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平原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明确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川西平原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从而为旱作季杂草的高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蒜-水稻(GR)、小麦-水稻(WR)、蚕豆-水稻(BR)、油菜-水稻(RR)和马铃薯-水稻(PR)五种水旱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在 2022年旱季采用生态学方法探究了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旱作季农田杂草种类、密度、株高、生物量等杂草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五种轮作模式下杂草田间密度表现为WR>BR>RR>GR>PR,生物量表现为WR>BR>GR>RR>PR,物种多样性表现为GR>BR>RR>PR>WR,物种均匀度表现为GR>PR>BR>RR>WR,群落优势度表现为WR>PR>RR>BR>GR,表明G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高,W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低且优势物种发生危害的程度最高,RR的杂草种类数少且不易发生危害;(2)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杂草群落相似性较高,相似性指数在 0.69-0.84 之间,WR杂草生活型以一年生单子叶杂草为主,其余四种模式以一年生双子叶杂草为主;(3)WR优势杂草种类最少,为禾本科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其重要值为 59.53%;BR优势杂草种类最多,为棒头草、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和通泉草(Mazus japonicus(Thunb.)O.Kuntze);GR优势杂草为苣荬菜(Sonchus wightianus DC)和猪殃殃(Galium spurium L);RR和PR优势杂草均为三种,都包括为棒头草和蔊菜.因此,以确保旱作季杂草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应制定不同的杂草防控措施.GR和PR应重点控制以猪殃殃为代表的双子叶杂草,WR应着重控制以棒头草等为代表的单子叶杂草,BR和RR应注重繁殖力强的单双子叶杂草的综合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吉林珲春电子围栏防控野猪危害农田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近年来,随着野猪(Sus scrofa)数量不断增长,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增加.2021年8至10月,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了电子围栏防控野猪危害农田的效果研究.研究共布设40块样地,以单次脉冲强度与栏线圈数来区分电子围栏,以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与农作物损失率衡量防控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如下:(1)电子围栏对野猪危害农田的防控效果显著,所有实验组的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野猪数量、农作物损失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电子围栏的脉冲强度对野猪危害农田的防控效果影响不显著.电子围栏的栏线圈数为2,脉冲强度分别为0.3 J、1.0 J和2.0 J的样地中,防控有效期长度、进入样地的野猪数量、农作物损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电子围栏的栏线圈数不同组别,防控效果不同.3圈栏线的电子围栏组防控有效期为(29.2±1.4)d,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为(0.7±1.0)ind,农作物损失率为4.28%±8.24%;2圈栏线的电子围栏组防控有效期为(27.3±3.3)d,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为(1.0±1.3)ind,农作物损失率为7.98%±14.34%;1圈栏线的电子围栏组防控有效期为(23.0±2.3)d,进入样地野猪数量为(2.3±1.5)ind,农作物损失率为19.33%±8.14%.栏线圈数越多,防控效果越佳.因此,布设脉冲强度为0.3 J的电子围栏便可有效降低野猪对农田的危害,且3圈栏线的电子围栏防控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太阳能警示灯对野猪危害农田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加,与人冲突不断加剧.2016年8至10月,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了太阳能警示灯防控野猪危害农田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将首次防控有效期和首次防控范围作为衡量防控措施是否有效的首要依据.首次防控有效期定义为从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的时间.首次防控范围定义为野猪首次危害农田处与防控设施安放点的直线距离,并将其转化为范围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首次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2.7±0.5)d,1 000 mA红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36.0±1.4)d,效果最佳;1 000 mA白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7.3±0.5)d,防控效果最差.(2)除1 000 mA白色和蓝色警示灯的所有实验组以外,与对照组相比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 0.05).(3)光质不同的实验组间首次防控有效期及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色警示灯的防控效果依次强于绿色、黄色、蓝色、白色;1 000 mA、800 mA、600 mA的不同光强实验组间防控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4)警示灯是否闪烁不能对野猪危害防控效果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太阳能警示灯能够有效控制野猪的活动范围,从而降低野猪对农田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武汉市老年人农业伤害现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武汉市老年人农业伤害流行特征,为有效开展老年人农业伤害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武汉市5个远城区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对≥60岁老年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收回合格问卷3 314份.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农业伤害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本次共调查武汉市远城区≥60岁3 314人,其中男性1 410人,女性1 904人;有218人发生农业伤害,伤害发生率为6.58%,其中男女性发生率分别为7.23%和6.09%;伤害主要类型为跌倒坠落伤(4.16%),伤害发生地点主要在农田(42.66%),农业伤害发生最常见的时段为8:00-11:00(32.57%),伤害发生最常见的部位为下肢(40.83%),伤害发生后最常见的损伤为扭伤(35.78%);男女性农业伤害发生场所、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及损伤性质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农村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农业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照强度与埋深对外来植物曼陀罗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光照强度与埋深是诸多环境因素中影响外来植物幼苗出土与生长的主要因素.