进骨折愈合,提高血钙水平,这与抑制EGFR相关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自体髂骨混合rhBMP-2植骨联合内侧支撑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观察自体髂骨混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植骨联合内侧支撑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06诊治的13例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前侧入路显露骨折端彻底清除瘢痕组织及硬化骨,于股骨粗隆下外侧呈倒三角形置入3枚空心钉,取自体髂骨混合rhBMP-2于骨折断端填充植骨;将塑形后的3.5 mm重建钢板置于股骨颈前内侧,并置入螺钉固定.结果 13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37个月,平均21.5 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外侧皮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5~9个月,平均6.4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79~95分,平均91.8分;优7例,良5例,可1例.1例术后13个月出现股骨颈短缩畸形(短缩长度<2 cm),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4分,尚未明显影响日常生活.1 例术后11个月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RCO分期为Ⅲ期),对症治疗后股骨头坏死未进一步发展,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79分.结论 采用自体髂骨混合rhBMP-2填充植骨联合内侧支撑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骨折愈合良好,骨折不愈合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明显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跌打七厘片对小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研究跌打七厘片对小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造模组60只.造模组制备股骨骨折模型,造模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跌打七厘片低、高剂量(405.5、1621.8 mg·kg-1)组,每组20只.每天1次,连续ig给药28d.每周通过骨组织形态学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骨痂形态改变、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Micro-CT)检测愈合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生物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检测愈合骨的最大负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结果 HE染色、Micro-CT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跌打七厘片组有较多的软骨细胞浸润,钙化编织骨骨量多,新生骨痂骨量明显较多;造模后第28天,模型组骨折断端仍有未连接,而跌打七厘片组的骨折断端均已连接,钙化编织骨转化为层状骨,逐渐恢复骨的基本形态,有更多的新生骨痂及钙化程度,高剂量组骨折断端被钙化新生骨完全填充并与周围骨皮质相联合.造模后第14天,跌打七厘片高剂量组的BV/TV、最大负载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第28天,低、高剂量组的BV/TV、最大负载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小鼠血清Ca水平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造模后小鼠血清P、ALP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在21d达到高峰,与模型组比较,第14、21天跌打七厘片低剂量组和第7、14、21、28天的高剂量组血清P水平显著升高(P<0.05),第14、21、28天的高剂量组血清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跌打七厘片可以提高成骨活性及钙盐沉积,以增加骨痂水平增强骨强度,有利于小鼠骨折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