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狂犬病作为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烈性传染病,采取有效的暴露后处置措施至关重要。当人处于狂犬病Ⅲ级暴露下,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abies immunoglobulin, RIG)是暴露后处置中的重要环节。源于人或动物血浆的RIG存在产能不足、价格偏高等问题,选择有效的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代替RIG成为一种趋势。作为WHO推荐的、替代RIG的被动免疫制剂,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具有适应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鉴于此,本研究拟对已上市的和正在研发的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进行综述,为该领域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urified Vero cell rabies vaccine, PVRV)在狂犬病预防中的应用已历经40余年。对近年来国内外PVRV在狂犬病预防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显示,在简化的Zagreb免疫方案中,PVRV具有与在标准Essen方案中相似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PVRV与纯化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purified chicken embryo cell rabies vaccine, PCECV)、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uman diploid cell rabies vaccine, HDCV)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在疾病等特殊人群中,PVRV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此外,PVRV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acellular diphtheria, tetanus, pertussis and 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combined vaccine, DTP-IPV)等的联合接种并未发现免疫干扰现象,这为儿童在接种免疫规划疫苗同时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提供了可行性。PVRV与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也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PVRV在预防狂犬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广泛应用将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犬传人狂犬病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狂犬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致死性人畜共患疾病,先后出现的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密尔沃基疗法尚达不到治愈狂犬病要求,而针对病毒本身的抗病毒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现根据RABV复制感染过程,简述作用于病毒各个过程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并提出新型抗RABV药物疗效评述及联合治疗方案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头面部犬咬伤暴露伤口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头面部犬咬伤后暴露伤口行一期缝合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了42例头面部犬咬伤创面Ⅲ级暴露患者,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1~81岁。首先以弱碱性冲洗液冲洗创面、彻底清创,11岁以下患儿只注射狂犬疫苗,其他患者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IU,在创面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 IU/kg)后行一期缝合手术,术后以倍舒痕(Dermatix)抗瘢痕治疗至少1年。术后观察创面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面部有无畸形、双侧是否对称进行随访,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结果:42例中38例(90.4%)甲级愈合;2例(4.8%)乙级愈合,其中1例深度在肌层的下颌部伤口,术后10 d在颈部出现深部脓肿,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4.8%)丙级愈合。32例患者在术后2~5 d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8.5 ℃以下,1~2 d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破伤风和狂犬病。术后1~2年随访时,42例中1例术后1年左右面颊部不对称,1例术后1年上睑有瘢痕,睁眼时双眼不对称;40例双侧面部对称,无张口、睁眼和闭眼功能障碍,面部形态恢复满意,VSS评分在1~3分。结论:对于头面部犬咬伤暴露伤口,根据狂犬病预防处置规范处理后行一期缝合手术,在预防狂犬病的同时,可有效预防患者面部畸形和严重瘢痕的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狂犬病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狂犬病是一种高度致命的人畜共患疾病,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当怀疑接触过狂犬病病毒时,应尽快采取暴露后预防措施。中和狂犬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mAb)比马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供应、成本和功效方面可能更好。本文综述了由多种技术产生的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本文还讨论了识别非重叠表位的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鸡尾酒的临床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狂犬病病毒CVS-11攻毒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狂犬病病毒CVS-11以肌肉注射或脑内注射方式攻毒的BALB/c小鼠动物模型。方法:将由BSR细胞传代繁殖的滴度为2.7×10 7 FFU/ml的CVS-11毒株进行10 -1~10 -7倍系列稀释,分别以肌肉或脑内注射的方式对4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进行攻毒,观察小鼠发病死亡情况,并对所有攻毒小鼠的脑组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irect fluorescent assay, DF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以确定小鼠死因。确定不同攻毒方式下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 50),建立小鼠模型。根据已建立的小鼠模型,评估4种国内市售狂犬病疫苗对CVS-11暴露后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 结果:BALB/c小鼠脑内攻毒后于第6~12天开始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并死亡,其LD 50为18.3/0.1 ml;肌肉注射攻毒的小鼠在第8~15天出现临床症状并死亡,LD 50为2.7×10 5/0.1 ml。DFA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死亡小鼠脑组织印片中均出现特异性黄绿色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的扩增产物均出现大小约250 bp的明亮条带。以上结果提示狂犬病病毒感染是小鼠的致死原因。4种不同的市售狂犬病疫苗在无免疫球蛋白应用情况下的保护效果试验显示,接种其中1种疫苗暴露后小鼠的存活率为50%,接种其他3种疫苗小鼠的存活率为30%。