为了探查外来植物幼苗对光照强度与埋深的生长响应,以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两种光照强度(100%光照和35%光照)和五种种子埋深(1、3、5、7和9 cm)处理对曼陀罗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光照强度处理下曼陀罗幼苗的叶片总生物量、根冠比(R/S)、相对生长速率(RGR)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35%光照强度处理.相反,幼苗的总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和叶面积比(LAR)和叶片生物量比(LMR)显著低于35%光照强度处理.(2)曼陀罗幼苗的出土率、首苗出土所需时间、株高、根长、总生物量及相对生长速率(RGR)等指标均在埋深3 cm处理获得最大值,埋深大于或低于3 cm均导致上述指标下降,埋深7 cm处理呈现最小值;埋深对幼苗根冠比(R/S)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地下下胚轴长度.这表明曼陀罗幼苗更偏好入侵光照强度较高和较低埋深(≤3 cm)的环境,遮阴或过深的埋深不利于曼陀罗幼苗出土和生长.因此,提出曼陀罗入侵农田的防控建议为:1)在曼陀罗种子结实前进行铲除,从源头控制曼陀罗蔓延;2)早春作物播种前进行深耕,将土壤里的曼陀罗种子翻耕到深层土壤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外来入侵种克氏原螯虾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克氏原螯虾在20世纪初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引入中国,但因其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喜掘洞穴,对农作物、池埂及农田水利有一定破坏作用,降低入侵地区当地物种多样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克氏原螯虾适生区的变化,可为其监控和管理措施提供关键信息,有效预防和控制其蔓延.本研究基于克氏原螯虾的分布点,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模型模拟了当前气候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预测了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克氏原螯虾在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RCP 2.6、RCP 4.5、RCP 6.0、RCP 8.5)的分布,采用ROC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 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克氏原螯虾集中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长江沿岸地区;最冷季平均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对克氏原螯虾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季节性变化、最暖月最高温度和最干月降水量.在未来气候情景下,2061-2080年克氏原螯虾的适生区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RCP 2.6和RCP 4.5情景下总适生面积增加,但在RCP 8.5情景下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RCP 6.0情景下无明显变化;克氏原螯虾适生区在空间分布上不仅有纬度方向上的扩散,也有向海拔较高地区迁移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北虎和野猪声音与太阳能警示灯防控野猪危害及经济阈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声音、野猪Sus scrofa惨叫声和太阳能警示灯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及经济阈值研究.本研究设置依次播放东北虎声音15 s、野猪惨叫声15 s、叠加播放30 s、空白5 min(A组),播放东北虎声音1 min、空白5 min(B组),放置1 000 mA的红色太阳能警示灯(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5个样地.所有样地均设置在与森林毗邻的农田,声音从傍晚至黎明持续播放,太阳能警示灯为光控开关.每天07:00-07:30检查24 h内防控措施50 m范围内是否出现野猪危害农田的现象并记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玉米Zea mays损失率与进入样地野猪数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防控有效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A组和C组的防控有效期较长,分别为(27.00±1.87)d和(31.80±3.56)d,对照组的为(1.80±0.75)d;(2)A组的玉米损失率及经济损失均值最低,分别为(4.41±2.24)%和(639.04±289.15)元,对照组最高,玉米损失率及经济损失分别为(48.33±5.42)%和(6 703.38±412.20)元;(3)玉米的损失率(y)与进入样地的野猪数量(x)之间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 =0.095-0.116x +0.048x2;(4)每公顷农田进入野猪数量即防治经济阈值达到(2.09±0.28)头/hm2和(2.15±0.18)头/hm2时,应分别按照A组和C组设置防控措施.本研究探索野猪危害防控措施对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为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防控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球穗扁莎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球穗扁莎(Pycreus globosus)为稻田等农田危害较重的杂草之一.本研究以球穗扁莎种子为材料,调查了温度、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分、低温层积及人工老化处理对其休眠与萌发特性的影响,揭示其休眠机制、破除方法及萌发关键环境因子,以期为球穗扁莎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1)球穗扁莎为萌发喜光性植物,最佳萌发温度为15/30℃或20/35℃.(2)球穗扁莎存在浅度生理休眠,赤霉素(GA3)、褪黑素(MLT)、低温层积2个月均可破除其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3)球穗扁莎种子萌发率只在20% PEG浓度下显著降低,仍有49%,所以水分不是限制其萌发的主要因素.(4)球穗扁莎在老化168 h后,其萌发率才低于50%,表明球穗扁莎种子有较强的抗老化能力.播种前深耕或播种早播作物品种是田间防控球穗扁莎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土壤氮素异质性分布和马先蒿寄生对长芒棒头草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无论在农田还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异质性普遍存在.植物具有感知土壤养分异质性的能力,并通过调节根系生物量分配及空间分布以获取更多资源.了解寄生胁迫在不同养分条件下对寄主生长发育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对解析寄主应对寄生胁迫和养分胁迫的适应策略,进而指导寄生性杂草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采用分根试验,通过对寄主分根,并控制根室两侧氮供应水平及寄生胁迫程度,考察了氮胁迫及两种寄主依赖程度不同的马先蒿的寄生对寄主长芒棒头草生长发育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氮水平与马先蒿寄生均可显著影响长芒棒头草生物量及根冠比,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其中土壤氮水平为主要影响因子.(2)两种马先蒿对长芒棒头草的危害程度不同.在NPK和2NPK处理时,三色马先蒿的寄生显著降低长芒棒头草生物量(茎叶:37.1%、51.5%;根系:35.6%、63.6%);在NPK处理时,大王马先蒿的寄生显著增加长芒棒头草生物量(茎叶:29.9%,根系:61.2%).(3)长芒棒头草的根系生长和空间分布受氮营养的异质分布和寄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感知养分空间分布及调节根系生长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