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切术前不同剂量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前不同剂量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就诊的PDR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3组:单纯玻璃体切除组,30例;标准剂量组,30例;术前应用0.25 mg/0.025 ml雷珠单抗半剂量组,20例,术前3~5天应用0.5 mg/0.5 ml雷珠单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手术耗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单纯手术组、标准剂量组和半剂量组平均手术耗时依次为(60.2±7.8)min、(43.5±10.1)min和(43.0±6.4)min;三组术后视力(logMAR)依次为1.13±0.48、1.08±0.65和1.07±0.72;术中三组依次有6例、1例和0例使用玻璃体填充物;依次有11例、3例和2例再次玻璃体积血;单纯手术组中7例再次手术,1例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前应用0.25 mg与0.5 mg雷珠单抗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视野计检查联合OCT评估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MP-3微视野计检查联合OCT评估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共39例(68只眼)DME的临床资料。按照黄斑区视网膜在OCT特征性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早期组30只眼、进展组38只眼。应用OCT及MP-3微视野计观察注射前后两组患者的视力(logMAR)、黄斑中心区厚度(CMT)、视网膜平均敏感度(MLS)及椭圆体带的变化。结果:注射后两组视力(早期组:0.17±0.10,进展组:0.38±0.23)、CMT[早期组:(292.87±28.99)μm,进展组:(355.39±86.94)μm]及MLS[早期组:(22.65±1.81)dB,进展组:(20.03±3.05)dB],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注射前进展组椭圆体带不完整眼的MLS、视力较椭圆体带完整眼更差( t=1.11,2.54; P=0.020,0.028)。 结论:MP-3微视野计检查联合OCT能评估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DME可以提高视力,改善黄斑水肿,提高MLS及修复椭圆体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已经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视力的主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被认为是DR的核心发病机制。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快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及降低血管通透性,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抗VEGF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DR的治疗,近年来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次数呈爆发式增长。虽然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因此,本文将对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眼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糖尿病黄斑水肿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具威胁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具有难治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针对DME的临床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玻璃体腔注药、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球旁糖皮质激素注射、玻璃体切割手术等。虽然常规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持续存在的、顽固的及反复发作的DME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某些联合治疗方法优于单独治疗,既能恢复患者黄斑区解剖结构,有效减轻黄斑水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同时亦可减少治疗次数,降低总体费用等,弥补了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被临床寄予厚望。然而,联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时间较短,其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究。针对DME发生发展的不同机制,目前仍有新药物、新剂型、新治疗靶点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如具有更强的抑制血管渗漏作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设计锚定重复序列蛋白、多生长因子抑制剂、抗炎治疗制剂和干细胞治疗等。随着对现有药物和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物、新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DME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独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与联合激光疗法治疗DME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IVR+Laser)与单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有关IVR+Laser疗法与单用IVR治疗DM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二次分析,检索文献范围包括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22年4月。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平均注射次数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2篇RCT,共1 695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结束时,IVR+Laser组患者BCVA和CMT改善情况优于IVR组,2个组BCVA变化和CMT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MD=-0.66,95% CI:-1.11~-0.21, P<0.01;WMD=-5.05,95% CI:-9.21~-0.89, P=0.02)。随访结束时,IVR+Laser组平均注射次数明显少于I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6,95% CI:-2.07~-0.25, P=0.01)。2个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VR+Laser联合治疗DME疗效优于单独IVR治疗,安全性与单独IVR治疗相当,且平均注射次数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例(31只眼)PCV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息肉消除率等。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优于治疗前( 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后12个月息肉消退者18只眼,消退率为58.06%。息肉消退组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及最长间隔注射时间与息肉未消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一过性高眼压及结膜下出血外,未见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PCV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视网膜大动脉瘤32例(32眼)纳入本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B组行单纯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BCVA均有提高(A组: F=16.109, P<0.001;B组: F=6.145, P=0.001),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均下降( FA=63.107, PA<0.001; FB=22.842, PB<0.001);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BCVA及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CVA和CMT早期恢复更快;治疗后6个月,两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64, P=0.164),但A组CMT低于B组( t=-2.478, P=0.026)。A组的激光光凝(1.19±0.40)次少于B组的(1.44±0.63)次( t=-2.236, P=0.041)。 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及单纯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均有明确疗效,联合治疗早期恢复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应用康柏西普以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术前应用康柏西普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糖尿病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以菏泽市中医医院眼科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糖尿病所致NVG 61例(62眼)为研究对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试验组,31例(32眼),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照组,30例(30眼),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眼压低于对照组( F=42.599, P<0.001),随访结束时,两组视力、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后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阀值入术治疗糖尿病继发的NVG,降低眼压幅度更大且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11.8)岁。包括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依据经单次玻璃体内注气后视网膜是否成功复位将患者分为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眼均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玻璃体腔注射0.3~0.5 ml C 3F 8,手术后次日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手术后随访时间(15.0±6.0)个月。观察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BCVA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eney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裂孔数量以及手术前后的BCVA差异。 结果:末次随访时,27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0只眼(74.1%,20/27);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7只眼(25.9%,7/27)。7只眼中,手术后裂孔未闭合、裂孔重新开放视网膜脱离复发、新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分别为1、4、2只眼;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BCVA稳定、提高分别为14、13只眼。与单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患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手术前BCVA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42、-2.233, P<0.05)。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无感染性眼内炎、眼内出血、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玻璃体内注射不同剂量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不同剂量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阈前1型ROP 6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0.15 mg/0.015 ml)和高剂量组(0.25 mg/0.025 ml)。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总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单次治疗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成功率为94.17%(113/120)。经1次或多次注药病情控制者,低剂量组26例(52眼)的成功率为94.23%(49/52);高剂量组34例(68眼)的成功率为94.12%(64/68)。两组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6, P=0.979)。单次注药的成功率低剂量组为76.92%(40/52),高剂量组为61.76%(42/68)。两组间单次注药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62, P=0.078)。 结论:低剂量康柏西普治疗ROP的治愈率与高剂量康柏西普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