以上结果表明,在无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的情况下,所选用的4种狂犬病疫苗对经CVS-11暴露后的小鼠提供了部分保护作用。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狂犬病病毒CVS-11不同攻毒方式下的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狂犬病及狂犬病疫苗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及再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狂犬病暴露风险人群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abies immunoglobulin, RIG)的应用情况,探讨RIG的安全性和影响其应用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2019年4月至11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就诊的狂犬病暴露者,分析比较注射RIG和拒绝注射RIG两组暴露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并通过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注射RIG的决定因素。结果:1 395例Ⅲ级暴露者,其中男性662例,占47%,女性733例,占52.5%,中位年龄29(9~49)岁,注射RIG的有1 049例,未注射的有346例。注射RIG时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97.6%)、头晕(7.0%)、恶心(6.5%)、胸闷(2.1%)、晕厥(0.3%)。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成年人( OR=17.140,95% CI:9.668~30.324)、中老年人( OR=12.921,95% CI:6.835~24.4328)、致伤动物是猫( OR=3.183,95% CI:2.091~4.844)、抓伤( OR=7.664,95% CI:4.271~13.751)、伤情轻微( OR=21.750,95% CI:11.704~40.420)的暴露者更倾向于选择不注射RIG。 结论:对于狂犬病Ⅲ级暴露人群,规范注射RIG是安全有效的,伤情轻、年龄偏大的非犬致伤的暴露者倾向于不注射RI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对狂犬病Ⅲ级暴露者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在狂犬病暴露后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的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CTR20201819)中受试者外周血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y,RVNA)的动态变化数据。结果:全分析集结果显示,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组第4、8、15、43、99天的RVNA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4.413 IU/ml、5.178 IU/ml、17.062 IU/ml、14.672 IU/ml、2.836 IU/ml,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uman rabies immunoglobulin,HRIG)组分别为0.299 IU/ml、0.451 IU/ml、11.374 IU/ml、18.063 IU/ml、6.769 IU/ml;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组第4、8、15、43、99天的RVNA阳性率分别为99.9%、99.6%、100%、100%、97.4%,HRIG组分别为23.3%、34.1%、97.6%、99.6%、98.4%。结论:与HRIG相比,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在给药后能快速达到机体所需的RVNA保护水平,从而有效发挥被动免疫制剂对狂犬病病毒的即刻中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YN023单独或联用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一项中国健康受试者的开放、平行、单剂量、Ⅰ期桥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SYN023是两种抗狂犬病病毒人源单克隆抗体(CTB011和CTB012)的混合物,是用于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中替代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一种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药物。这项I期桥接研究旨在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中SYN023(0.3 mg/kg)单用(队列A,n=8)或联用狂犬病疫苗(队列B,n=24)的药代动力学,并与美国受试者比较以指导后期临床试验设计。安全性通过实验室检查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价。CTB011、CTB012和抗药抗体的血清水平检测至第85天,并检测血清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作为药效学替代指标。一些注射0.3 mg/kg剂量SYN023的受试者出现了短暂不良事件以及1级或2级不良反应,尤其在队列B中可能是联用疫苗所致。SYN023注射液表现出典型且可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类似人IgG。与美国受试者相比,中国受试者注射SYN023后CTB011的吸收较慢、暴露水平较高,而CTB012的暴露水平较低。受试者注射SYN023后第3天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即可达到保护水平(≥0.5 IU/ml)。少数受试者出现一过性抗药抗体,但不影响SYN023在中国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SYN023给药剂量0.3 mg/kg安全有效,可选择用于后续的中国受试者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为CTR2019028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5 436例动物致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诊治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分析和总结 25 436 例动物致伤患者的致伤和流行病学特点、暴露预防处置措施,为动物致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 2018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共 25 436 例动物致伤患者资料,综合分析动物致伤患者人群分布特征、致伤临床特征和暴露后预防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 456 例动物致伤患者,年均 8 493 例,平均占我院急诊外科门诊的 15.43%,占急诊科门诊量 9.43%.其中Ⅱ级暴露 2 780例(10.93%),Ⅲ级暴露 22 555 例(88.67%),首次暴露 20 211 例(79.46%),再次暴露 5 225 例(20.54%);接受伤口规范性外科处置 17 055 例(67.05%),全部接受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预防,其中选择Vero(Vero细胞纯化)疫苗17148 例(67.56%),HDCV(人二倍体细胞)疫苗 8 230 例(32.56%),接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注射 10 107 例(44.52%);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共计 387 例,其中Vero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 309 例(0.18%),HDCV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 78 例(0.01%).结论 动物致伤患者是急诊外科外伤的重要群体,临床医生应高度关切和重视,结合致伤相关因素进行相应的综合诊治分析和救治措施管理是降低致伤后狂犬病暴露风险、伤口感染、早日康复的有效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