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3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分析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病学特征并对2024年吉林省HFRS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吉林省HFRS的发病数据及吉林省各监测点的宿主动物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2018-2023年吉林省HFRS病例数进行拟合并预测2024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8-2023年吉林省共报告HFRS病例1 993例,其中2018年病例数和发病率均为最高(578例,2.13/10万),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病例数和发病率最低(158例,0.67/10万).发病高峰为4-6月(635例,占31.86%)和10-12月(724例,占36.33%).共报告男性1 511例,女性482例,性别比为3.13∶1;各年龄组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30~64岁年龄组为主(1 464例,占73.4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 242例,占62.32%).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为通化市(440例,占22.08%)、白城市(357例,占17.91%)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35例,占16.81%).春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26%)、梨树县(4.36%)、双阳区(3.81%);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55%)、磐石市(4.00%)、双阳区(3.47%).秋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4.43%)、双阳区(4.09%)、抚松县(3.84%);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6.84%)、双阳区(4.21%)、磐石市(4.00%).捕获鼠类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主.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RIMA(0,0,1)(0,1,1)12能够较好地拟合和预测吉林省HFRS发病情况(MAE=6.56,MRE=-0.16%),2024年预测月均发病数为7例.结论 吉林省HFRS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2024年发病数预计低于2023年.有关部门今后应持续做好HFRS常规监测及预警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东北梅花鹿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之一,是东北虎豹的主要猎物,对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维持有关键的作用,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及空间遗传格局对东北梅花鹿的保护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在国家公园珲春保护区内,通过非损伤方法获得遗传样本,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该梅花鹿种群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1,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有限的扩散能力常常导致种群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模式,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在0-1km距离等级内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据此可推测,该地区梅花鹿扩散距离为1km左右.STRUCTURE分析表明,珲春地区梅花鹿种群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各种空间变量可以显著影响物种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5个变量,研究其对梅花鹿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这5个变量多被认为与大中型哺乳动物扩散阻碍相关.依据5个变量建立了 336个阻力模型,并进行偏曼特尔检验.其中,依据海拔、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假设建立的246个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综合所有变量的15个生境适宜性模型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的关系也都不显著.在依据坡度假设建构的75个阻力模型中,只有1个模型与遗传距离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模型同时也是在控制空间自相关影响后,在所有模型中与遗传距离相关性最高的模型.根据该模型推测,最适宜梅花鹿扩散的坡度为10°,梅花鹿可能倾向于利用缓坡进行扩散.结果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太阳能警示灯对野猪危害农田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加,与人冲突不断加剧.2016年8至10月,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了太阳能警示灯防控野猪危害农田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将首次防控有效期和首次防控范围作为衡量防控措施是否有效的首要依据.首次防控有效期定义为从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的时间.首次防控范围定义为野猪首次危害农田处与防控设施安放点的直线距离,并将其转化为范围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首次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2.7±0.5)d,1 000 mA红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36.0±1.4)d,效果最佳;1 000 mA白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7.3±0.5)d,防控效果最差.(2)除1 000 mA白色和蓝色警示灯的所有实验组以外,与对照组相比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 0.05).(3)光质不同的实验组间首次防控有效期及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色警示灯的防控效果依次强于绿色、黄色、蓝色、白色;1 000 mA、800 mA、600 mA的不同光强实验组间防控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4)警示灯是否闪烁不能对野猪危害防控效果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太阳能警示灯能够有效控制野猪的活动范围,从而降低野猪对农田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东北三省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并依据保护价值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我国东北地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选取物种的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指标来计算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价值;选取分类独特性、近缘程度和濒危性等指标来计算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而计算出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各个层次和类群的保护价值,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其物种保护优先性.