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湖北省某地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调查2023年8月湖北省某地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提出防控建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开展病例及相关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就诊经过,分析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开展蜱密度、带病毒率和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本起疫情波及2例病例,死亡1例,续发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认为首发病例被环境蜱叮咬导致发病的可能性大,续发病例因无防护措施接触患者血液从而导致感染,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关联病例.蜱密度监测结果显示,病例家周边农村外环境中游离蜱的平均密度为16只/(布旗100 m·h);宿主动物中,家犬带蜱指数为9只/宿主,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均未检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92名健康人群血清抗体IgM均为阴性,其中28人抗体IgG阳性,抗体阳性率为30.43%.结论 本起疫情为该县首起SFTS家庭聚集性疫情,当地蜱密度和人群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SFTSV可能已在当地流行,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SFTS病例监测和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诊断和救治水平;加强重点地区人群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 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 χ2=13 185.21, 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 χ2=12 939.83, 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 χ2=115.70, 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 χ2=103.42, P<0.001)。 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核/巨噬细胞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器官损伤为临床特点的新发突发传染病。DBV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是SFT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单核/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是DBV感染的靶细胞,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在DBV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DBV感染人体后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特点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SFTSV中和抗体消长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中和抗体消长及影响因素,为免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的血清样本,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对其进行SFTSV中和抗体检测,阐明其消长规律,应用Spearman相关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95例,其血清SFTSV中和抗体总阳性率为98.95%(94/95),总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21。抗体水平随病后时间的延长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F=2.31, P=0.03),急性期高病毒载量者抗体水平较高( t=2.23, P=0.03)。抗体水平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关系( r s=0.30, P<0.01),与病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r s=-0.25, P=0.03)。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急性期病毒载量CT值在0~125 000 copies/mL范围内对其影响尤为显著;抗体水平于病后7—20个月期间下降明显,21—40个月期间趋于平缓,41—96个月期间持续下降。 结论: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血清SFTSV中和抗体普遍呈阳性,具有自我保护能力。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降低,且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可进行针对性免疫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 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 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 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 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 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 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 P均<0.05)。 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关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相关脑病是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尽早发现及及时诊治是改善该疾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SFTS相关脑病的发病现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该疾病未来的诊治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与常规方法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 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347、7.561,均 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62, 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 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 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χ2=6.250, P<0.05)。 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SFTS,4月1日出现意识障碍,全身多处活动性出血,并出现抽搐症状,随后死亡。其余5例因接触死者的血液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头晕头痛。所有患者SFTSV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结论:SFTSV极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在人际间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评估SFTS不良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120例SFT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 n=89)和死亡组( n=3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FTS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皮肤出血点( OR=5.171,95% CI 1.617~16.530, P=0.006)、神志改变( OR=5.481,95% CI 1.540~19.512, P=0.009)、乳酸脱氢酶(LDH, OR=1.002,95% CI 1.001~1.004, P<0.001)和肌酐( OR=1.018,95% CI 1.007~1.029, P=0.002)是SFTS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Logit( P)=-6.623+皮肤出血点×1.643+神志改变×1.701+LDH(U/L)×0.002+肌酐(μmol/L)×0.018。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91(95% CI 0.86~0.96, P<0.001),其预测能力高于皮肤出血点( Z=3.788, P<0.001)、神志改变( Z=5.728, P<0.001)、LDH( Z=2.309, P=0.021)和肌酐( Z=2.064, P=0.039)。 结论:基于皮肤出血点、神志改变、LDH和肌酐构建的SFTS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对于SFTS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东省招远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招远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 - 2018年招远市SFTS监测资料及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对SFTS病例的一般情况与流行病学特征、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及接触史等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60例SFTS确诊病例及与确诊病例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组的120例健康人群进行SFTS发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011 - 2018年招远市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40例,病死率为18.57%(27/140);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占83.57%(117/140);发病年龄主要为50 ~ 80岁,占90.00%(126/140);男女性别比为1.06∶1.00(72∶6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2.14%(129/140)。在140例SFTS病例中,发病至首诊及首诊至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4和6 d;病例发病至确诊前平均就诊史为2次;病例首诊医疗机构为乡镇医疗机构者占60.71%(85/140),确诊机构为市级医院者占86.43%(121/140),首发症状为发热者占92.86%(130/1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饲养动物[比值比( OR)= 9.209,95%置信区间( CI):2.064~41.083]和被蜱虫叮咬( OR=16.818,95% CI:1.553~182.164)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招远市SFTS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50岁以上的农民是易感人群;家中饲养动物和被蜱虫叮咬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SFTS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