不同自然保护区其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同一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性;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其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大于动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虽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综合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差异很大.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价值显著高于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而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较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其综合保护价值则没有明显差异.该评价方法能较好地进行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价,并用于进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并不会因自然保护区所处生境、所分布物种不同而产生评价结果上的偏差;该方法在对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部分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来说该评价方法不会因自然保护区类型的不同产生差异;今后在对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研究中可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参考,并作为评价该地区自然保护区能否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辅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具有较大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北地区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变化与优化保护规划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气候变化广泛影响着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变迁.优化模型模拟结果,获取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优先保护区域将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物种保护政策或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保护绩效.选取东北地区五种代表性动物,包括黑熊(Ursus thibetanus)、驼鹿(Alces alces)、水獭(Lutra lutra)、紫貂(Martes zibellina)及黑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在不同RCP情景下未来3个年代(2030s,2050s,2070s)的物种潜在栖息地.根据九个常用气候模式的评价结果,获取东北地区合适的气候模式,了解气候变化对物种潜在栖息地的影响,同时开展物种保护规划,识别保护空缺,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潜在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气候模式之间存在差异;评价结果推荐CCSM4、NorESM 1-M、HadGEM2-AO及GFDL-CM3气候模式,推荐在东北地区使用以上气候模式进行物种未来潜在分布的研究.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平均面积变化率分别为-62.16%,-73.93%,-78.46%(2030s,2050s,2070s).综合5个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优先区,大兴安岭的呼中、汗马与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延边地区的天佛指山、老爷岭东北虎、珲春东北虎与汪清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气候变化下物种保护的热点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图们江流域中朝俄边境地区长角血蜱中SFTS病毒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图们江流域中朝俄边境地区长角血蜱分布特征,了解该地区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病毒情况,分离病毒,分析其基因特征.方法 2017年4月~9月,在吉林省图们江流域中朝俄边境地区珲春市、图们市、和龙市、龙井市采集蜱虫进行形态学分类,选择新鲜长角血蜱对其进行分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方法检测SFTS病毒.对阳性样品,利用绿猴肾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扩增S、M、L基因片段,比对同源性,建立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 长角血蜱主要分布在图们江下游珲春市和图们市,为该两县优势种,分别达到71.85%和87.62%.在珲春市长角血蜱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YBHC-TICK2-2017/CHINA.该病毒S片段(1 746 bp)、M片段(3 336bp)、L片段(6 376 bp)基因序列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DNA序列数据库中记录的中国和韩国SFTS病毒分离株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00%~99.00%.系统进化树分析,该病毒株S片段基因序列与中国吉林株(KT890282)分为一簇,M片段和L片段基因序列与中国江苏株(KR230781)分为一簇.结论 长角血蜱在图们江下游中朝俄边境地区具有广泛的分布.该研究首次在该地区长角血蜱中分离到SFTS病毒,提示该地区为SFTS防控重点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省东部地区枫桦种子形态结构变异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枫桦种子形态与微结构,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赤松、红石地区种子表面纹饰为条状纹饰,敦化、珲春、和龙和汪清4个地区的种子纹饰为网状纹饰;种子绒毛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和龙(85%)、敦化(83%)、珲春(57%)、赤松(49%)、汪清(43%)、红石(0);绒毛着生部位分为两种,赤松、敦化和汪清地区着生在种子基部,和龙和珲春地区着生从基部到中部.2)经多重比较分析可知,赤松与和龙、汪清、敦化、珲春差异显著,红石与和龙、汪清、敦化、珲春差异显著.3)主成分分析筛选出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2.725%;筛选出种翅长、果序长、种子长、种子宽等4个主成分为种子形态的主导因子;聚类分析将6个分布地的枫桦种子分为两大类,第Ⅰ类为长翅长序条纹类,包括红石地区和赤松地区,表现为条状纹饰,种翅长大于2.000 mm,果序长大于20.000 mm,毛被密度0~50%.第Ⅱ类为短翅短序网纹类,包括珲春、汪清、敦化、和龙地区,表现为网状纹饰,种翅长度小于2.000 mm,果序长小于15.000 mm.综上,种子纹饰类型、毛被密度、种子长、种子宽、种翅长、果序长可作为种下分类和探讨枫桦种群间形态变异及亲缘关系的重要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延边地区蜱复合感染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及SFTSV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蜱类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CRT)和复合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延吉、汪清、珲春、敦化、安图、和龙6个县游离蜱,进行形态学分类,通过巢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蜱体内CRT和SFTSV.对其CRT进行目标DNA测序,分析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 此研究共采集各种蜱类1 032只,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35.56%)、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20.64%)、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20.45%)、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mis)(10.47%)、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8.33%)以及其他种类(4.55%).全沟硬蜱、长角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检测出CRT,最低感染率(minimum infection rate per 100 ticks,MIR)为10.47%.嗜群血蜱、日本血蜱、全沟硬蜱、长角硬蜱、森林革蜱检测出SFTSV,最低感染率为2.52%.全沟硬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3种蜱存在CRT和SFTSV复合感染现象,复合感染MIR为1.26%.本研究CRT ompA和17kDa基因序列与中国河南信阳株(KX365196.1)序列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延边地区蜱CRT ompA基因序列和该河南信阳株基因序列成为一簇,而17kDa基因则形成独立分支.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吉林省延边地区游离蜱中检测出CRT,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宿主.因此,可以明确该地区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自然疫源地.同时发现,延边地区蜱类存在CRT与SFTSV复合感染的现象.因此,在该地区必须加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疫情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图们江流域边境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图们江流域边境地区游离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基因型分布.方法 2017年4—9月,在延边州图们江流域边境地区的珲春、图们、和龙、龙井市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进行分类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SFGR ompA基因,通过基因测序鉴定其种类,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计算采用SFGR的组阳性率和最低感染率(MIR),比较不同特征蜱虫间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采集蜱虫3 079只,共分成536个组, SFGR核酸组阳性率为39.7%(213组),MIR为6.9%.森林革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长角血蜱、全沟硬蜱SFGR核酸组阳性率分别为80.4%(41/51)、14.0%(25/179)、20.2%(18/89)、78.9%(101/128)和25.9%(21/81)(P<0.001);MIR分别为19.4%、3.0%、3.4%、10.8%和5.9%.雌性成虫、雄性成虫、若虫和幼虫SFGR核酸组阳性率分别为36.4%(95/261)、34.2%(67/196)、56.3%(40/71)和7/8(P<0.001);而MIR分别为7.9%、7.7%、4.9%和3.5%.共鉴定5种SFGR基因型,分别为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拉欧蒂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和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nacensi ,其同源性均达到了98%~100%. 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 、拉欧蒂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与已知种进化关系较近;Rickettsia monacensis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图们江流域边境地区蜱类SFGR感染普遍,存在常见蜱种感染SFGR基因型多样性和携带SFGR蜱虫种类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野猪危害防控措施时间延续性及空间推广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由于野猪(Susscrofa)数量增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声音、野猪惨叫声、狼叫声,太阳能警示灯、防兽彩带等视觉设施,东北虎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以及电子围栏等防控措施,在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的样地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效果及空间特征研究.我们以2018年野猪危害防控研究的数据,结合2011-2017年已发表数据进一步研究了野猪危害防控措施的时空特征.防控有效期为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发生危害的时间间隔.研究结果表明:(1) 2018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防控有效期为(1.33±0.58)d,实验组中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样地的防控有效期分别为(16.25±9.00)d和(20.58 ±9.61)d,防控有效期差异不显著(P =0.127);(2)2018年与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相比同一种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播放东北虎声音1 min加空白5 min、放置避雨装置的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加粪便、放置红黄绿色太阳能警示灯等防控措施的防控有效期没有显著变化(P =0.200;P=0.295;P=0.221;P=0.080;P=0.090;P=0.050);播放狼声音1min加空白5min防控效果有显著下降趋势(P =0.003);按顺序播放东北虎声音加野猪惨叫1min加空白5min组防控效果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但防控有效期较短(13.67 ±2.62)d,不具推广意义.因此,野猪危害防控措施中播放东北虎声音、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太阳能警示灯等均具有空间推广性和时间延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